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乌鲁木齐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 ,在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绿地系统着手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绿地系统作了综合评价 .结果显明乌鲁木齐绿地景观多样性低 ,绿地布局不合理、不均匀 ,绿地廊道密度低 ,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小。据此提出乌鲁木齐绿地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以提高绿地系统景观的异质性 ,更有效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QuickBird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等理论,在对西安城市森林绿地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构建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类型、结构,参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建设模式的构建,并提出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西安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及最终将西安市建设成为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森林城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由于建立在荒漠背景之上,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市自然景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以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在ERDASINMAGINE和ARCVIEW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景观要素的划分,从绿地斑块组成和格局以及城市自然廊道系统方面分析乌鲁木齐市的景观空间格局的特点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绿洲城市生态建设中应注重绿地系统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扩大绿地景观面积,适当提高林地比重,增加绿地组成多样性;改建河流廊道,充分发挥河流廊道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近25 a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热力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地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银川市为例,定量分析城市化水平,划分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基于Landsat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划分热力景观类型,从景观和斑块尺度对不同阶段的热力景观组成、形态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环境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银川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热岛分布与建成区和裸地分布基本一致,从市中心到城郊呈现明显的温度下行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度场具有明显差异,平均温度排序为:裸地>建设用地>绿地>水体;不同城市化阶段中土地利用类型的热贡献度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绿地和裸地的空间分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苗圃常见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艳 《广西植保》2005,18(4):23-25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绿化事业的推进,园林灌花木新品种陆续进入贺州市园林绿化市场并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不同的街道、绿地、苗圃以增加整个生态城市的景观,美化效果.如此,一些园林植物病害也随着灌木、树木、鲜花的调运而进入贺州市为害植物并随种植的分布而扩散危害区域和扩大危害面积。  相似文献   

6.
文中分析了海城市绿地系统现状,指出该区域内绿地系统存在着总量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绿化配置结构单一、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低下等问题。从满足滞纳粉尘、SO2净化和维持碳氧平衡等生态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得出海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40%~45%才能基本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提出在绿地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绿地面积、优化树种配植结构、合理布局绿地生态空间等措施,提高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充分发挥绿地在改善海城市生态环境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天津市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ndsat卫星TM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北辰区、西青区、东丽区、津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RS和GIS等技术手段,通过梯度带和梯度方向分析,对研究区2000、2005和2010年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文中采用的景观指数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10年间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城市化较高区域主要以建设用地为主,尤以外环附近建设用地增长最快,并出现不断向外转移的趋势,具体扩张方向以东南和西侧为主,主要归因于天津市城市规划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快速城市化的响应,区域绿地/农田与河流/湖泊用地遭到大范围侵占,两个时期变化强度中,2005~2010年变化最大,且最高强度值不断向滨海方向转移。  相似文献   

8.
运用选择实验法,从覆盖需求、设施需求、景观需求、管理需求四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民对城市绿地的改进偏好及支付意愿,发现:市民对城市绿地的场地设施、景观性和可达性改善意愿较强,其边际支付意愿在1. 70元/年到4. 5元/年之间;市民收入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在京居住年限越长,对于城市绿地有越显著的改进需求。基于此,提出加大绿地空间和设施建设,改善绿地景观设计,扩大公共绿地服务半径,加大园林绿化资金投入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依据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建设原则,采用公众调查问卷以及模糊统计方法,以宝鸡市为例对渭河滨水景观生态建设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滨河景观生态建设泄洪安全性较好,人工自然景观生态的审美欣赏性好,受到人们的好评,但滨水区生态功能、人工湖水面景观的亲水性和可持续性差,开放空间系统性不足。从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以及大众行为心理考虑,提出了强调景观生态综合效应、安全性以及加强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建设动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园林绿地系统健康的内涵,结合干旱区绿洲城市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克拉玛依市为例,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从系统结构、功能等角度入手,选择群落水平结构、群落垂直结构、树种组成结构、树木年龄结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植被的适宜性、土壤状况、绿地管理和灌溉水状况10个评价因素及32个参评因子构成评价体系,对研究区35个样地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健康。运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参评因子权重,指数和法用来建立评价模型。累积频数法用来对健康指数分级,划定健康、亚健康、非健康范围。评价结果显示,健康绿地样地10个,面积为2.92 hm2,占样地总面积的28.63%,亚健康绿地样地21个,面积为6.48hm2,占样地总面积的63.53%,不健康绿地样地4个,面积为0.8 hm2,占样地总面积的7.84%。根据影响绿地系统健康因素的综合判定,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评价结果对科学指导干旱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以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为例进行干旱区城市景观演化与生态建设的研究。认为区域与城市的景观生态特征的协调程度对干旱区城市景观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对生态与经济利益追求的倾向影响城市景观的演化方向与规模 ,城市景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景观演变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并提出榆林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干旱区绿洲的典型区域-张掖市高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变量空间化。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绘制了研究区域2000和2010年生态风险分布图,并对区域生态风险结构分布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风险强度为0.1-0.3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域、建设用地与耕地集中的人工绿洲区;生态风险强度为0.3-0.4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工绿洲外围的过渡带;以盐碱地、戈壁及沙地景观为主的各种荒漠景观类型所在区域的生态风险强度在0.4-0.65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面积468km2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和2007年流域内人工灌溉草场建设项目启动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流域内显性植被、隐性植被、玉米灌溉草场和苜蓿灌溉草场等资源斑块的景观特征,利用协调度进行牧区水利建设对整个流域生产力的影响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牧区水利建设前后的景观格局由原来的随机型向集群型发展,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关联性、易达度、连通性下降,而景观斑块的分散度、干扰度、隔离度和破碎度等指数上升;景观资源斑块数量的消长与排列格局改变,直接导致流域内水资源亏缺近364.421mm,生物量下降53807.3 kg/a.hm2;景观在人工草场建设前后的协调度表明,在人工草场水利建设前其协调度评价值为63,而建设后其评价值仅为43。由此建议:以集群格局进行草原牧区水利建设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原水利建设应考虑草原本底-流域廊道-草库仑斑块在水流作用下能流、物流耦合的生态过程前提下,实现草原流域景观要素的水资源利用与分配;草原生产力提高的瓶颈是保证地表环境如何把天然降水转化为草原生产力层生态水,以维系正常的草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陕北风沙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陕北风沙区地处农牧交错带,气候干旱,是一个从沙区向黄土区的过渡区,自然环境复杂、恶劣。区内景观类型简单,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占据了主体,是一种典型的沙地景观格局。水是区域景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绿色景观滩地、草地、林地仅有14.7%,显示出区内生产力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景观成为区域内仅次于沙地的景观大类,区内自然的景观格局正受到人类的强烈干扰。这种区域环境的过渡性及脆弱性,导致了区域景观结构的不稳定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0年、2005年和2014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景观敏感度和景观适应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脆弱度评价模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4年,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林地减少较快,水域和草地缓慢减少,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以后脆弱性上升明显,结构性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但非结构性因素始终居于主要地位。(2)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依赖性,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趋同空间正相关格局。(3)脆弱性空间分异较为显著。2000年以较低和中等脆弱区为主,两者所占面积比例为57.36%,较高和高脆弱区分布在西北部;2005年大部分地区处于较低和中等脆弱区,流域中下游较高脆弱区向东部延伸;2014年脆弱度水平明显增大,高脆弱区所占面积比例为10.9%,较高和高脆弱区向中游以及中上游扩张,城市空间扩张和建设用地扩大是导致脆弱度增大的主要动因。(4)中上游脆弱性空间扩张强度、方向、趋势与中下游脆弱性变化密切相关,说明人工绿洲建设进入高强度集聚规模和大规模生态外部性的空间发展阶段,应加强全流域统筹、全要素规划、全过程管理的生态建设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基于退耕还草背景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为基础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从区域和旗县2个尺度,定量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实施退耕还草工程5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态势,并揭示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⑴退耕还草5年间,科尔沁沙地的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景观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的连续性趋于增大,而沙地、盐碱地、水域及沼泽湿地景观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的连续性趋于减小;各旗县景观斑块类型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⑵退耕还草5年间,科尔沁沙地的景观多样性降低0.97%,景观优势度增大3.08%,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2.00%,整体景观组成趋于简单;各旗县景观结构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⑶退耕还草5年间,科尔沁沙地旱地面积变化率与生态环境指数变化率间呈显著负相关(P=0.008,r=0.674,n=14),而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变化率与生态环境指数变化率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r=0.876,n=14),表明科尔沁沙地实施退耕还草工程期间,风蚀严重的旱地的退耕和高质量草地的建植是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地区土地开发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景观生态格局的形成和景观生态过程的进行都是多因子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对内蒙古乌拉盖地区在三个时期的土地开发中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离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1 .相对均质的景观在开发的早期 ,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趋于增高。2 .在人工景观中 ,景观分离度与人为活动强度成正相关 ,而自然景观则相反。 3 .研究土地开发的动态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 3 0多年以来 ,农牧业开发活动已成为景观生态过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陕北沙地景观生态类型与土地优化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陕北毛乌素沙地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景观生态类型划分和演替模式的系统研究。着眼于建立人地协调关系系统,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优化配置的模式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呼和浩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借助于 RS与 GIS手段 ,在获取大量基本数据的基础上 ,以地理学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 ,提出了城市景观生态分类系统 ,选取了 5个景观生态格局评价指标 ,对呼和浩特市城市景观生态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