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闽北开展雷竹施肥试验,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1),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75kg/667m2,处理2),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5t/667m2,处理3),施用有机肥与氮磷钾复合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和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处理4),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竹林生长、笋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闽北雷竹经营的优化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对竹林的光合特性、生长量、笋产量和笋营养物质含量均产生显著性差异影响;光合特性指标表现最优的是处理3和处理4,竹林生长效果最好的为处理2和处理4,竹笋产量和笋品质表现最优的是处理4和处理3。综合分析认为,最优施肥方案为处理4,即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该施肥处理可有效提升雷竹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竹林生长、增加竹笋产量及提高竹笋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冬季竹林无覆盖的条件下,采用生产上常用的竹笋专用肥,研究不同施肥量(年施肥量分别为150 kg/667 m2、250 kg/667 m2和350 kg/667 m2)对雷竹笋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笋产量和经济收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以年施肥量250 kg/667 m2的综合施肥效果最佳,肥料全年分4次施入,每次施肥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35%、15%、15%和35%。研究建议,目标笋产量为1 000~1 500 kg/667m2的丰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240 kg/667 m2;目标笋产量为1 500 kg/667 m2以上的高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360 kg/667 m2。研究结果为笋用竹林精准化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春天我国南方发生的严重雨雪冰冻天气对毛竹林造成严重危害,作者调查了富阳区毛竹林的受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受灾毛竹林恢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毛竹林受灾程度与其所处的海拔、坡向、坡度、坡位、竹林地土壤厚度等环境因子以及毛竹林林分结构密切相关,其中海拔高度的影响最为显著;2)不同施肥处理对毛竹林恢复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在试验的几个处理中,以在高海拔(500 m)区使用大剂量施肥(生物肥料160 kg/667 m2和复合肥40 kg/667 m2)和在低海拔(300 m)区使用小剂量施肥(生物肥料100 kg/667 m2和复合肥20 kg/667 m2)的新竹产量为高,每年产量分别达到2 243.3 kg/667 m2和2 258.3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加65.4%和63.3%;3)高海拔地区的毛竹林因受损严重,在适当施肥后其新竹萌发量比低海拔地区的要高,但立竹直径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4.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年试验研究,掌握了刚竹鞭笋形成与生长规律,通过采用施肥灌溉,全面清园,适时挖笋,合理留竹,整枝钩梢等定向培育技术措施,使单产达762kg/667m2,投入产出比为1:3.61。  相似文献   

6.
于2018年,以福建省连江县8年生的麻竹笋用林为试材,采用无机复合肥、有机肥、尿素3因素3水平施肥正交试验设计,分析各施肥处理对出笋规律、数量、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种类对笋个数和笋产量的影响为:无机复合肥>有机肥>尿素,提高笋数量的最优组合为有机肥3 kg·丛-1+无机复合肥2 kg·丛-1+尿素0.5 kg·丛-1,提高笋产量的最优组合为有机肥3 kg·丛-1+无机复合肥2 kg·丛-1。适中的无机肥和充足的有机肥能够有效促进竹笋生长和竹林增产;增施尿素可促进竹笋个数增加,但对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江西红壤区开展不同配方固态微生物肥对雷竹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硅元素对雷竹林生长有抑制作用;微生物能较好地促进雷竹林生长;镁素对雷竹林生长影响差异较大,以50.00 g/667 m2对促进生长效果最好;氮、磷、钾元素对雷竹林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但对母竹发笋数和成竹率的影响均不显著,钾元素对新竹平均胸径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镁素对新竹平均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硼元素对新竹高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其他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综合雷竹生产对产量的要求,以提高单株母竹发笋数为优先指标、提高新竹胸径为参考指标,选择的固态微生物土壤肥料配方为:微生物(50.00 g/667 m2)、氮素(8.00 kg/667 m2)、磷素(2.25 kg/667 m2或3.00 kg/667 m2)、钾素(1.50 kg/667 m2或2.00 kg/667 m2)、硼素(10.00 g/667 m2或15.00 g/66...  相似文献   

8.
对麻竹林3种培土高度(20 cm、40 cm和60 cm)下的笋产量、发笋量、笋品质、发笋期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培土措施可增加竹丛发笋0.9~6.2条/丛,产笋时间提前12~15 d,产笋期延长12~19 d,每667 m2笋产量增加6.0%~26.1%,竹笋食用率提高3.2~10.14个百分点; 3种培土处理中,培土40 cm时最具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楠竹林地空间,提高竹林经济效益,对楠竹林采用丰产技术措施培育笋用林,并在林下种植竹荪,实施菌笋复合经营。结果显示,通过对楠竹林采取调整立竹结构、劈山抚育、林地清理、林地垦复、留笋养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丰产技术措施,竹林春笋产量明显提高,较对照提高62.49%;若同时在林下种植竹荪,则春笋产量更高,较对照增加1.69倍,同时可收获鲜竹荪超过400 kg/667 m2。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楠竹林菌笋复合经营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同立竹密度下茶秆竹林生长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茶秆竹林发笋量、成竹数、笋产量、生物量等指标对立竹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立竹密度升高,成竹率逐渐降低,9 000株.hm-2和11 250株.hm-2的立竹密度既确保了有较高的发笋量,也使成竹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加,产笋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在11 250株.hm-2时达到最高值,说明11 250株.hm-2是对产笋量有突出影响的密度设置,在生产中其它条件相似情况下,进行产笋量控制时可以该密度为优先选择。随着立竹密度增加,地上部分全重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1 250株.hm-2时达到最大,地下部分全重持续升高,在13 500株.hm-2时达到最大,总生物量持续上升,其中13 500株.hm-2的总生物量是6 750株.hm-2时的1.33倍。  相似文献   

11.
对2种林分密度(低密度、高密度)、3种施肥处理(尿素、生物有机肥和钢渣肥)的毛竹胸径、新竹生长状况、相对增长产量进行研究,以确定钢渣肥能否替代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结果表明:3种不同施肥处理间新竹株数、胸径以及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新竹株数与产量同样没有产生明显差异,而对于平均胸径则为低密度林分明显高于高密度林分(P=0.041<0.05)。3种不同施肥处理并未对毛竹相对增产量产生显著差异(P=0.138>0.05);在试验所设的2种密度中,低密度毛竹林相对增长产量显著高于高密度毛竹林(P=0.023<0.05)。基于钢渣肥较低的成本,在生产上可以用其取代尿素和生物有机肥,以提高竹林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2.
峨优1号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Eyou 1‘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方竹属Chimonobambusa Makino的方竹Ch.quadrangularis(Fenzi) Makino,2004年发现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大堡镇,随后作为笋用竹在大堡镇引种栽培,是方竹变异植株经人工驯化、培育而成的栽培竹新品种。‘峨优1号’与方竹栽培型‘Quadrangularis’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中上部秆环甚隆起,竹秆多见"之"字形弯曲,秋季笋期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春季在土层深厚肥沃处有2次发笋现象,去箨笋节呈明显翠绿色;后者中上部秆环不及前者隆起,竹秆通直,秋季笋期9-10月,春季无二次发笋现象,去箨笋整体偏黄。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开展了毛竹笋竹两用丰产林的生物有机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立地条件下,连续施用2年生物有机肥和实施竹林标准化培育措施,明显增加研究区毛竹的新竹、冬笋和春笋产量,有效提高竹林生产能力。有机肥施肥区(埂尾区、吴大元区)新竹产量是不施肥对照区的1.94~2.21倍,其冬笋和春笋总产量则比同期常规复合肥施肥区增加28.9%;埂尾区和吴大元区竹笋产量比施肥管理前分别增产138.2、127.9 kg/667 m2,增长率相应达43.1%、40.2%。沿水平等高线开沟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方式,具有改善土壤综合肥力、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风险的作用,以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最明显,碱解氮增长率达38.4%(埂尾区)、31.9%(吴大元区),速效钾增长率达35.7%(埂尾区)、24.3%(吴大元区);同时,竹林科学管理促进了竹笋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粗脂肪含量降低,竹笋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保持良好状况。因此,加强竹林标准化丰产培育和因地制宜地科学施肥,有利于促进毛竹林可持续经营和综合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推荐的"3414"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糙花少穗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钾平衡施肥不仅显著提高糙花少穗竹笋产量,还明显提高单笋质量,平衡施肥处理的笋产量比未施肥的空白区增产26.56%,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增产10.45%、42.11%和28.57%,单笋质量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提高4.86%、27.01%和22.74%,不同肥料的增产效果表现为磷肥 > 钾肥 > 氮肥;2)平衡施肥处理能够改善笋品质,其笋粗蛋白含量较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增加66.63%、41.45%、6.33%,笋粗纤维含量较空白区和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降低7.32%和23.63%、12.84%、9.08%;3)肥效模型显示,糙花少穗竹的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氮肥150 kg/hm2、磷肥为58 kg/hm2、钾肥为83 kg/hm2,预计出笋产量1 596 kg/hm2,氮、磷、钾肥最佳比例为1:0.4:0.6。  相似文献   

15.
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具有发笋期长、发笋量大、生长适应性广、材性好等特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底肥类型(农家肥、复合肥)、栽植季节(春季、冬季)、栽植方式(双头带蔸埋秆栽植、单株栽植)对佯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类型间对佯黄竹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和成竹数则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有显著影响;底肥类型、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的不同处理组合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施复合肥底肥,春季采用双头带蔸埋秆栽植方式在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3个指标上均表现最优,成活率达到96.7%,发笋数达到8.3株/丛,成竹数达到6.7株/丛。  相似文献   

16.
毛竹笋材两用林配方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毛竹笋材两用林的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区的笋材产量与不施肥区相比有明显增加。施用4种肥料3a累计平均净增产鲜竹材6603.3kg/hm^2、鲜竹笋544kg/hm^2。每公斤肥料(按有效成分N,P,K计算)年均净增产竹材7.7kg、鲜笋0.64kg。最佳施肥配方为A2B1C2D3,即每公顷施菜子饼1125kg,N肥150kg,P肥56.3kg,K肥75kg。其影响次序为A>C>D>B。使用这个配方竹林生产力量高,其中年均产竹材21.96t/hm^2、竹笋1.65t/hm^2,收入1.074万元/hm^2。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筇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筇竹(Qiongzhurea tumidinoda)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竹种,是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其笋品质上乘,被誉为“笋中之王”。云南省昭通市是筇竹的自然分布中心,其天然筇竹林面积占中国天然筇竹林面积的73.18%。由于管理缺失,大部分筇竹林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状态,资源浪费严重。为充分发挥筇竹资源优势,提高竹笋产量,对低产筇竹林开展了科学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使筇竹发笋时间提前,笋期延长,发笋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笋产量明显提高,肥料以尿素+复合肥+厩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措施对高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试验点,高氏甜龙竹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在云南省元江县、重庆市武隆区和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生长较好,3年生竹笋年产量分别达到30.03、27.23和26.20 t/hm2,而在云南嵩明县的生长相对较差,笋年产量仅为10.93 t/hm2;经营措施也影响着高氏甜龙竹的生长,采用全面整地,旱季时每月对竹丛进行1次浇水,浇水量为900 kg/丛,造林时施用大量有机肥,出笋高峰期施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500 g/丛),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笋产量和笋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