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新疆土地资源的现状表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林业、畜牧业比重偏低,玉米、苜蓿面积过小;森林过伐,质量下降;绿洲人口扩张,耕地退化;土地质量下降,沙漠化等问题严重;提出了重点保护和建设山地森林生态区;保护草原生态,有计划地开发绿洲-荒漠过渡带和荒漠草原带,发展畜牧业;保护和恢复荒漠植被,防治土地沙漠化;调整经济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发挥资源优势;扩大绿洲规模,加快城市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持续利用土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土地合理利用与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盆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与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如下见解:(1)立足盆地农业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型绿洲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2)盆地农业开发近期应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恢复弃耕地为主,适度开垦宜农荒地为辅;(3)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盆地农牧业持续发展;(4)重视盆地天然草场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和保护,加快人工草场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研究》2021,38(4):1172-1183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策勒绿洲为研究区,基于4期土地利用和遥感影像、以及气象、水文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1990—2018年策勒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策勒绿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转变,农田面积向四周扩增,林地分布区域发生大幅度转移,不同覆盖程度的草地之间转化频繁。(2)绿洲共有138.41km2的面积发生转变,占总面积的53.85%,各类型的单一动态度依次为:高覆盖草地农田低覆盖草地建设用地中覆盖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双向动态度依次为:高覆盖草地农田低覆盖草地建设用地林地中覆盖草地未利用土地。(3)绿洲林草植被指数低于0,表明林地和草地一直处于退化的状态;绿洲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口、降水以及径流量。  相似文献   

4.
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也较多;土地面积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次生盐渍化严重;河流径流量大,年际变化小,季节分配不平衡;天然草场面积大,等级低,天然林面积减少,个别地区有沙化倾向;人口多而素质差。对此应处理好维护生态平衡与发展生产的关系;依靠科学技术,以提高单产为主;制止继续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营造人工林;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提高地力;对少数民族也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5.
基于Markov过程的张掖绿洲土地利用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河西绿洲张掖市2002、2003和2004年3个时点的土地变更详查数据,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预测了未来5年内河西绿洲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 (1) 2006~2010年5年间,河西绿洲张掖市耕地变为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2) 5年间河西绿洲张掖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林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化表现为由耕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向林地转化,其中耕地向林地转化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6.
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新疆土地详查资料 ,简要的介绍了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结构 ,分析了目前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 :水土不平衡 ;粗放经营 ,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低产田面积大 ,限制因素多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生态环境劣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战略方向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疆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服务价值也反映了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优劣.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1990年、1999年、2002年和2005年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估算出研究区15年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量.结果表明:①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研究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日益提高;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②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有所增加,土地利用总体生态效应趋良.但环境也存在着局部恶化,主要表现在上游山地生态系统冰川退缩、天然植被退化;中游绿洲生态系统耕地扩张迅速,土壤盐渍化,人工渠、水库增加显著;下游荒漠生态系统植被退化,水资源严重不足,土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6-200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8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农业用地总面积整体上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较多,8年减少了4601.85hm2;园地增长速度最快,2004年是1996年的近2.29倍;林地略有增加;牧草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8年累计增加2873.52hm2。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与政策是促进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 5 0年来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区在人类不合理活动的作用下 ,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绿洲地表径流总量多年变化有增有减呈现波动性趋势 ,但是水体盐化和含沙量趋势加剧。2绿洲森林面积持续减少 ,其天然屏障作用减弱 ,草地面积减少、退化严重 ,载畜能力大大降低。 3土地退化面积扩大 ,土地沙漠化发展强烈 ,土壤肥力降低 ,生产能力下降。因此 ,进行水资源统筹利用规划与管理 ,统筹兼顾各县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对水的需求 ,以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为原则 ,遵循生态规律来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展整个绿洲为单元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是提高绿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4年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为先增加后减少,园地和林地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1.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55,耕地及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园地和林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8,园地与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率较低,前4年变化程度比后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从绿洲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变化入手 ,探讨了额济纳绿洲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水资源缺乏等生态问题的现状 ,说明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而相应地提出了绿洲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西部区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邰生霞  何桥  毕佳 《干旱区研究》2007,24(3):364-368
以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为研究区,针对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的复杂性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及城市空气污染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在西北草原牧区普遍存在,具有代表性.据此,提出了若干改善西北草原牧区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宁夏中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非整体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部地区是宁夏乃至全国的土地资源及能源的重点开发区域 ,其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复杂性和脆弱性。文章通过对该区域资源开发历程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 ,指出 :人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非整体性行为 ,是造成森林退缩、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与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只有建立起全局性、整体性的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才能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绿洲开发与绿洲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讨论了绿洲开发和绿洲内存在的各种荒漠化形式后 ,探讨了绿洲荒漠化的成因以及荒漠化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得出 :绿洲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引起的 ;荒漠化严重危及绿洲系统的正常运作 ;最后 ,就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给出适当的设计 ,希望绿洲内部的人类活动能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 ,以实现对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Changing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ex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have influenced the global water cycle.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land use have degraded the watershed ecosystem of the Ebinur Lake Basin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n this paper, variations of runoff,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lake area, socio-economic water usage, groundwater level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Ebinur Lake Basin from 1961 to 2015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the Mann-Kendall test methods(M-K) mutation test, the cumulative levelling method, the climate-sensitive method and land-use change index. In addition,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 use change and water qualit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961 to 2015, despite a decrease i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The Wenquan st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s it is situated at a higher altitude. Runoff at this st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climate warming. In contrast, runoff at the Jinghe station was severely affected by numerous human activities. Runoff decreased without obvious fluctuations. Th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to runoff variation at the Jinghe and Wenquan stations were 46.87% and 58.94%,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were 53.13% and 41.06%, respectively. Land-use patterns in the basin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1990 and 2015: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ed lands, saline-alkali land, bare land,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have expanded, while areas under grassland, lake, ice/snow and river/channel have declined. Human activities have dramatically intensified 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From 1961 to 2015, both the inflow into the Ebinur Lake and the area of the lake have declined year by year; groundwater levels have dropp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water quality has deteriorat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 the oasis irrigation area below the runoff pass, human activities mainly influenced the utilization mode and quantity of water resources. Changes in the hydrology and quantity of water resources were driven primarily b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oasis, 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projects. After 2015, the effects of some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ects were observed. However, there was no obvious sign of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e basin, and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tinue to persist.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the expansion of oasis should be limited according to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ocal water bodies. Moreover,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basin,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oasis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6.
新疆石河子绿洲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华  张凤华 《干旱区研究》2007,24(5):574-578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导致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在过去的20年耕地数量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不同地貌部位增加速度表现为: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其变化除了受社会经济、人口影响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促进耕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地貌部位耕地变化一方面依赖于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在于由盐碱危害引起的耕地弃耕复垦现象.  相似文献   

17.
腐植酸是农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土壤生命最具活力的核心物质。针对旱地农业发展中土壤结构退化、水肥利用效率低和作物低产低效等核心问题,总结了我国生物腐植酸和煤基腐植酸等腐植酸资源及其行业发展进展,分析了腐植酸组成特点及其在改良土壤结构和维持土壤酸碱平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改善作物品质和降低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作用原理,开展了腐植酸在酸化地、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在废弃地土壤结构改良以及水肥保持中应用的研究,对研发的腐植酸保水肥剂、腐植酸土壤改良剂和重金属污染地治理的材料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介绍。针对我国旱地农业发展态势和腐植酸在旱区土壤改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腐植酸产品研发和应用技术在旱地农业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疆库车县耕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车县地处南疆腹地。由于库车县人口增长过快 ,造成耕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导致土地退化、环境恶化。因此 ,确定适当人口规模 ,对库车县耕地资源和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库车县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折算库车县耕地人口承载能力 ,试图确定在不同生活水平要求下库车县适当的人口规模 ,为库车县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