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磊 《百姓》2005,(8):44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研讨会上,北大学者段宝林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忽略民间文化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段说,最近几年,<四库全书>重印了三个不同版本,但从1994年开始编撰的<中国民俗全集>却因经费欠缺而迟迟不能出版."我们<中国民俗全集>的编撰其实只需要重印<四库全书>资金的几十分之一,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关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张新词 《农业考古》2012,(6):335-337
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的物化形态,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设置了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俗称"国保"项目。产生于农业文明与民俗活动中浚县泥玩——浚县泥咕咕被列为"国保"项目之一,民间艺人王学锋等  相似文献   

3.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后,已经进入了后非遗时间和空间中,同时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征的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更是"文化中国"之于世界的一种民族国家认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我国的发展极其重要。傩仪身体语言作为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保护和传承,本文为了能够让大家明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祁门傩舞为例探究后非遗身体语言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提出,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保护、发展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对于古城荆州而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成为其一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来促进荆州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湖北武陵山区地理标志产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湖北省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了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今后的发展对策,并建议:申报"芭蕉侗族恩施玉露茶叶文化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完善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实施传统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保护;领街申报绿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传统特产的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繁荣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加强药材传统炮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过度商业化的开发而忽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从而导致文化遗产丧失精神内核,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进行论述,并就如何进行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尔沁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分析了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现状,并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图书馆的发展等3个方面论述了科尔沁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探讨其发展对策,并建议该市:(1)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着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领衔申报砖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实现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5)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7)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8)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9.
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图书馆保护的现状,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优势与条件,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起的作用,并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研究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职责.探讨了图书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灵活性、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保护难度较大.传统的保护措施包括法律手段、培养传承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等,但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随着数字采集技术、遥感技术、存储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数字化技术为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基础.该文针对中国数字景观技术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地图系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可视化.通过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在该文的实验与分析中,将数字景观技术分别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物遗产上进行应用与分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介绍了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探讨了该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并提出了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着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领衔申报绿茶、砖茶制作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10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邓村绿茶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村绿茶是湖北省茶类中第一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探讨了邓村绿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了邓村绿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对策,并建议"邓村绿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建立国家推荐性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邓村绿茶》;对邓村绿茶制作技艺实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相似文献   

15.
<正>龙凤书是双手双笔同时书写正反字,正字为龙书,反字为凤书,正反字合体称"龙凤书",它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称与平衡,展示了独特的字形美和装饰美。"龙凤书"是湖北省襄阳市民间世代传承的书法艺术,深受襄阳人民喜爱。2006年,"龙凤书"被襄阳市政府列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相似文献   

1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并以奇特的风采独树一帜于中华民族之林。在回顾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历史的基础上,阐明了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高校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化时代应通过加强发展基于智慧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于智慧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两种途径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07-309
针对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操作性运用的困境,从精准扶贫视角切入,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理念,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手段与路径进行探析,通过运用城市开发理念、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创新乡村旅游模式、聚焦健康养老领域等方式,形成农村非遗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构建起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运行的市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大别山区黄冈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保护现状,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地理标志申报、质量标准建立、品牌培育、旅游开发、产业扶贫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疆沙雅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沙雅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对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探讨如何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产业开发的力度,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