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天云乡是井研县发展蚕桑生产的基地。10年来一直保持全县第一的领先地位。1989年养蚕4320张,产茧2597担,人平养蚕0.6张,产茧18公斤。该乡蚕茧优质高产的主要经验就是“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了蚕桑高速度发展。该乡地处龙泉山脉尾段深丘褶皱地带,坡陡土瘠,有8个村、55个组,1775户,7116人,人平耕地1.4亩。1972年人  相似文献   

2.
刘万全 《蚕学通讯》2000,20(3):49-49
作为重庆市近郊农业县,具有栽桑养蚕悠久历史的铜梁县,发挥蚕桑大县的区位优势,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栽桑养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农村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历史楔机,加快蚕桑大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从今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实施建设500万公斤优质茧基地县工程,以达重振蚕业雄风、重振蚕业辉煌之目的。 铜梁县实施建设500万公斤优质基地县的具体目标是:全县累计育苗360公顷,栽桑4320万株,其中成片栽植0.33万公顷,力争到2004年全县发种20万张,产茧500万公斤。今…  相似文献   

3.
《蚕学通讯》2012,(2):38-40
1基本情况 四川省宁南县蚕桑产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40年的发展,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25个乡镇,带动全县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生产。截至2011年,全县拥有桑园8 000hm^2,年养蚕22.5万张,产茧1万t,农户蚕业收入3亿元,养蚕农户户平收入突破1万元,1年养蚕最高收入15万多元。“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连续11年稳居四川省第一。  相似文献   

4.
<正>荣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蚕桑产业已成为该县基地乡镇农民增收的重点支主产业。截止201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2866.7hm2,养蚕3.5万张,其中小蚕共育2.6万张,产茧1225t,平均单产达到35kg/张,蚕农茧款收入5075万元。2013年,该县承担了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现有蚕桑基地乡镇8个,养蚕农户5700户,桑园面积  相似文献   

5.
实施1万吨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铜梁县抓住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同时两大历史机遇所确定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之一.重庆市选定铜梁县蚕桑生产为渝西经济走廊"122"工程优质蚕茧产业化建设项目,把铜梁县列为重庆"百万担优质蚕茧"工程建设六大基地县之首.建设优质桑蚕茧基地是铜梁县蚕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现代蚕业的提升,有利于铜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该项目从2000年全面实施以来,前期育苗栽桑基础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发种、产茧显现较好效果,项目其它建设任务正在努力推进.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帅 《江苏蚕业》2010,32(2):49-50
射阳县是全国优质优质无病桑苗和蚕茧生产基地县,茧丝绸特色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盛誉。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5.5万亩,年发种量15万张,年产茧11.5万担,实现蚕桑产值1.5亿元。全县拥有桑园达千亩以上的村有16个,其养蚕农户1.3万户,桑园面积4.8万亩,分别占全县的82%和86.2%;桑园面积3亩以上的农户7780户,  相似文献   

7.
林天秀 《四川蚕业》2005,33(2):43-46
蚕桑生产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在历史最高水平的1995年,全县有桑树5000多万株,全年养蚕6万多张,产茧3万多担(1担=50kg,下同),农民茧款总收人1400多万元。但近年来我县蚕桑生产急剧萎缩,到2004年底全县仅有桑树400多万株,年养蚕1万多张,产茧7000多担。为探讨我县蚕桑生产急剧萎缩的原因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笔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周帅 《四川蚕业》2010,38(1):10-11
<正>射阳县是全国优质无病桑苗和蚕茧生产基地县,茧丝绸特色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盛誉。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5.5万亩,年发种量15万张,年产茧11.5万担,实现蚕桑产值1.5亿元。全县拥有桑园达千亩以上的村有16个,其养蚕农户1.3万户,桑园面积4.8万亩,分别占全县的82%和86.2%;桑园面积3亩以上的农户7780户,其桑园面积3.4万亩,分别占全县的51%和62%。蚕桑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一大优势产业,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杨波 《广西蚕业》2003,40(4):24-27
近年来,象州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桑蚕生产作为重要经济支柱来抓。全县上下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桑蚕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2003年上半年,全县种桑面积达到8.7万亩,养蚕农户有4万多户,桑蚕业初具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县有幸迎来了“广西蚕桑优良新品种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在我县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我县蚕业发展的步伐。1 我县桑蚕生产基本情况 从1999年开始,我县桑蚕生产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通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桑园面积增加了十几倍,1999年全县有桑面积0.37万亩,养蚕2.2万张,产茧1.2万担。到了2001年,…  相似文献   

10.
万云龙 《蚕学通讯》2002,22(3):43-44
铜梁县到目前为止,有桑村1.5亿株,农民人均有桑202株.全县有成片桑园8 000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3.1%,有投产桑树7 000万株,年产桑叶5 600万kg,全县年均养蚕在8~10万张左右,年产茧在200万kg以上,收入5 000万元,人均养蚕0.7张,收入25元以上.今年春夏两季养蚕51 237张,比去年同期增加10 820张,增长26.7%,是近7年养蚕最多的一年,创历史新高.养蚕业已成为铜梁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也是铜梁县农村的一项主导产业,连续11年获市政府的表彰奖励.最近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西南地区蚕业高新技术配套开发与示范项目基地.铜梁蚕桑生产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四川蚕业》2017,(1):28-29
<正>宁南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积极探索和推行优质高效的现代蚕业生产模式,打造了"产业优势突出,产品质量优异,现代气息浓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截至2015年,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25个乡镇,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生产。全县桑园23万亩,年养蚕28.08万张,产茧1.286万t,农户养蚕收入4.54亿元,户均养蚕收  相似文献   

12.
我县的蚕茧商品生产,继1983年增产丰收的基础上,1984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产.蚕桑生产发展迅速,83年全县桑园5987.8亩,产茧9079担,84年桑园面积发展到6870.6亩,养蚕35870张,产茧13930担.比83年增长53.4%,实现了产茧超万担,并且涌现了许多高产典型,全县蚕桑收入超千元的有41户,收入万元的有4个村.蚕桑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我们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正>宁南县自上世纪70年代发展蚕桑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围绕"投入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升级齐行"的工作理念,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和推行新型蚕业生产模式,打造"产业优势突出,产品质量优异,现代气息浓郁"的优质茧丝基地。截至2013年,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25个乡镇,带动全县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生产。全县桑园13333.33hm2,年养蚕25.5万  相似文献   

14.
婉代芬 《四川蚕业》2000,28(2):39-40
<正> 中江县地属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属中性土壤,光热条件好,具有发展蚕桑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全县现有20余万户蚕农养蚕,有8个乡镇产茧过5000担,12个乡镇产茧过3000担,年发种300张以上的村400余个。现有丝绸企业9家,缫丝能力4万绪,年产生丝1000吨,织绸600万米,蚕种生产能力20万张,形成了桑、蚕、种、茧、丝、绸、服装、炼染“一条龙”格局。但我县养蚕零  相似文献   

15.
<正>蒋垛镇现有桑园面积400hm2,有15个蚕桑百亩村,58户3亩以上的养蚕大户。年发种9000张左右,产茧7000担,收入700万元左右,人平蚕茧收入150元左右。近几年,该镇党委和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该镇的特色产业,提出用2-3年时间,在全镇建立规模为两万亩的蚕桑基地,并形成茧、丝、绸一条龙的产业特色。  相似文献   

16.
<正> 近五年来,我县通过狠抓蚕业基地建设,强化管理,配套服务,综合开发,蚕桑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新老桑树9,118.4万株,人平118株,改造劣桑5,806万株,有小行间作桑园45,236亩,宽行间作桑园29,734亩,四边桑6,785万株。1988年全县养蚕76,156张,比1983年增长103.3%。产茧量达到226.9万公斤,比1983年增长130.8%。出现了柏垭区年产茧15000市担的高产区。蚕茧收入超千元的户多达3,080户。全县42个蚕桑基地乡建设步伐加快。基地乡的栽桑量、养蚕量、产茧量和养蚕收入分别  相似文献   

17.
<正> 武胜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有耕地53万多亩,农业人口70万,人平占有耕地0.7亩多,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县。近几年来,在发展蚕桑生产中,根据武胜实际,狠抓桑树管理,提高单株产叶量,提高栽桑效益,走内涵发展蚕桑生产的路子,保持蚕桑生产稳步健康地发展。从1984年到1990年,桑树总株数基本保持在7000—8000万株,但养蚕量逐年增加。1984年全县发种12万多张产茧5万多担。1990年全县发种20万张,产茧10.2万担,实现了300—400株桑养一张蚕。全县5个区,42个乡(镇)中,3个区产茧过双万担,两个区产茧超过万担;产茧3千担的乡达到10个,2千担以上的乡达到31  相似文献   

18.
一、蚕桑生产的概况近几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九年全县种桑六百五十亩,产茧七百八十担,到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十七个区一百五十五个乡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六户种桑养蚕,共种桑一万三千五百亩,饲养蚕种六万五千张,产茧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担,比一九八三年桑地面积扩大三千六百七十九亩,蚕茧增加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担;而比一九七九年桑地面积扩大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亩,蚕茧增加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担。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19.
蚕桑生产是我县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抓住我国加入WTO和“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提出到2008年实现年产2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县。2000至2001两年全县新发展桑园16万亩,栽桑1.5亿株,2004年养蚕量达到84403张,比2000年养蚕64918张增加19485张,增长30.01%。  相似文献   

20.
(一) 我县种桑养蚕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前,合江、那务、林尘等地的农民就利用地界种桑,农民养蚕生产的蚕茧只是作加工丝被或织造士丝布。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我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1985年,全县的种桑面积达2.8万亩,产茧4.15万担,这一年,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茧款840多万元,地方财政从缫丝工业获税利100多万元。尔后两年,由于桑青枯病的严重危害和蚕茧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蚕桑生产出现滑坡,到1987年我县桑园面积仅剩下0.87万亩,产茧1.45万担,只有1985年产茧量的34.93%。从198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