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兰 《长江大学学报》2017,(22):74-75,80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是整个大学教育体系和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了插花艺术通识课课程特点,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提高插花艺术通识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即选择适当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利用微信群和QQ群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实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2.
插花艺术基础是南京农业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及园林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综合思维能力。研究总结了该课程在过去数年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教学形式及内容进行了改革,归纳了教学改革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目的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把所得经验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为今后指导其他通识教育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最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之一,是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通识教育的课程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本文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两门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的实施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文融合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大追求,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训练和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干部培训改革工程倡导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致力于向学生传授人类社会共同的知识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及加强大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实际能力,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才的诉求。当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存在地位尴尬、课程设置与通识教育目标相脱节、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国内高校理应加强制度设计,有效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旨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优化通识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6.
地方农业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明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97-8800
调查了广州某农业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结果表明,学生希望通过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对通识教育教师的满意度不高,仅有22.4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高,最受欢迎的通识课程为日语、影视鉴赏、法语、普通心理学和瑜伽;大部分学生认可通识课程选修制度,但是认可度不高;通识教育的实施程度及选修强度较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针对该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即地方农业院校要为开展通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规划设计的实效性,营造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的氛围,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教育和校园环境建设,拓展通识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高校通识课程的开设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创新能力,茶文化是融合自然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等诸多学科积淀而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笔者结合《茶艺与茶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情况及效果,认为在大学通识课程中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饮茶观念、树立文化自豪感、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承载着育人与育才的双重任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以未来为导向,明晰新时代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和完善通识教育。文章结合通识教育发展理念,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基于学生视角对N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大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总体是满意的,在今后的改革与实践中,应将整合性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挖掘农业院校自身特色,完善问题引导下的“实践+课堂”二元教学模式应是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以推动高等农业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育中的不足,学生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多种素质。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兴起,将国外教育资源有效的渗透到我国教育体系中,我国高校可以更好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中外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模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特点,以此论述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并提出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是在学习与借鉴英美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还处在通识教育发展的初步阶段,与英美通识教育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或者说缺失,即本应有的内容和特征还未形成和表现出来。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审视和分析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得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的实施、通识教育的评价、通识教育的效果五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缺失,最后从理念升华、制度创新、模式整合三方面构建开展通识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共同文化内容的教育,也是对文化共同体的塑造.社会思潮的发展使得多元化时代到来,多元化在技术方面表现为超链接的特征,多元化和超链接对通识教育产生的是消解作用.克服个体多元化和超链接对通识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凸显通识教育对文化共同体的塑造与建构作用,需要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开展对话激发思想火花和重视将传统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等方式推进通识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林院校学生艺术修养基础较差,学习观念有待转变,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而学校艺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要求,艺术教育形式相对单一。为此,农林院校加强艺术教育的基本对策是:加强艺术修养类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的自觉性;加强艺术教育创新,提高艺术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开设艺术类专业、增设艺术类人文选修课程、组织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展演活动进行艺术教育惠校、惠民活动等多元方式,分析其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揭示艺术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有利于大学自身的文化传承创新、有利于高雅艺术普及与提升、有利于提升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审美文化,旨在改善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考试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环节之一,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甘肃政法学院全校通识课《世界遗产与文化》课程为例,探讨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的改革问题,目的在于提高本门通识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对于世界遗产与文化这一新兴的课程感兴趣,从而收获相关重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牛步月 《现代农业科学》2009,(2):185-186,192
文化修养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分析了高雅艺术走进农业高校的作用,提出了农业高校应开设艺术教育相关课程,培养校园艺术骨干,开展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对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林院校学生艺术修养基础较差,学习观念有待转变,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学校艺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要求,艺术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对策:加强艺术修养类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的自觉性;加强艺术教育创新,提高大学生艺术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从政策先行、平台搭建、师资培养方面着手,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新技术,组建"互联网+"课程教学团队,构建具有知识单元化、学习流程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系统性讲授和碎片式学习的有效组合,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推动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和基于纸介的终结性考核的结合,开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高职通识教育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对现代文化的持续冲击,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为此,研究主要从课程定位与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课程任务、信息化教学及课程考核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但目前我国农林院校在通识课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严重制约了通识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的通识课程应当兼顾"通"和"专",以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并符合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要求。目前在农林院校开设"农业法律和政策"这一通识课程不仅是依法治国方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可以优化我国高校农业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农业法律和政策"通识课在农林院校的开设,应在课程方案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课程性质、教学任务和要求、所占学分、教学具体内容和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等加以精心设计,从而有效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对华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院校如何开展和实施通识教育进行探讨,提出农业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突出通识教育理念、拓宽公共选修课开课渠道、加强选课的引导与组织,并辅以制度加以保障等建议,使学校课程设置真正达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通,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