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与人类》2008,(6):50-55
窑洞民居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带特有的一种民居形态,也是我国原始穴居的成熟形态,更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使用土材料最为突出的民居形态。  相似文献   

2.
刘隆  李慧  李浩 《绿色科技》2019,(4):66-70
指出了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平坦开阔的耕地很少,水资源也匮乏,加之土壤是典型的黄土,土粒疏松,水分极易被蒸发流失,所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坡地耕作使耕地土质条件变差,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粮食减产,因此旱作梯田的应用是坡地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措施。延安地区坡耕地上水土流失导致水分亏缺和养分下降是影响作物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当前延安地区梯田生产中科技普及水平有限,粮食产量低,但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随着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陕北的梯田农业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根据延安地区的梯田农业的情况,提出了可从两方面解决梯田的水分保持和利用:改善土壤环境中保持的有限水分和养分,针对具体土壤环境研究发掘和提高作物抗旱潜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1975年根据国家下达的“西北沙荒、黄土高原大面积造林技术”研究任务中,关于开展“延安地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研究的要求,我们在宜川县对油松进行了飞播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4.
塬上人家     
塬,一个很普通的字,一个很特别的词,一个很直接的句。塬,是不是黄土高原的缩写?深入塬上,也走进了窑洞中的人家。  相似文献   

5.
塬上人家     
塬,一个很普通的字,一个很特别的词,一个很直接的句。塬,是不是黄土高原的缩写?深入塬上,也走进了窑洞中的人家。那是多么寂静安详的村庄啊,坐落在山坳中和山坡上,那些窑洞如圈中的牛羊,在沉睡,在苏醒,当它们睁开惺忪的眼,晨曦就升起来,照亮周边连绵的塬上。  相似文献   

6.
面对大西北的版图,母亲河畔的黄土高原令我痴迷,那一孔孔泛着古老文明之光的窑洞,更让我神往。高原上的黄土文化,是我永远也欣赏不够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7.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就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深刻地指出“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5年来,黄土高原开发沙棘资源的实践充分证明江总书记的这个科学论断是非常英明和完全正确的。党的十四大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黄土高原各级党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沙棘资源,促进了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探索了一条再造黄土高原秀美山川的新途径。首先,沙棘资源建设迅速发展,解决了黄土高原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突出问题。5年来,黄土高原沙棘资源建设已由零散、小片种植发展到成片建设,进而与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谈城市绿化经济管理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态势。在绿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化系统的结构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黄土高原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创造出成功典型,特别是一批县在整体范围内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推广。80年代后期以来中外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大规模考察研究提出了建设黄土高原的战略设想和具体建议。综合专家的建议和群众的实践经验,认为目前是大力开发治理黄土高原的千载良机,黄土高原应该并且可以在当代人手里实现第三次繁荣。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沙棘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鸿雁  吴钦孝 《沙棘》1996,9(2):29-3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是一种具有优良水土保持功能和较高经济价值的灌木树种,其医药和保健作用为人们熟知,但对于它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并不深入。因此,系统研究它的水土保持功能,不仅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辅云 《绿色科技》2019,(6):161-162
指出了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压力的增加。绿色建筑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生活需要,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探讨了绿色建筑的总体布局及环境、绿色形体、绿色户型、建筑围护结构等节能设计及太阳能技术的合理利用,以期有效贯彻绿色建筑标准,实现节能建筑。  相似文献   

12.
生态林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于80年代在我国兴起,代表着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1985年以来,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地区黄龙山林业局开始探索发展生态林业。首先,转变森林是大木头的旧观念,着力克服大木头挂帅、单一林业生产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逐步转向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林区多种资源,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调整林种划分,由过去的培育经营用材林为主,转向以防护林为主的多林种组合。在编制总体设计中,将防护林面积、蓄积比重提高到62.8%和  相似文献   

13.
试析城市建筑中水工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污水再生利用的价值日渐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城市用水量的不断扩大 ,所以大力推广和建设城市建筑中水工程已势在必行。着重介绍了城市建筑中水工程的适用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利用效率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展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林建设告别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开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一决定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加快林发展。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部,山多旱多林少,水资源匮乏,生环境脆弱。动员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实现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山西”发展战略,就是代表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实…  相似文献   

15.
谈到黄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悠久的中华文明。在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玛多县有两个美丽的湖泊湿地扎陵湖与鄂陵湖,它们为下游的黄河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也成就了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行程5464公里的黄河,在青海发源地还是一盆清水,但穿过黄土高原后变得浑浊。浑浊的黄河夹杂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东营入海。在黄河入海口,不断沉积的泥沙形成了我国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
  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8.6%,却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相似文献   

16.
提高延安地区油松飞播造林效果的技术措施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地区油松飞播造林,经过1975~1978年的人工撒播和飞播试验,基本成功,于1979年10月正式鉴定。1980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两年飞播面积30余万亩,出苗亦较好。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播区幼苗分布不均匀,有苗面积比例不高,部分地类生长受压,以及管护不够完善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地区油松飞播效果,加快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17.
板栗为高水分种子,容易霉烂变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贮藏板栗的方法和经验。目前的贮藏方法有:沟贮、罐贮干藏、常温库藏、沙藏、窑洞藏等。其中以窑洞贮藏效果较好。窑洞内的贮存,有筐装、塑料袋装、打孔塑料袋装等。其中以筐装效果较好,方法简单,经济实用。我所1980年在石窑洞贮藏板栗4000斤,贮藏期160天后测定腐败率仅为3.3%,失重为5%,没有发芽现象,保持了鲜栗的色泽、味香、质脆等特点。1981年贮藏6000斤,贮藏期3个月后测定腐败率仅为1.75%,虫害率为4.5%,失重为2.18%。  相似文献   

18.
张红玉 《四川林业科技》2005,26(3):38-41,26
昆虫与植物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两者之间不断互相适应,是其演化的其中一个动力。在被子植物的形成过程中,传粉昆虫起了促进作用,而且虫媒花的进化与昆虫的进化始终是平行发展的,其中,榕树与榕小蜂是一对高度互惠共生关系协同进化伙伴,它们必须彼此依赖才能繁衍各自的后代,在生物界中形成了最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柳侯祠,一座经典清代三进式砖木结构古建筑.它是柳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而建造的祠庙,为柳州市最著名的名胜古迹. 柳侯祠环境清幽,布局开阔,造型舒朗,结构稳固,体现了独特的清代古建筑风格.特别是祠内的木制工艺,技术精湛,庄重典雅,古色古香,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和艺术水平.祠内藏有历代碑刻数十方,十分珍贵.2006年,柳侯祠碑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0.
《广东园林》2017,39(4)
<正>《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城市园林的机遇与挑战》刘秀晨(国务院参事、中国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原北京市园林局副局长)现今公园绿地已成为城镇人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之间形成互动互促的发展态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催生园林学科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出。现代园林的形式和内容正在走向多元、开放化,而传统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