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特征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带实质上是生态交错带,是由种植业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和以草食家畜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耦合而成的。广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出现为典型景观特征的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相互镶嵌的生态复合体。在我国北方是指半湿润农区与干旱、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农牧交错带具有独特的地理、自然资源和社会特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的重要地域。内蒙古的农牧交错带东起大兴安岭东麓的嫩江流域,西至阴山西段及黄河中上游流域,是我国东北、华北农区与北部天然草地牧区分隔的生态过渡带,嫩江、西辽河和黄河发源或流经该区。区内有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总体上在不断扩展,阴山北麓的风蚀沙化区是我国沙漠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因此,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是华北、东北及其以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本文通过对该区域生态及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为例,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名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带地名与区域地形地貌、居住民族、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迁移等密切相关.具蒙古地名的村屯为原有地名,多分布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其地形地貌主要为中山山地、沙丘平原和低山丘陵,居民多为蒙古族.具汉语地名的村屯多为清末形成,主要分布于农业区,其地形地貌为冲洪积平原和...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部农牧交错带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本地区今后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提出了在本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适宜种植的树种、草种和八个林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配套技术模式,为当地林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为基础,采用熵权法和物元模型构建草地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模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榆林地区12县(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北部高于南部,神木市草地生态安全等级最优;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治理措施是研究区草地生态安全等级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实行分区域生态调控;熵权物元模型在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中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高山树线交错带(Alpine treeline ecotone,ATE),处于高寒严酷气候胁迫的临界状态,是高海拔生态系统承受环境变化压力最大的地带之一,全球性和区域性气候变暖必然在这一生态界面上有所反映.已有的研究表明,高山树线交错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及强度,因地形、ATE类型和物种组成以及研究方法和尺度而异.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关于ATE的动态对高海拔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地化过程及碳循环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而土壤生物过程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远高于植物群落演替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结合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手段,在不同尺度上开展对ATE的生态和土壤过程与机理方面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6.
河岸带边界界定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河岸带研究、保护、恢复和管理中的河岸带边界的界定问题,从定义、尺度、方法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介绍了植被分析法、土壤分析法、景观分析法3种常用的界定方法。以地形特征为依据,详细论述了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法界定河岸带边界的步骤。这样有助于在流域或生态区尺度上准确把握河岸带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7.
8.
北方森林作为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林区气候变暖,林火发生的数量和过火面积都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因此研究北方森林林火发生驱动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对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主要从北方森林林火发生的主要控制因子和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林火发生的预测方法及变化趋势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林火的驱动因子既包括在大尺度上气候的作用,也包含植被、地形、可燃物和人类活动等局部尺度的影响。近几年来对气候变暖下林火状况趋势预测更倾向综合考虑气候和局部控制因子的作用。对我国而言,需要在更大的区域尺度上开展林火发生预测的研究。研究认为,北方森林林火变化趋势及预测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确立林火发生的关键控制因子以及完善现有的林火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该文比较分析了森林草原交错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山杨、白桦天然林的物种组成,在区域地理差异方面,它们的科、属、种的数量从森林带至草甸草原区都是依次降低的;对不同植被带的森林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森林带经森林草原交错带至草甸草原区,森林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降低,并不在森林草原交错带最大。在不同的环境梯度下植物生长型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乔木、灌木、草本从森林带到草甸草原区也都呈现出依次降低的趋势,并且在每个植被带中垂直结构多样性也存在一定规律,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以OSU模型和以GFDL、GISS、NCAR、OCU及UKMO等模型的综合分析对中国气候变化的预测为基础,讨论大约在2020年大气CO2浓度两倍时对中国森林变化的预测途径。以杉木林的生长、产量和分布、大兴安岭寒温带林区的树种组成和生长,以及我国森林带的可能变迁为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栾兆平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30(5):47-49,74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的气温不断增高,降水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根据气候变化现状和趋势,文章从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响应、北方森林的分布变化、生产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火干扰等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我国北方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利用1986—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绿洲时空变化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可视化方法对文献数量变化、期刊分布、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揭示我国绿洲时空变化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根据文献数量变化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及快速发展阶段,且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等期刊;研究热点集中在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研究作者和机构相对较少,作者之间、机构之间整体的合作交流较少,且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较少;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局地尺度及流域尺度,于田绿洲、民勤绿洲、额济纳绿洲、渭干河—库车河流域绿洲、黑河流域绿洲、石羊河流域绿洲等为热点研究区域,并且绝大多数的研究时间尺度集中在10~19 a间。 相似文献
15.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性城市化、工业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烈,并极大地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缓解城市热岛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述了目前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热岛的形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方法的模型和治理与对策等研究的最新进展动态。在总结当前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热岛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林火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火是全球大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干扰因子, 它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增加有显著影响。林火与气候变化是当前林火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文中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林火的影响和林火排放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将导致森林火险期延长, 出现潜在极端火行为的天数增多, 森林火灾更加严重, 特别是北方森林火灾增加显著。未来的研究趋势是, 采用卫星遥感数据在大尺度上研究气候变化对林火的影响, 把林火模型与气候模式和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型耦合, 构建更为复杂的林火排放模型, 以深入揭示林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通过研究近10年来Scheffer气象指数发生的变化,估测气候变暖对中国木材腐朽及白蚁危害区域划分的影响。[方法]以中国194个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及自动站2004-2013年10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每月日降水量 ≥0.1 mm的天数2组数据计算Scheffer气象指数,与原以1996-2005年10年数据计算的Scheffer气象指数进行比较,并根据新的Scheffer气象指数绘制新的木材腐朽区域划分地图;根据白蚁最新发现分布区域的报道修订原白蚁危害区域分布界限。[结果]最近10年气象数据计算出的Scheffer气象指数显示:全国194个观测站中除了9个地点的值没有变化、36个地点的值降低外,149个观测站的腐朽指数值都上升了。根据新的Scheffer气象指数值绘制的中国木材腐朽危害区域地图显示:中危害区域与高危害区域界限沿中东部北移,低危害区域与中危害区域界限东部北移,而东北角的原界限南移,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弧线。吉林省公主岭市的白蚁危害改写了我国白蚁危害区域分布的北界。根据白蚁的分布及种类,将中国木材白蚁危害分为木材白蚁低、中和高危害3个区域(T1,T2和T3)。整合新的中国木材腐朽危害等级区域划分图和中国木材白蚁危害等级区域划分图,将中国划分为木材腐朽及白蚁低、中、高和严重危害区4个木材腐朽及白蚁危害区域(Z1,Z2,Z3和Z4)。[结论]中国木材腐朽危害区域地图显示:低危害区域与中危害区域界限和中危害区域与高危害区域界限的中东部向北移动,木材白蚁危害的低危害区域与中危害区域的界限东部地区也向北移动。木材腐朽和白蚁危害区域划分界限向北移动,说明气候变暖加剧木材腐朽和白蚁蛀蚀的危害,户外木材使用应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