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自八六年以来,开展了“象形盆景”的讨论。在讨论中,对“象形盆景”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本身,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我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盆景几乎都是“象形”的,无论什么“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也无论什么“风格”,什么“形式”的盆景,都是具体地象某种自  相似文献   

2.
盆景界有人对一种“树冠丰满、不露树枝”的树木盆景形态,称之为“远树景象”,这是不对的。道理十分明显:一、“远树景象”之说,不符合树木盆景的概念。盆景是表现自然景观及其生命景象的有生命的艺术。大体分为三类:山水盆景表现树木景象“远景”;水旱盆景表现树木景象“中景”;树木盆景则是表现树木景象“近景”,甚至可以说是对大自然景观中的局部景象之一的树木景象的“特写式”表现。由此可知“远树景象”之说,不符合树木盆景概念的规定性,故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今人在盆景的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入了“自然黄”(生境)、“艺术美”(画境)、“意境美”几个概念,这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志说“意境”是盆景的生命,“意境美”是盆景鉴赏最重要的标准。对这种观点,本人不甚赞同。纵观近几年国内各名家的所谓具有“意境”的盆景,其中树木盆景的所谓“意境”,说穿了只不过以题名取胜而已。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卉盆景》推出作品,让读者赏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求盆景作者、读者、评点者共同提高的“点子”,既新颖又实在。跃跃欲试之下,我想对这些作品逐一分析,侧重于提出不足和如何改进上。对某些常见“病”则顺便扯远一点,略加借题发挥。当然,个人见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硕果》的不足处:一、枝片布局不够合理。干的横卧和飘出盆外表明这是“临水式”盆景,向左大回转的两个主片却呈现了“逆风式”特征。就“盆景”的概念而言,“临水”与“逆风”正好是对立并无法统一的。临水必然低洼,树既卧,作用于它的风力就小,因而不存在树枝逆转…  相似文献   

5.
附石盆景是中国盆景中的一门传统技艺,它通过树与石的互相依附,紧密配合,去开拓盆景艺术的表现范围,增强盆景的表现力。柽柳作为河南盆景的地方树种之一,在历次盆景展出中受到盆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张瑞堂先生的《丰收在望》开创了柽柳“垂枝式”盆景的先河,王选民大师又进一步深化,细作了柽柳的“垂枝式”,使柽柳得到了升华。除做“垂枝式”外,柽柳还可作“仿松式”、“朵云式”、“自然式”等等。  相似文献   

6.
近读《中国花卉盆景》(2005.6期)刊载“刘传刚盆景艺术展受宠椰城”的报导,一种不是意外的惊喜老是“扑闪扑闪”地在心口上跃动。刘传刚“下海”12年来举办了12次个人盆景展览,“全面展示了由他开创的海南博兰盆景为特色的树木盆景、树石盆景等系列作品”,为我国盆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确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盆景生涯”一路坎坷、艰辛。他的获奖作品博兰盆  相似文献   

7.
湖北盆景近年来在发展“动势盆景”的基础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今年6月在湖北荆州展出的“第五届盆景评比展览”盆景作品中展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读冯、夏先生的文章后,又仔细欣赏了原作《榆树》(见今年一期插6),首先使我感到疑惑的是,明明是“直干式”桩景冯先生却说成是“一件典型的组合式盆景”.这是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直干树下植以一丛兰草,盆内点上几块小石,成为“典型的组合式”。照此说来,那水旱盆景应改名为组合盆景,因为水旱盆景比冯先生所说的那件“典型的组合式盆景”更为“典型”。翻一下当今已出版的盆景专著,在树木盆景造型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盆景分类,让盆景爱好者走出思想误区,实践误区,很有必要。由于中国水旱盆景和山石盆景普及的时间较晚,人们对传统盆景的概念,通常是指单一的树木造型,俗称“盆栽”“树木造型”“树桩盆景”。  相似文献   

10.
山石盆景的面壁,其主要的运用是对比法,衬托法,并由此规划成各种形式。就山石在盆中布局的多与少,近年来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今年第二期宫树鼎同志在《略谈山水盆景的布局》一文中,有一处认为“山水盆景最忌一块大石充塞满盆,石块要多块搭配方符合实际情况。”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盆景式插花(有的书上叫插花盆景)是北京近年来插花艺坛上兴起来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插花形式,这主要由于它所使用的容器为山水盆景的水底盆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北京花卉处的李彪同志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俞善福副教授(现在苏州某学院工作)。盆景式插花立意新颍,选材独特,构图完整,匠心独具,个性突出,正处在插花的个人风格向地方风格的过渡阶段,在插花艺坛上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在立意上,盆景式插花多用来表现鱼岛风光、山野情趣或其它园林景观,如今年全国首届花卉博览会上展出的“京城春意浓”(俞善福、胡运骅合插)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见左图)。花材选择上,根据季节而采用应时花卉,尤其注重市花(月季、菊花)的应用。为了与较大的水底盆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盆景现行分为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两大类,这意味着用树桩盆景去包括其他植物盆景。植物是母项,树桩是子项,怎能把母项归纳到于项里边去?是纲目颠倒,不科学不可取的。“树”是万木之总名;“桩”乃树木之残余。它表明树桩盆景应有树景与桩景之区分。更有甚者将“树桩盆景简称桩景”,这是不妥的。山水盆景,有人称山石盆景,又有人称水石盆景。其实它们之间各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含义,“水石”与“山石”两词较实,比较而言,山水盆景这个名称为好,好在它能引导欣赏者联想到山水画和自然景色中的山山水水之美。以我浅见,中国盆景分类按造景材料应分为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树石盆景三大类。植物盆景,即使配有拳石之类,仅属烘托、陪衬;山水盆景,也有植  相似文献   

13.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14.
盆景,作为一门独立的、纯欣赏的艺术,早在中国的唐代就已确立。但是,时至今日,在中国、在海外,对盆景艺术的本质问题,仍然没有真正弄清楚!据说国际上有个“盆栽联盟”的组织,他们举办的会议、展览,往往把“盆栽”与“盆景”混为一谈,将“技艺”和“艺术”等同起来!而我们中国的一些盆景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潮流”走,甚至主张把“盆景”统一改为“盆栽”,因为国际上都用“Bon sai”这个词! 一、盆栽与盆景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盆景的一段情深意笃的描述。盆景也曾使诗人杜甫心驰神往:“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相似文献   

16.
盆景旧时也称盆玩或盆栽,它包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遗弃“盆玩”一词,无疑是明智的。因为“盆玩”总有点玩物丧志之嫌。不用“盆栽”一词,也有其一定道理,因为盆景栽培手法与盆栽花卉的栽培手法大相径庭,用盆景一词加以区别也合乎情理。随着盆景艺术的日益普及以及对盆景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盆景”一词不能很好地概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的艺术本质。一般认为,盆景是“活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7.
盆景造型艺术的取形用势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盆景造型理论中谈到了“形”和“势”,并强调:在制作山水盆景时,其立意和布局,也像画山水画一样,讲究“取形”和“用势”。在盆景造型中,“形”即是可见山石、树桩的具体外形,取形就是构思选择适合盆景造型的这种“具体外形”。不能为取形而取形,取形只是手段,目的在于用势,势是盆  相似文献   

18.
近期有关盆景刊物屡有文章讨论文人树盆景,表现出盆景界学术气氛的活跃和人们对盆景艺术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鉴于艺友们对有的著文谈及文人树盆景造型时,要求把树桩制成“中上部呈软弯蛇曲翻卷扭动……”,以及又有的著文说要“采用多干式”等有不同意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也想和大家一起切磋讨论。“文人盆景”本是早期盆景的总称。因为是文人雅士早在汉代之前,从简化和缩制园林中,推出了盆栽这一“活的艺术”雏形,并历经多年使之逐步成为盆景。仍然是文人雅士约于明代偶有摹拟古诗、画的意境,创作出简约、瘦高式细桩盆景,用以象征文人节操,而成为“文人树盆景”,可视为盆景的一个分支。它又历经多年,约于清代使之逐步  相似文献   

19.
“月点波心一颗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其中的“点”字是诗眼,一个“点”字,诗境全活。盆景中的小配件——人物、动物、舟、桥、亭、塔等,在盆景构图立意中,起“点景”和“渲染”作用。“画龙点睛”,才能全景皆活。一、点染主题借重小配件来表达盆景的主题思想。如树桩盆景《归牧》(本刊88年1期插三)画面  相似文献   

20.
气,有多种含义。我这里主要是指构成物质的神采。一切艺术品都讲“气”。盆景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观赏某些盆景作品,总觉得别扭、拘谨,不够味,关键就在于忽视了“气”在盆景中的作用。以笔者之见,所谓盆景的“气”,主要表现在气势和气韵生动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气”是抽象的,但却是客观存在,它是制作者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