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派盆景与扬派盆景部属苏北派盆景,然而各有特色。通派以南通,如皋为代表,称“东”路;扬派以扬川、泰州为代表称“西路”。通派盆景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南通市文峰塔下一株盆景落地的古罗汉松和现存如皋的宋代古桧柏树桩盆景,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通派盆最以“二弯半”为其传统造型。方法是主干先攀成“二弯半”,每弯保留三个主枝,每枝扎成馒头型片干,形态也从古代“鞠躬式”演变成今天的“狮式”。因此,通派盆景又称“狮式盆景”。通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这里所提出的“创新”,指的是:要创立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派盆景艺术之新。如果离开这一高度去创所谓“地方派”,就必然会徒劳无益,从而走上“标新立异”的形式主义邪路。在盆景界,有些所谓“创新”说者,他们不是以时代精神去创“中国派”之新,而是以封建式的门户之见去创“地方派”之新。  相似文献   

3.
1993年第8期王金贵先生《无派胜有派》的观点笔者颇有异议。王先生对中国盆景的流派所加的贬词和罪名之多为本刊同类文章所少见。他除了重复别人早就重复多遍的,只停留在笼统贬低否定指责而没有深入剖析论证之外,没有讲让人茫然的“无派盆景”是怎样的,没有讲无派是靠哪些绝招来战胜有派的,更没有从总体上讲出一点实质性的理由,便下了一个“试看当今世界,无派胜有派”的结论。真是太轻松了!  相似文献   

4.
作为温江特色花卉产业之一的川派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影响。四川古称巴蜀,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剑南道,所以过去也把川派盆景称为“剑南盆景”。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  相似文献   

5.
我国幅员辽阔,植物资源丰富,盆景的制作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因而产生了流派。这些流派尽管在某些方面带有地方色彩,如上海地区的盆景称“上海派”,苏州的称“苏派”,扬州的称“扬派”,成都的称“川派”,安徽的称“徽派”,广州的称“岭南派”等等。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中国花卉盆景》出现了非常生动活泼的局面,许多行家对如何发展盆景事业提出了很多高见。但也有一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中国盆景只能有一个自然派”的一派论;“忘掉自已重新开始”的忘我论;“你们虐待值物”的虐待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禁锢思想、束缚手脚的典型观点。“中国盆景只能有一个自然派”。这是一个不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卉园艺》2018,(23):21-21
重庆盆景艺术属于“川派”范畴,起于五代,成熟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清末民初,重庆就盛行水旱式盆景,花农将树木、花草、石块置于盆中布景,其方式为“丛树法”、“芦竹法”、“点苔法”。  相似文献   

8.
两句古诗,或许人们还记得:“潭州城廓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重到扬州十余载,画桥雨过月模糊”。诗人眼里,一旦某种事物难以精确表述时,隐约成形,似与非似的“模糊”,便派上了用场。同样,在根艺作者与批评者的眼里,“模糊”也大派其用。  相似文献   

9.
花之都 魅力温江 成都温江,一座香气洋溢、魅力四射的西部花城。 温江区地处“天府之国”腹心,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总人口32.67万,素有“金温江”的美称。温江有悠久的花木种植历史,据说从三国时温江就开始栽花种卉,到了清代,温江已是“十万杨柳绕城中,万顷烟波任花舫”的花木之乡了。清末民初,温江寿安花农陈友松、其子陈树山、其孙陈开钦的桩头“掸拐法”成为川派盆景蟠扎名派之一。近年来,温江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卉盆景》2006,(9):27-27
一、名扬中外的如派盆景花木是如皋的传统特色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如派盆景始于宋代,到明朝进入发展盛期。明朝嘉庆年间的《如皋县志·产物》就记载了20多种花木盆景。清朝时,扬州的盐商对如皋的盆景犹为钟爱,所以当时如皋的盆景多数是销往扬州的。但如皋成为花木盆景之乡则是近20年的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新的盆景流派——如派盆景。如派盆景以“两弯半”为重要标志,“云头雨足美人腰”,具风、雪、雨、露之姿。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如皋盆景在意大利、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共获得了7个金奖,3个优秀奖,2个银奖,5个铜奖,在国内先后获得了100多个  相似文献   

11.
说到如皋盆景,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如皋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宋代,必十明清。经过数百年来的技艺传承,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如派盆景,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别致造型在中国盆景各大流派中独树一帜,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第一部盆景画册《中国盆景》封面上有一幅别致的古桩盆景,它就是江苏省南通市传统的“通派”盆景。南通盆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一个古老的流派,与苏派、扬派盆景鼎足于江苏大江南北。通派盆景的造型素以“两弯半”著称,品种又以尖短小叶罗汉松(本地称雀舌松)为主,其他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自八六年以来,开展了“象形盆景”的讨论。在讨论中,对“象形盆景”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本身,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我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盆景几乎都是“象形”的,无论什么“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也无论什么“风格”,什么“形式”的盆景,都是具体地象某种自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卉盆景》2014,(4):66-67
2014年2月17~21日,由江苏南通市总工会、南通市城乡建设局、南通市农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源远流长”2014新春通派盆景精品展,在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  相似文献   

15.
事实上“派”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的。因为,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有作风、习气宗旨的相同或不相同;在政治方面有立场、见解、目标的相同或不相同;在文学艺术中有形式、风格、手法的相同或不相同;所以,就出现了党派、宗派、学派、写实派、抽象派、稳重派、乐观派等。在中国的历史上就存在德治法治之争。在论述伦理道德方面有儒家、道家、  相似文献   

16.
无派胜有派?     
一个“无”字,说来轻轻巧巧,简直有点四大皆空的味道。但“盆景”毕竟不是“万般无胜有”的佛门心法。况且,将“无派”付诸行动也并非那么简单:怎么个无法?仅仅取消“流派”的名义,还是名、实一块儿砍?统一于一种风格?哪一种?如何实施?这一切,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  相似文献   

17.
以“如派”盆景著称的如皋市,近几年不但在盆景制作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苗木、切花、盆花生产等方面也发展迅速。近日,记者采访了如皋市副市长陈冬梅和当地部分花木企业负责人。  相似文献   

18.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05,27(2):58-58
世界各国普遍公认茶树原产于中国。1824年,驻印英军勃鲁士(R·Bruce)宣称在印度阿萨姆省皮珊的新福区“发现”了野生茶树,对茶树原产地才有分歧。100多a来茶树原产地问题之争主要出现了四种观点:一源论派。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理由主要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培栽茶树的国家;中国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最早、最多,现今尚有大量野生大茶树;世界各国的“茶”字及“茶叶”译音都来源于中国;大部分茶树亲缘植物均产于中国;中国种与阿萨姆种的染色体数相同,茶酯酶的同功酸没有根本差异。主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一源论派”主要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资本下乡”的思路在成都市温江区农村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实践和运用。温江区寿安镇百花村是川派盆景的发源地,去年7月,市区财政为百花村投入了8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打造川派盆景产业园。如今仅一年时间,当初的80万元已经撬动了千万元社会资金陆续注入该产业园建设。  相似文献   

20.
2、常熟派盆景的造型形式关于“常熟派盆景”,在以往的盆景书刊、报纸中没有专门提出过。1994年夏天我在常熟进行教学考察中发现,这一地方流派的盆景在历史上早已存在,而且其代表作品在常熟的园林部门仍然保存完好,常熟派盆景的传人至今仍在从事盆景创作(见发表于94年《中国花卉报》11月29日第三版上的拙作《苏派传统盆景探源》一文)。常熟派盆景长期被埋没是有各种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盆景界一些理论工作者,在编书写文章时没有深入发源地调查研究造成的。常熟传统盆景历史悠久,人材辈出,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