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引起牛水肿的急性疫病主要有亚急性牛炭疽、牛巴氏杆菌病、牛恶性水肿和牛气肿疽。在临床上它们症状相似,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如果不仔细比较区别,往往会误诊误治。现将这几种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引起牛水肿的急性疫病主要有亚急性牛炭疽、牛巴氏杆菌病、牛恶性水肿和牛气肿疽。在临床上它们症状相似,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如果不仔细比较区别,往往会误诊误治。现将这几种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牛气肿疽梭菌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报道了在粤东地区某村散养牛只发生的一例牛气肿疽梭菌病的诊治,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学切片、细菌分离、病毒PCR检测和毒理学检测,确诊为牛气肿疽梭菌病。  相似文献   

4.
气肿疽病又称为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自然条件下气肿疽主要侵害黄牛,也严重影响水牛、奶牛、牦牛、犏牛的生存环境和质量,再加上地理位置和条件的特殊性,牛气肿疽病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为山区散养牛养殖户带来危害和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从山区散养放牧牛气肿疽病的病因、症状及诊断方法介绍入手,重点阐述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牛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在肌肉丰满处出现气性肿胀,触诊有捻发音。本文以澜沧县南岭乡下南现村下新寨组饲养的本地黄牛突然发病,迅速死亡,5 d内有6户农户饲养的6头黄牛发病死亡为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观察黄牛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确诊为牛气肿疽传染病。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6.
牛气肿疽病又称黑腿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股、臀、腰、胸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并有酸臭气体产生。牛气肿疽病是我地散养牛户局部散发的疾病,笔者近年来诊治和防控气肿疽疫病,有效控制了该疫病的发生。现将2010年7月宣威市虹桥街道马房居委会某养牛户养的的牛感染该病后,及时诊治并使该疫情得到有效扑灭,将其作一介绍,供基层兽医人员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气肿疽病又称黑腿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股、臀、腰、胸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并有酸臭气体产生。牛气肿疽病是我地散养牛户局部散发的疾病,笔者近年来诊治和防控气肿疽疫病,有效控制了该疫病的发生。现将2010年7月宣威市虹桥街道马房居委会某养牛户养的的牛感染该病后,及时诊治并使该疫情得到有效扑灭,将其作一介绍,供基层兽医人员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牛气肿疽病是反刍动物易发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气肿疽梭菌引起,以病畜局部肌肉出现气性肿胀,指压有捻发音,伴有酸臭气体为主要发病特征。本文介绍了该病的病原学特点、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牛气肿疽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深层肌肉发生炎性、气性肿胀为特征。笔者对某典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例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等进行分析,提出了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气肿疽是草原上常见的牛传染病。病原为气肿疽梭菌,该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能产生毒素和形成芽孢的细菌。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四岁以下的牛发病最多。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毗邻湖边的几个嘎查陆续有气肿疽病疫情报告,查干淖尔镇乌兰敖都几个牧户陆续有多头牛因病死亡。通过兽医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初步诊断为牛气肿疽病。经过综合防控,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急性败血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俗称黑腿病。2006年以来,乔音乡久隆村、板吉村、约里村3个村相继发生牛气肿疽病,为全面掌握我乡牛气肿疽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原因,彻底消灭该疫病,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作者对以上3个村进行了两年的跟踪调查,制订出一套适合我乡牛气肿疽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到2008年底,该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情况和防治建议阐述如下,供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呜病。主要是牛的一种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常有跛行。主要侵害1~3岁的黄牛。2004年6月,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某乡大东沟村牧场发现两头以后肢跛行肿胀为主要特征的病牛,根据临床症状、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判定,诊断该病为牛气肿疽。鉴于本地区这种极为少见的急性传染病的发生,牧场及周围及时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使得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气肿疽又称黑腿或呜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主要感染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土壤,牛采食了含有气肿疽梭菌的土壤、草料、饮水而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特点为肌肉肿胀,压之有捻发音。本病发病快,病程短,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给养牛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8—2009年,玉龙县呜音乡2个村发生了牛气肿疽病,现把此病的诊断和防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肉牛气肿疽病是由于感染气肿疽梭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0.5~4岁牛的易感性较高,且肥壮牛的发病率要高于瘦弱牛。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或者散发,且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该病的病程持续时间短,病死率高。近年来,该病的发生范围扩大、数量增多,给养牛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现简单介绍肉牛气肿疽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广大养牛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牛气肿疽病又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C.chauvoei)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在本地散养牛户中时有发生,如治疗不及时,将给养牛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大通县黄家寨镇某养牛户饲养的牛感染本病后,通过及时诊治,有效控制疫情的情况进行介绍,以供基层兽医人员参阅。  相似文献   

16.
牛气肿疽病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股、臀、腰、胸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并有酸臭气体产生。严重者常伴有驻行。本病常发地区6个月龄至3岁牛容易感染,但幼犊或其他年龄的牛也有发病,肥壮牛比瘦牛更易患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性,有一定季节性,春、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而严冬则少见,最近笔者遇到一起黄肉牛气肿疽病的病历,现将发病情况和诊治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牛气肿疽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黄牛、水牛、牦牛均可感染,临床上黄牛易感性最高。本病呈地方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容易发病。现将西布河乡石格拉村委会干海子村小组发生的一起牛气肿疽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13年6月8日,接到畜主刘某报告:本村共有牛养殖户9户,牛存栏92头,6月2日早晨放牧时发现所饲养的1头黄牛死于圈内,尸体膨胀,以为牛因  相似文献   

18.
气肿疽又被称为黑腿病,为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症的传染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气肿疽梭菌在深层肌肉产酸产气导致气肿坏疽为特征。主要通过春秋两季气肿疽疫苗注射来防控气肿疽传染病。2016年4月7日,宁洱县勐先镇黄寨村箐头组鲁明文、鲁升2户养殖户的黄牛发生疫病,在饲养的27头黄牛中发病7头,死亡5头。经普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宁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勐先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通过黄牛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病理解剖、采样送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牛气肿疽病。及时采取牛气肿疽病的防控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流行蔓延,按期回访没有出现黄牛发病死亡情况,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巩固了本地山区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牛气肿疽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高,潜伏期3-5 d,一般病程1-3 d,也有延长至10 d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0.
牛气肿疽又称“烂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反刍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在肌肉肥厚的组织部位发生气性、炎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易感动物为1~4岁的反刍动物,往往因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造成死亡.2013年9月,我县某存栏245头的养牛场,3头2岁左右的牛发病,其中1头死亡,经诊断为牛气肿疽,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