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  郭信红 《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1):114-117
从阐述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入手,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现状的基础上,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着重对今后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包括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布设应"全覆盖",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应"精准快",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应"全方位",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动应"政府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应"持续化"等5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要多部门协作才能发挥作用。然而,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任务,克拉玛依区仍存在防灾减灾反应不快、联动不强、居民对防灾减灾的认识不足、灾害防御宣传设备不到位等问题。本研究依托和利用克拉玛依市气象局预警发布系统和克拉玛依区防灾减灾应急综合应用平台,创造性的提出了具有克拉玛依区特色的"3331"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建立了有效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预警模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发布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克拉玛依区气象防灾减灾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部门愈发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根据不同区域气象灾害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日常气象防灾减灾效率,避免当地人群受到气象灾害影响,推动当地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佛山市三水区气象防灾减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分析了未来三水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路径,旨在有效增强日常防灾减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  吕崇健 《北京农业》2016,(5):132-133
气象灾害是制约生态与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不仅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气象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在探讨贵州省气象防灾减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旨在提升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气象防灾减灾成为不断扩大的社会公共事务,如何应对气象灾害,如何应对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已经成为检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河南省在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开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路子。本文针对河南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作了浅议。  相似文献   

6.
提升贵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切实提升贵阳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根据贵阳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好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加大部门间沟通协调力度,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教育,加强现代农业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科学评估贵阳市气候资源等,进而健全贵阳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文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206-210
西南地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存在3个制约因素,即山区比重高,农业土地和水资源日益减少;市场可进人性差,贫困问题突出;气象灾害及价格波动影响.通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是降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最佳途径.最后,指出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战略选择,即建立农业应对气象灾害的灵活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支撑西南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利用传统知识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议加大有利于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以及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加,传统的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济宁市兖州区气象局紧紧依靠地方政府,统筹各方合力,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职能,延展气象服务领域,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扩增气象服务效益,逐步提升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立完善了为农服务“3456”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的作用,并从加强宣传、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总结了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对策,以期提升气象服务农业防灾减灾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重点考虑决策服务效益、公众服务效益、社会服务效益指标及不可避免损失因子,基于逆推法建立湖南省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湖南省2011—2015年6次典型暴雨天气过程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湖南省暴雨灾害决策服务效益、社会服务效益基本呈上升趋势,公众服务效益波动性较大;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38.6%~57.0%,单次暴雨过程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值最高达13.66亿元。  相似文献   

11.
气象灾害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影响的主要因素,气象防灾减灾是气象为农服务的根本目标。提升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对于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不仅能提升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还能够减少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2021,(2)
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气象灾害,直接影响农业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所造成的影响,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气象服务对策,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提高农业种植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的主要作用,具体论述了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报预警先行,气象部门始终如一做好消息树、发令枪,守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整体上呈现出影响范围广、受灾程度重的特点,而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农村远高于城镇,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持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依然是气象部门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三农"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完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对降低灾害损失、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气象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以期为提高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数额巨大,对此,主要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常见的几种气象灾害进行分析,提出为降低灾害损失、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需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完善工作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等,以做好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颖婷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63-263,290
根据桂林市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分析了在防灾减灾气象预警服务体系中存在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防灾减灾气象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体系、增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等对策,为各级政府和气象部门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工影响天气是减小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对于防灾减灾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特点,介绍其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减小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其中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在自然灾害中所占比例达85%以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经济、城市、农业、牧业等各个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益严重。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意义重大。该文结合近5年青海省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典型案例,在总结、分析决策气象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对决策气象服务策略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提供借鉴与参考,更好地发挥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召开的2015年云南省气象局长会议指出,目前云南省已成立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79个,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692个,气象信息员16690名,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同时,通过启用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全网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使云南省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生产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关系极其密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气象防灾减灾的任务异常艰巨。农业气象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措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并对其机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机制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构建了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高校机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