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立盛 《农业考古》2003,(2):286-289
北苑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面 (宋属建安县 ) ,北苑茶产生于闽龙启元年 (933年 ) ,作为贡茶持续了四个朝代 4 5 8年 ,上贡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我国茶叶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特别是在宋代 ,北苑贡茶的精工制作 ,把我国团茶加工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天下之茶建之为最 ,建之北苑又为最” ,( 1) 翻开宋代茶书 ,北苑之名随处可见 ,关于北苑茶的专著最为丰富和系统 ,由皇帝为北苑而作的茶的专著《大观茶论》也是史无前例的。朱自振教授曾两次专程到北苑考察 ,指出 :“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茶和茶学的中心 ,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 ,进…  相似文献   

2.
漫话宋代北苑贡茶南平地区《建茶志》编委会巩志“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1)”。建指建州,北苑是宋代全国精制茶制作中心。北苑贡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北苑龙凤团茶是我国茶叶生产中一颗绚丽璀灿的明星。北苑茶园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止于明初的四百多...  相似文献   

3.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4,(2):207-208
位于福建北部山区的建瓯市,古称建州,是著名的茶业产地,现今所说的“建茶”,实际上是指产于建溪流域的茶叶,其“建茶”也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溪横贯建瓯市,经南平市下汇闽江。宋代建州北苑所产的龙凤茶,精奢无比,被认为是中国茶的“龙头”,是中国最高制茶工艺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北苑贡茶在宋代"名冠天下"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首先,得益于北苑贡茶产地的独特地理优势,有着适宜茶叶生产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其次,在贡茶的制作上不断创新,形成了斗茶品茗艺术,将茶饮艺术化并升华到高雅的精神境界;文人墨客的诗文歌咏和独到的茶学论著不断推高北苑贡茶的知名度;最后,宋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君王对享乐主义的鼓励使奢靡之风盛行,北苑贡茶成了达官贵族们显示身份和享乐的奢侈品牌。  相似文献   

5.
今岁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初开宝筐新香满,分赐师坦政府家。──宋、赵信《宫词》宫词一般为七言绝句,多为记述帝王宫中的日常琐事,或抒发妃嫔宫人的愁怨悲苦,述及茶事少;特别是这首出自一代帝王之手笔更为罕见。宋徽宗赵估以其轻松的笔调,描述闽中新贡的瑞云翔龙、万寿春芽茶,表达了他对贡茶新香欢喜之情,诗中所提的“翔龙万寿占春芽”,乃宋代北苑的“上品龙茶”。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北苑贡茶花样繁多,大观初(1107—1110)白茶为第一,又制出贡新夸,三色细芽的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等贡茶上品…  相似文献   

6.
乌龙茶名考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乌龙茶是世界闻名的茶叶,是世界三大茶类之一。欲谈乌龙茶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先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宋代以后最为著名的茶叶。 (一)从北苑茶谈起唐末以后,福建茶叶生产的发展比较突出,特别北苑茶形成为宋代最大宗的贡品后,名振国内,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扩展。因此历史上专门谈北苑茶产制和煮饮的著作也较丰富,  相似文献   

7.
李艳萍 《农业考古》2022,(5):216-221
北苑茶文化是宋朝茶文化的主流,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丁谓、蔡襄二人身为官员,投身茶事,改造北苑贡茶茶品,分别制作出大龙团茶和小龙团茶,改进北苑贡茶制茶工艺、提高其品饮艺术,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二者还发挥文人的作用,通过文学书写,为北苑贡茶著书立说,总结茶技和茶艺,引发宋朝文学书写北苑贡茶的潮流,丰富了北苑贡茶的...  相似文献   

8.
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贡茶始见于晋。据晋朝 (公元 35 0年左右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述 ,以茶作为贡品的历史 ,可追溯至公元前 10 6 6年。“周武王伐纣会盟”时 ,已有南方八个小国向武王献茶之事。迨至唐朝贡茶产制规模大 ,“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 ,生产万串以上贡茶 (每串 1斤 ) ,贡茶共有十余品目。宋代贡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 ,以建安北苑贡茶为主 ,除福建外 ,在江西、四川、江苏等都有御茶园和贡焙。宋代北苑贡茶是中国贡茶珍品 ,宋微宗赞之曰 :“龙团凤饼 ,名冠天下”。元朝武夷御…  相似文献   

9.
北苑贡茶     
<正>"北苑贡茶"产自有"千年古茶都"之美誉的福建省建瓯市,历史悠久,名响内外。产品以散茶为主,并有砖茶、饼茶等。千百年来,提炼和形成了一套以"清和澹静"为最高品茗境界的"四茶谛",以"香甘重滑"为最佳品茗标准的"四茶规"。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茶叶种植从建瓯水仙、矮脚乌龙拓展培育了奇兰、肉桂等十多个茶品种。北苑贡茶品质优异,其外形条索紧结沉重,色泽油润暗沙绿,香气浓郁持久,具有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绿叶红镶边。  相似文献   

10.
说贡茶,中国朝朝代代多的是。所谓"贡品",凡民间上好物品上献朝廷供皇室用者皆可谓贡,有吃的、用的、玩的。如果论中国御茶,历史上只有两个:一是顾渚,一是北苑。  相似文献   

11.
郭雅玲 《农业考古》2000,(2):148-150
福建产茶及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茶类的产生与发展、茶叶品评活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饮茶风习源远流长。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1)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北宋·丁谓(962-1033年)《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年)《和章服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年)《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后)《东溪试条录》;宋·熊蕃撰(1121-1125…  相似文献   

12.
略论唐代顾渚贡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唐代顾渚贡茶浙江省湖州博物馆闵泉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时期,又是贡茶滥觞之时。凡当时有名的茶叶产区,几乎无例外地要向朝廷进贡茶叶。湖州长兴顾渚山所产的紫笋茶,是当时具有影响的贡茶之一,被视作“御用珍品”。在中国众多的名茶中,顾清紫笋茶为何能博得...  相似文献   

13.
一、茶乡婚嫁茶为礼福建因茶而名闻遐迩,武夷山御茶园、建瓯北苑贡茶、安溪铁观音茶均为天下名茶。茶乡南北,老百姓的生活与茶息息相关,男婚女嫁也离不开茶。福建古时女子受聘叫“受茶”。陈耀文《天中记·种茶》卷44:“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成语“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古时娶妻多用茶为聘礼,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手续:纳采(送礼求婚)、问名(问女方名字与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朗亲自迎娶…  相似文献   

14.
七、显赫四世南宋时期,北苑茶在朝廷和社会中还有很高的声望,向朝廷进贡的数额很大,就以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来看,北苑茶上贡达到21.6万斤。北苑的地盘在南宋也还是继续扩大,据现存的南宋年间作的东峰镇裴桥村石刻记载,北苑的范围是: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口。其中“新会”的地域就是当今小桥乡的南部,而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载的北苑地域并没有“新会”地区,说明南宋时北苑的地域还在扩大。  相似文献   

15.
以考证四明十二雷茶诗及作者晁说之为文章切入点,论及宋代明州茶文化中茶禅、茶具等特色。四明十二雷产地今余姚市河姆渡镇车厩岙,历经宋代300年后,到元代初年又被列入贡茶产地,跨越元明两代又达350年之久。本文剖析了明州茶文化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狗脑贡茶极品。园泉自古珍泉 ,龙华春焙散神仙 ,工艺已臻北苑。  汤色清馨浅白。分茶技艺轻盈 ,凤凰三四点头 ,茶客春风满面。( 1)注 :(1)“园泉”在郴州市南七公里处 ,为天下第十八泉。狗脑茶 :产资兴县 ,清代列为贡茶西江月(咏龙华春毫)!湖南永兴@廖耀前  相似文献   

17.
武夷茶在宋代属建茶范畴,随北苑龙田凤饼附纲入贡。明赵孟从《茶场记》载:“武夷仙山也,岩壑奇秀,灵芽茁焉,世称石乳,厥品不在北苑之下。”又云“月团云腴哪易得,山野市井偏。”唐宋时期,武夷山林深地辟,交通闭塞,茶叶不能直接入贡,故名不扬。追至元朝大德五年(1301),诏创皇家培局(后改称御茶园),初“岁贡二十,茶户凡八十”,此后茶叶贡额逐年递增,从二十余斤到200O饼,从此,武夷茶“遂驰名天下”武夷御茶园创立,设采茶官和监制官;但设茶户来茶以进,民间大受骚扰。地方官吏乘机擅增茶租,索取茶礼;蠹役、胥丁肆意…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咏建茶福建省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方彦寿“琴棋书画诗酒茶”,乃文人七大雅事。宋代,建州贡茶风靡一时。许多诗人在品尝之余。纷纷援笔作诗,留下许多华美的诗章。“古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是宋初诗人林通的《...  相似文献   

19.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4,(4):145-147,156
在唐代,顾渚茶为皇室的主要贡茶,称顾渚紫笋或湖州紫笋,名声很大,到了宋代,因为主要贡茶转移为福建的龙凤团茶,顾渚茶一度停贡,后来复贡数量也很少,所以它的名声渐减。但由于顾渚茶品质优异,以及它的老名气,因此人们仍然喜爱、怀念和赞颂它。现将宋代的顾渚茶诗收集汇总起来,以供大家研究和欣赏。  相似文献   

20.
蔡襄对福建乌龙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建省自古就有产茶的记载,但在唐代陆羽撰著的《茶经》中很少提及福建的茶事。蔡襄于宋代仁宗时,约在1049-1054年间写了一本著名的《茶录》,进贡给仁宗皇帝,很得仁宗的珍视。继蔡襄之后有不少文人著写贡茶的茶书,把福建茶文化弘扬于世,补充了《茶经》的不足。可说宋代茶文化起于唐而胜于唐,并为“茶叶之路”的主要海路传播于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蔡襄(1012-1067)字君谟,也称蔡惠忠、蔡端明。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后当宋仁宗和英宗朝代的著名官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系福建仙游县枫亭人,自幼勤俭好学,28岁时便考上进士,先在泉州任职,后调任福建路转运使职,在这时他建议将北苑的“研膏茶”,应用细嫩的芽梢改制为小型的龙团风饼茶,每斤有28个饼(有的称20饼),外观精巧,内质优异,被称为“上品龙茶”,进贡给宋代仁宗,甚得仁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