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暴发性出血病,该病流行广、发病快、周期长、死亡率高(死亡率为10%~80%,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为淡水养殖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鱼种放养密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大量投喂配合饲料和使用渔药,养殖水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之池塘老化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病害呈上升趋势。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暴发性出血病,该病流行广、发病快、周期长、死亡率高(死亡率为10%~80%,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为淡水养殖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内陆水产》2001,26(6):30-30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鱼类细菌性疾病,也称暴发病、出血病。1 病原目前经初步鉴定,病原体共分3个类型:(1)鲁克氏耶尔森氏菌;(2)气单胞菌;(3)河孤菌。其中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2 症状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部、眼眶、鳍及鱼体两则呈充血症状。剖开腹部,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出血症状明显。此外常伴有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等症状。腹部明显可见内脏器官(如肝、脾、肾等)肿大受到损害,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肠道充血,充气且贫血症状,有时呈…  相似文献   

4.
《科学养鱼》2002,(5):61-61
暴发性鱼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1998年在长江三角洲主要养鱼区流行,以后每年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团头鲂、鲢、鲫、鳙等鱼类,死亡率达20%~80%,今年气候变暖,其发病期提前,应尽早做好预防工作。一、发病原因该病由致病微生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池底淤泥过深、水质老化、池塘环境恶化、饲养管理不当,放养密度过大和寄生虫的侵袭是其诱发因素。二、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常靠近岸边缓游,濒死前作挣扎状上窜,最后下扎到…  相似文献   

5.
<正> 近两年来,在我国许多淡水养鱼地区暴发了白鲫、鳊、鲢等出血病。其病情来势猛、流行面广,加之并发细菌性烂鳃、赤皮等疾病,死亡率一般在60%左右,有的几乎“全军覆没”,对养鱼业造成严重威胁。经科研人员持续研究,探索其诱发疾病因素,检测生产实例,分离病菌菌株及活体感染等结果表明,引起此病的病菌为液化产气单胞菌(Aeromoas Liqufaciens)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它们均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中两种菌株,具有近似的生物学特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暴发性出血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部、眼眶、鳃盖及各鳍条充血,肌肉出现红色小点,称斑状出血(Ecchymoses),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暴发性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等。本病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国内少数养殖场发现,但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1986年10月份上海市崇明县个别渔场异育银鲫又发生以溶血性腹水为主要症状的暴发性疾病,并于1987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时,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目前,本病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严重危害着淡水养殖的鲢、鳙、鲫、团头鲂、鲤、草鱼等多个养殖品种,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以2龄成鱼为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自从在我国出现以后,已成为危害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它具有死亡率高、病程短、易复发,在同一季节大面积流行等特点。特别是高温鱼类生长的旺季流行性更强,危害更大。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对此病的诊治,防止给渔业生产带来更大的损失。一、病原体根据鱼类诊断学报告,感染该病的主要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但在临床检验中还发现与其它病原体共同感染的病例,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温和气单胞菌、弧菌等。这类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池塘环境好、鱼体抵抗力强时,病原体虽存在于水体中也不会发病;池塘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8.
9.
目前,养殖水域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日趋严重,该病危害种类多,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根据笔者的文践体会,对暴发性出血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例池塘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频发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又称为细菌性败血症,就目前来讲是一种传染性较强、死亡率较高的淡水鱼类传染病,主要危害鲢、鳙鱼、草鱼、鳊鱼和鲫鱼。当水温在20-28℃时多发,6—8月份为该病的高发期,10月份以后随着天气逐渐变凉,池塘水温下降,该病的发生会逐渐终结。但在我市发生了一例立冬前还发生淡水鱼出血病的病例,则较为罕见。  相似文献   

11.
黄金雨 《内陆水产》2006,31(6):33-35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在我县1989年首次发现,之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水体普及水塘、鱼池、水库、湖泊;发病种类由鲢鱼扩充到鳙鱼、鲤鱼、鲫鱼、鳊鱼、银鲴等10多个品种;死亡数量和经济损失呈直线上升。笔者于2001~2003年对全县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  相似文献   

12.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病又称出血病、暴发性出血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殖水域类别最多、造成养殖经济损失最重的主要鱼类病害,危害鱼类品种主要有鲫、草鱼、团头鲂、鲢、鳙、鳝等,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暴发性出血病的病原分三种类型:①鲁克氏耶乐森氏菌:②嗜水气单胞菌:③弧苗等革兰氏阳性菌。表现的症状通常有:病鱼体外全身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红色腹水.严重贫血,肝肾肿大,有的鳞片竖起,肛门处拖粘液便,症状表现多样化.有的甚至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就死亡,呈急性感染。此病主要的流行情况:从5~10月份,水温在9-36℃之间均有发病.水温在28℃左右发病最为严重,以老池为甚。主要危害鲫、鳊、鲤、鲢、鳙,出危害草鱼、青鱼等.严重时甚至野杂鱼也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4.
15.
鱼类出血病的防治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又称为细菌性败血症和暴发性出血病等,在我国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无论是池塘、湖泊、水库都有发生,发病死亡率高,是淡水养殖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养鱼》2006,(6):75-75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中近年来危害鱼的种类最多、流行面积最广、流行季节最长的一种传染性病。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一、流行原因这种严重的暴发性流行病在全国20多个省、市广泛流行,主要原因如下:1.放养密度及单位水体产量均大幅度提高,而鱼病预防工作未能同步加强。2.饲养管理工作差、底质恶化,有害物质多,鱼类长期生长在这种不良环境下,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3.长期近亲繁殖,引起体质下降。4.商品饲料多投喂价格便宜的菜饼、霉烂变质的小麦等,造成鱼类营养不全,且易…  相似文献   

17.
一、病原体鳜鱼暴发性出血病,主要以大型球状病毒为主,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气单胞菌和寄生虫等。二、症状发病前塘水一般会发生突变、浑浊,池边也有鳜鱼头上尾下,不协调地旋转游动,胸腔、鳍基部及尾部出现充血,鳃丝完整,由红变白,腹腔积水,肝脏变白并伴有点状出血,脾脏增大,肠道无食,多数伴有细菌性烂鳃病、寄生虫病等(用常规消毒杀虫药会出现暂时好转,但几天后又会大量死亡,此时药物将无法控制)。三、流行情况及原因此病主要危害的鳜鱼大多数在10厘米以上,水温25℃左右,当水温降至20℃时,死亡减少,目前暴发原因主…  相似文献   

18.
熊炎成 《齐鲁渔业》2005,22(9):13-15
近几年来,在淡水养殖生产中,流行一种出血性败血症鱼病。因这种鱼病具有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危害鱼类品种多、死亡率高等特征,故又称为暴发性出血病。此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弧菌等病菌共同感染所致。病鱼的外表症状为:头、腹部、胸鳍基部出现充血性红色斑点,严重时大面积充血呈红色。解剖后发现肠道、鳔管充血发炎,肝脏呈淡黄色,胰脏淤血后坏死而呈紫黑色。此病引起死鱼的顺序一般为:白鲢、鲫、草鱼、鳙、鲤、鳊。从目前的报导来看,全国各地均有此病流行,发病2~5天即可引起大批死亡,有的死亡率高达30%以上,对渔业生产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9.
20.
鱼类暴发性流行病防治的几点意见鱼类暴发性流行病(鳊、鲫鱼流行性出血病)是1989年以来我国至今为止危害种类最多、年龄范围最大、地区最广、季节最长、死亡率最高的一种鱼病,它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虽然目前已有很多种鱼药可以治疗此病,但在施药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