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壤侵蚀区优良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的选择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8种草本植物在江西宁都的花岗岩侵蚀区和德安的第四纪红壤侵蚀区进行了4年的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枯落物的浸水容量、根系鲜重、地上部分生物鲜重、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百喜草、糖蜜草、柱花草、宽叶雀稗、棕叶狗尾草、鸡眼草、马唐7种草本植物在花岗岩侵蚀区生长良好;百喜草、画眉草、黑麦草、狗牙根、假俭草、宽叶雀稗和苏丹草7种草本植物在第四纪红壤侵蚀区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
选择了9种绿肥在江西宁都的花岗岩侵蚀区进行3年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地上部分浸水容重、根系鲜重、地上部分生物鲜重、土壤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从中优选出印度豇豆、大叶猪屎豆、小叶猪屎豆、木豆和草木樨5种优良绿肥品种在花岗岩侵蚀区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3.
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中国南方红壤侵蚀严重区水土流失快速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在江西省的修水、宁都、石城等县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区,对16种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植物生长状况、蓄水保土效益、改土增肥效益、经济效益4方面进行观测,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不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修水试验区马尾松+木荷+胡枝子+黄栀子、马尾松+木荷+泡桐+胡枝子,宁都试验区马尾松+木荷+胡枝子,石城试验区湿地松+枫香+胡枝子+硬骨草、湿地松+胡枝子+硬骨草和湿地松+胡枝子+百喜草配置模式各种效益表现优良,可以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花生岩侵蚀区适生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了16种乔木,13种灌木和14种草本植物在江西省修水县古市镇化岗岩侵蚀区进行了4折定位试验研究。对参试的乔,灌,草分别选取了反映植物适应性,生长状况,水保效益,固持土壤能力,改善土壤肥力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逐个参试品种进行评价,从中优选出马尾松,截叶胡枝子,百喜草等22种在花岗岩侵蚀区适应性好,生长快,成活率高,生物量大,水土保持效果好的植物。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长汀县侵蚀地治理草灌乔综合配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汀县是南方红壤区严重水土流失县,经过20多年的治理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长汀花岗岩红壤侵蚀区植被快速恢复的做法。为更好地总结推广长汀经验,加快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本文对长汀县草灌乔综合配置技术进行总结,包括植物筛选及综合配置模式。共筛选出适生乔木11种,灌木4种,草本4种,并根据坡度、坡位、植被覆盖度等立地因子,结合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5种主要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广西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生态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壤侵蚀区是广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水土保持植物料进行配置,进行侵蚀区生态恢复重建的途径。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乔灌藤草结合的复合农林模式能有效控制侵蚀,迅速改良生境,侵蚀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7.
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植被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区,在赣县大田乡选择5个低丘马尾松林,利用植物样方调查方法对样地的地形、土壤、植被、侵蚀沟进行调查和测量,基于获取的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植被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低,林木生长状况差,林地阳坡半阳坡植被总盖度仅为36.9%;2)林下灌草生物量低,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差,物种较为单一;3)林下植被以草本为主,草本以芒萁为主,其生物量占草本总生物量的75%以上;4)马尾松林下细沟、浅沟发育,土壤侵蚀严重,仅细沟、浅沟流失的土壤厚度达71.2 mm;5)不同坡位的侵蚀沟发育相关性显著,侵蚀沟与坡面的微环境差异明显,尤其是土壤密度和土壤水分差异显著;6)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量对植被恢复具有抑制作用,但沟壑密度的发育能够提高灌草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促进灌草均匀性分布.  相似文献   

8.
以南方红壤区6种草本植物:白三叶、狗牙根、假俭草、刺芒野古草、鹧鸪草、宽叶雀稗为材料进行干旱胁迫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水分处理环境下6种植物之间苗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的差异。研究表明:1)供试植物苗高生长量总体上呈现对照>复水>保水剂>干旱,干旱胁迫下假俭草、狗牙根、刺芒野古草、鹧鸪草、宽叶雀稗苗木生长表现良好;2)地上生物量随土壤含水率下降而下降,干旱胁迫下刺芒野古草和鹧鸪草地上生物量干质量最高,而鲜质量较低;3)供试植物地下生物量以对照>复水>保水剂>干旱,干旱胁迫下狗牙根、假俭草、刺芒野古草地下生物量较高;4)假俭草在干旱条件下根冠比大于1,具有很好的耐旱能力。干旱胁迫环境下,假俭草、刺芒野古草、鹧鸪草、宽叶雀稗、狗牙根等优势草本可以增加根系物质的输入,使得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率提高,具有较强的抗旱适应能力,可作为南方红壤区植被恢复的先锋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母质发育红壤上种植和筛选适宜生长的连翘属植物生长特性,旨在为连翘资源的规模扩大和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连翘、金钟花和垂枝连翘为试材,通过人工控水试验在3种母质红壤(花岗岩红壤、红砂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壤)设计3个水分处理(20 cm深度处土壤基质势控制在-5,-20,-35 kPa),研究不同母质和水分条件对3种连翘属植物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 ①在3种水分处理条件下,花岗岩红壤种植的连翘属植物,其灌水次数和灌水量最少;第四纪红壤种植的连翘属植物,在-5 kPa水分条件下,其灌水量和灌水次数,与红砂岩红壤相同,在-20 kPa和-35 kPa水分条件下,均高于红砂岩红壤。②土壤水分和土壤类型均显著影响连翘属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连翘品种之间却无显著差异;除了土壤水分—连翘品种的交互作用对枝条长度无显著影响外,其他土壤类型、土壤水分、连翘品种之间的双因素交互作用,对连翘属植物生长指标均具有极显著影响。3种连翘属植物中,在高水分条件下(-5 kPa),连翘、金钟花在红砂岩红壤上生长最佳,垂枝连翘在第四纪红壤上生长最佳;随着水分含量下降(-20 kPa和-35 kPa),3种连翘属植物均在第四纪红壤上生长得更好。[结论] 在适宜水分条件下(20 cm深度处土壤基质势>-35 kPa),连翘、金钟花和垂枝连翘在南方红砂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壤上引种种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在红壤侵蚀坡地小区试验条件下,进行百喜草N、P、K肥效试验和单施N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区域,促进百喜草生长及鲜草量的最优施肥方案为氮肥单施,施用氮肥的曲线回归模型为Y=b0+b1x+b2x^2-b3x^3,效应方程为Y=51000.0+275.5995x+3.3750x^2-0.1335x^3,合理的氮肥用量范围为189.0~598.5kg/hm^2,经济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50.5kg/hm^2。  相似文献   

11.
在水土流失区,夏秋季节土壤因高温缺水致使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难于成活。为了揭示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寻求植物安全越夏的栽植深度,对三种主要侵蚀土壤,在不同植被下,4—9月份进行了定点土壤水分观测。结果表明,第四纪红土母质红壤和紫色土,在夏秋季节,土深30厘米左右的水分含量变化比较稳定。而花岗岩母质红壤,30厘米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明显的较上层高。同时说明地被物对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并提出了在花岗岩流失区,提高树木成活率的栽植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天然降雨条件下3种土壤坡面的侵蚀过程及颗粒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南方红壤侵蚀区3种典型的侵蚀土壤坡面和3场具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其产流产沙规律及降雨前后坡面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侵蚀条件下,3种土壤的径流量表现为紫色土〉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黏土;产沙量表现为花岗岩红壤〉紫色土〉第四纪红黏土;通过降雨前后3种土壤表面的颗粒组成比较发现,3种土壤表面颗粒均有粗化的趋势。大量细颗粒的流失,是造成土壤退化乃至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家明    查轩    黄少燕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6-19
选取南方红壤区紫色土和第四纪红黏土两种典型土壤类型,通过天然降雨试验,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紫色土和第四纪红黏土两种土壤的坡面侵蚀过程中径流量变化、产沙量变化、土壤团聚体以及粒径分析来阐述我国南方红壤区的土壤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1)降雨是造成土壤坡面产生径流的主要原因,随着降雨的不断增大,土壤坡面径流量不断的增加,紫色土的总径流量较第四纪红黏土大。(2)雨强是造成土壤坡面产沙量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中雨强降雨和大雨强降雨时,土壤侵蚀泥沙量的产生比较明显,紫色土与第四纪红黏土的土壤侵蚀泥沙量比例关系为:1.14∶1.0。(3)紫色土和第四纪红黏土均以 < 0.25 mm的微团聚体占优势,均占65%以上,而紫色土达到90%之多,紫色土微团聚体流失较第四纪红黏土严重。(4)通过两种土壤的降雨前后土壤颗粒对比分析,紫色土减少的土壤颗粒主要是黏粒和粉粒,砂粒相对增加,变化量大,而第四纪红黏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侵蚀土壤地表径流和土壤渗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南方水土流失区属水蚀区,地表径流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研究不同土壤在特定降雨条件下,降雨持续时间与地表径流的关系、土壤渗透时间与渗透速度的关系、渗透时间与渗透总量的关系,掌握地表径流和土壤渗透规律,揭示地表径流、土壤渗透与土壤环境、土壤性质的内在联系,可为保护、改良土壤,防治土壤侵蚀,以及进行侵蚀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在采用渗透筒法进行土壤渗透性研究[6]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人工降雨方法,对侵蚀土壤地表径流和土壤渗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赣江流域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抗侵蚀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以及土壤水稳定性的测定方法。[方法]选取3种不同成土母质(花岗岩、红砂岩、第四纪红土),每一种母质又设置了3种植被覆盖条件下的红壤,应用静水天平法测定土壤的水稳性指数,并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赣南红壤的水稳性随浸水时间延长而减弱,这种减弱变化不受母质类型和植被覆盖的变化而改变。林草地和灌草地土壤水稳性在浸水过程中土壤的水稳性指数较为稳定,下降幅度小,(林下)裸地土壤浸水后水稳性指数下降幅度较大。以(林下)裸地作为对照,3种母质的林草地、灌草地的水稳性指数均有显著提高。[结论]静水天平法特别适合研究土壤水稳性的动态变化规律。赣江流域红壤地区的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选取赣南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下的花岗岩、红砂岩、第四纪红黏土发育形成的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研究红壤的抗冲性。试验结果表明:(1)赣南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在抗冲过程初期抗冲系数缓慢增大,然后随冲刷时间延长呈波浪式变化。从总体趋势分析,在整个冲刷过程中抗冲系数随时间呈逐渐增强的趋势;(2)以裸地来比较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的抗冲系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花岗岩土壤 < 红砂岩土壤 < 第四纪红色黏土;(3)植被通过根系增强了土壤的抗冲性能,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壤抗冲性一般表现为以下规律:裸地 < 灌草地 < 林草地。探讨赣南红壤抗冲性的动态规律以及母质和植被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为完善土壤抗侵蚀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于更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方花岗岩普遍存在红壤颗粒粗、物理特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为了探讨施用保水剂对花岗岩红壤坡面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和室内分析试验,研究层施(K1)、沟施(K2)、混施(K3)保水剂和不施保水剂(CT)条件下坡面的侵蚀过程。结果表明:3种保水剂施用方式下,花岗岩红壤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较对照坡面延长1.09~1.61倍。坡面入渗率、含水量分别表现为K2K3K1CT和K3K1K2CT;在不同处理方式下,坡面减流率表现为K3K2K1,减沙率表现为K2K3K1。与对照坡面相比,混施保水剂处理下坡面累积产流量减少59%,累积产沙量减少66%,保水剂发挥了较好的减流减沙作用;不同保水剂处理方式下,花岗岩红壤坡面累积产流量和产沙量构成幂函数模型,相关系数0.990。研究结果为花岗岩红壤坡面土壤侵蚀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华南兴国县影响土壤侵蚀时空动力学的环境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y using soil erosion maps of fou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ies, soil erosion dynamics in Xingguo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were analyzed on both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in soils of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altitudes and slop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58 to 2000 severe soil erosion was coming under control with a decreasing percentage of the land under severe eros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soils develop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granite and purple shale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soil erosion and that areas sitting between 200 to 500 m in altitude with a slope less than 3° or between 7° to 20° where human activities were frequent remained to be zones where soil erosion was most likely to occur. These areas deserve special attention in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