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研究枣缩果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给生产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抑菌圈法和菌丝生长抑制法对11个细菌菌株进行枣缩果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室内抑制试验,筛选出Y2、Y4、CN181、G1、G4、G6、G8等7个菌株对枣缩果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Y2、Y4、G1等3个生防菌株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将3个细菌制成细菌制剂,按比例稀释后喷洒到林间,设置异菌脲为化学药剂效果对照,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异菌脲的防治效果最稳定,防治效果达到80%,其次是Y4,防治效果达到60%以上,再次是Y2,G1基本没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寻引起枣缩果病的潜在侵染性病原,为枣缩果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和番茄黑斑病菌为供试菌株,测定其对潮霉素B的敏感性后再进行GFP标记,并以枣缩果病互隔链格孢菌作为对照,将通过稳定性测试的菌株进行幼果刺伤接种和枣树花期喷雾接种试验,探明它们在枣树上的侵染途径。【结果】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和番茄黑斑病菌对潮霉素B均较敏感,其有效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1.489、2.241、3.299和2.873μg·m L~(-1),4种链格孢菌均被GFP成功标记且其稳定性均良好;林间刺伤接种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番茄黑斑病菌和互隔链格孢菌(对照)的枣果均发病且其症状相同,其发病率分别为75.0%、87.5%、81.3%、83.3%与93.8%;将各处理病果的病组织放在含有10μg·mL~(-1)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培养后,其均有菌丝生长,且均可观察到带有荧光的菌丝;花期喷雾接种4种链格孢菌和互隔链格孢菌后,枣果均发病,将其病组织分离培养后均有菌丝长出,且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荧光。【结论】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和番茄黑斑病菌均能侵染枣树,都有可能成为枣缩果病的潜在病原菌,因此,在枣树周围应避免种植上述易被链格孢菌危害的果树和作物,这样可以阻止链格孢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枣缩果病菌链格孢菌的抗硫酸铜标记,为揭示链格孢菌在枣树上的侵染规律与深入掌握枣缩果病菌的致病机制和有效控制该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抑菌圈法,从硫酸铜、氯化钴、硝酸银和放线菌酮4种药剂中筛选出硫酸铜可以作为标记链格孢菌CN193菌株的药剂。应用孢子萌发抑制法,在凹玻片中按1∶1的比例放入1.0,1.5,2.0 mg·m L~(-1)硫酸铜与链格孢菌孢子悬浮液的混合液,培养12 h后通过孢子萌发抑制率确定硫酸铜的起始浓度。将培养基中硫酸铜的浓度由1.5 mg·m L~(-1)逐渐提高至4.5 mg·m L~(-1),以培养菌株对硫酸铜的抗性;选取单孢培养,得到稳定的抗硫酸铜突变体CN193Cur。通过喷雾和刺伤接种2种方法进行CN193Cur的田间致病性测定,并结合BOX-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检测抗硫酸铜突变体CN193Cur菌株的稳定性及链格孢菌在枣树上的初侵染时期。【结果】硫酸铜对链格孢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氯化钴、硝酸银的抑制效果较弱,放线菌酮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硫酸铜初始浓度为1.5 mg·m L~(-1)时链格孢菌的突变率为12%,试验达到最高浓度为4.5 mg·mL~(-1);突变体CN193Cur与野生型菌株CN193具有相同的致病力;经致病性测定后的CN193Curp能够在含高浓度硫酸铜(4.5 mg·m L~(-1))的培养基上生长,野生型菌株则无法生长;突变体菌株CN193Cur在不含硫酸铜的PDA培养基上表现出比野生型菌株较快的生长速度;CN193Curp与室内筛选得到的突变体CN193Cur一样,都是链格孢菌CN193且其突变特征稳定。枣树花期接种链格孢菌能够发病,并再次在病果中分离到突变体菌株CN193Curp,说明链格孢菌在花期即能侵入枣树,致使枣果发病。【结论】硫酸铜抗性可以作为链格孢菌的稳定标记,为真菌和细菌抗药性标记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抗生素或化学药剂浓度递增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得真菌和细菌的突变体,这为其他植物病原真菌或细菌侵染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BOX-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可快速检测出真菌的多样性,能够较为有效地提供菌株的种内差异信息;CN193Cur具有稳定的突变特征及致病性,可以应用于对枣缩果病菌的侵染机制及致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防治美国山核桃黑斑病的发生,2017年在浙江省建德市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林病害始发期和盛发期通过林间试验比较了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苯甲·嘧菌脂悬浮剂1 500倍液、苯甲·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种不同杀菌剂对美国山核桃黑斑病病原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e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保护性杀菌剂)400倍液防治效果略差外,其他3种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对美国山核桃叶片和果实黑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落叶期推迟时间和产量增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施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对美国山核桃病叶、病果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97.06%和98.16%;落叶期推迟时间最长,比对照推迟98 d;产量增加最大,为对照的362.86%;其次为苯甲·嘧菌脂悬浮剂1 500倍液。研究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苯甲·嘧菌脂悬浮剂1 500倍液、苯甲·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3种治疗性防治药剂能有效防治美国山核桃黑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发掘枣缩果病菌可能存在的潜在寄主,为探究枣缩果病的初侵染来源寻找突破口。[方法]用gfp标记的枣缩果病初侵染互隔链格孢菌CN193菌株(CN193::gfp)的孢子悬浮液,以刺伤和无伤两种方式,接种选自枣园周围栽植的番茄、烟草、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然后,将发病部位病健交界处的组织置于加有10μg·mL~(-1)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病组织和从各寄主上分离获得的病菌菌丝。[结果]刺伤接种7 d后,除烟草外,其他刺伤的材料均发病,发病率依次为番茄果实45.8%、苹果果实79.2%、苹果叶片75.0%、梨果实56.3%、梨叶片52.1%、毛白杨叶片66.7%和加杨叶片54.2%;无伤处理的仅番茄发病,其他材料和对照组均未发病。番茄病部组织的荧光清晰可辨;在发病的番茄果实、苹果果实和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白杨和加杨离体叶片病部组织分离后长出的菌丝中,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荧光。[结论]枣缩果病菌能成功侵染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并可使各寄主植物产生与番茄黑斑病、苹果褐纹病、梨黑斑病和杨树叶枯病相同的症状,推断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为枣缩果病菌的潜在寄主,扩大了枣缩果病菌初侵染来源的范围,为进一步开展枣缩果病的防治拓宽了渠道。  相似文献   

6.
云南澳洲坚果春季病害病原调查及主要病原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云南澳洲坚果春季病害的调查中采集到9种症状的病害,其中叶枯、枝枯为主要病害。经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试,鉴定病原菌有9种,拟盘多毛孢为优势种群,其次为拟茎点霉、毛色二孢、炭疽菌等。对拟盘多毛孢作防治药剂筛选,推荐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丙环唑等,以后渐次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嘧菌酯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测定法,在室内进行橡胶树炭疽病菌对三唑酮、丙环唑、百菌清、代森锌、多菌灵5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菌株对同一种药剂或来源相同菌株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不同。试验筛选出对参试菌株有着良好防效的药剂50%多菌灵WP、75%百菌清WP和15%三唑酮WP。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橡胶树嘴突凸脐蠕孢叶斑病菌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各杀菌剂对嘴突凸脐蠕孢菌的毒力差异显著,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咪鲜胺、异菌脲对橡胶树叶斑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范围在0.0133~0.5572μg/mL,其中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对橡胶树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佳,EC50均小于0.1μg/mL;代森锰锌、百菌清、三唑酮的抑制效果较差,EC50为1~100μg/mL;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对嘴突凸脐蠕孢叶斑病菌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越冬期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从中筛选出对枣缩果病病原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从越冬期健康枣树的树皮、枣股、枝条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225株,共鉴定出12个真菌属,其优势属为茎点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和镰刀菌属。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健康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分布普遍,种类丰富;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差异。室内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在225株内生真菌中,有25株内生真菌对枣缩果病病原茎点霉菌1-2有抑制作用,最高抑菌率为85.45%;有14株内生真菌对病原壳梭孢菌1-5有抑制效果,最高抑菌率为76.00%;内生真菌F7和F8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而且均有明显的抑菌带,这说明上述两株菌均可产生抗菌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10.
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采用林业施药试验测定了不同稀释倍数的30%苯甲·丙环唑乳油、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等9种不同农药对山核桃干腐病病斑复发和新病斑形成的影响,比较了凿破病斑和不凿破病斑对喷药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的9种药剂对山核桃干腐病病斑复发及新病斑发生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凿破病斑处理能显著提高药剂防治效果,2016年,30%苯甲·丙环唑乳油和50%喹啉铜可湿性粉剂防治后病斑复发率分别降低了57.52%和61.14%,新病斑发生率分别降低了36.19%和34.75%;2017年,处理后均无病斑复发和新病斑产生。  相似文献   

11.
麻疯树枯斑病病原鉴定及杀菌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州省罗甸县漠阳镇麻疯树基地的麻疯树叶片病斑上分离到1种病原菌,根据病害症状特征以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初步确定引发麻疯树枯斑病的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tey)真菌(无性世代),暂未发现其有性世代。药剂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药剂有250 g/L丙环唑EC30μg/mL,16%咪鲜.异菌脲EC和10%斯高WP50μg/mL,抑菌效果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枣缩果病防治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枣缩果病又称铁皮病、黑腐病、干腰病等,枣产区均不同程度发生,在唐县枣缩果病一般在7月中旬发病,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发病严重。病菌侵入枣果后,常引起果腐和提前脱落,发病初期在枣果肩部出现淡黄色晕环,并逐渐扩大,稍凹呈不规则淡黄色病斑,果肉土黄色,外果皮暗红色,无光泽,果柄暗黄色,提前形成离层而脱落,病果小、皱缩,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给农民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从而困扰着果农发展枣树的积极性。为探索一种治疗枣缩果病的最佳药剂,2003年我们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
桉树小新壳梭孢梢枯病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常用杀菌剂对桉树小新壳梭孢枝枯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 (Penny Cook & Samuels)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和25%丙环唑对N.parvum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是0.0312和0.0330 mg/L;18.7%丙环·嘧菌酯、25%咪鲜胺、50%甲基硫菌灵、50%异菌脲、50%多菌灵、40%腈菌唑和75%百菌清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0.0499,0.0681,0.1462,0.1672,0.2720,0.3454和4.6199 mg/L;25%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是16.1451 mg/L.  相似文献   

14.
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Mill褐斑病为近年来山西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壶瓶枣果实病害,症状表现为果项或果肩部位形成红褐色病斑,经鉴定,病原为有丝分裂孢子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Keissler.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和悬滴法分别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其中4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异菌脲、多菌灵、剑斑和施力科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强,抑菌率均在90%以上;炭阻绝、代森锰锌、多菌灵、剑斑和施力科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比较强,抑菌率也在90%以上.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施力科、多菌灵、剑斑和代森锰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4.45,20.83,28.47,149.93 mg/L,其中施力科的有效中浓度最低,相对抑制效果最好.4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3以上,表明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现较高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信阳茶树炭疽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林业科技》2015,(4):42-47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信阳地区茶树炭疽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信阳地区茶树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嘧菌酯、丙环唑、代森锰锌敏感性较强。其中茶树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为0.3185~0.6740μg·m L~(-1),平均为0.4470μg·m L~(-1);对嘧菌酯的EC50为0.6028~0.9009μg·m L~(-1),平均为0.6915μg·m L~(-1);对丙环唑的EC50为0.3935~0.6872μg·m L~(-1),平均为0.5441μg·m L~(-1);对代森锰锌的EC50为1.5720~2.5062μg·m L~(-1),平均为1.9028μg·m L~(-1)。部分菌株对多菌灵表现出中等程度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落羽杉大量栽植,加之气候条件及栽植技术等原因,落羽杉赤枯病逐渐成为危害落羽杉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落羽杉赤枯病有效防治药剂,选用6种药剂,通过室内测试和室外药效测定,研究了6种药剂的抑菌率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均能够对落羽杉赤枯病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30% 苯甲·丙环唑抑菌率最高,防治效果最好,稀释5...  相似文献   

17.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枣缩果病病原的种类、症状类型、侵染途径、影响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迄今已报道过的病原菌有6种真菌和2种细菌,病原菌在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等部位皆可越冬;病原主要借助风雨作用传播,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传病;从花期开始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各器官都可侵染,其中在叶和枣花上不表现症状,果实上到近成熟期才开始表现症状;果实症状主要有铁皮和缩果两种类型,果实症状发展可分为晕环、水渍、提前着色、萎缩、脱落5个阶段;发病程度受气候、地势、土壤类型、栽培条件和间作物种类、品种、树龄、枝龄、树势、枣果成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枣园综合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及化学农药防治等。针对枣缩果病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蓝莓拟茎点霉枝枯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6种绿A生产可用杀菌剂对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i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抑菌作用从强到弱的顺序为吡唑醚菌酯,腈苯唑,咯菌腈,苯甲·丙环唑,氟啶胺,嘧菌酯;从中选4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防效73.6%,最好;咯菌腈防效50.71%,较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防治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核桃褐斑病,作者调查四川地区11个核桃主栽品种,选取5种化学药剂进行平皿抑菌试验,并对这5种药剂的18种复配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高度抗病品种有辽核1号、鲁光,相对抗性指数达88.14和94.89;中度抗病的有清香核桃;低度抗病的有西扶2号、硕星、川核2号;中度感病的有香玲、新疆核桃、川核1号;高度感病的有中林5号和夏早核桃。50%异菌脲WP 600,800,1 000倍液的平皿抑菌率均高于80%;25%咪酰胺EC 1 000倍液+50%异菌脲WP 600倍液田间防治率为63.92%。建议在四川推广种植高抗品种辽核1号、鲁光,淘汰高感品种;应用25%咪酰胺EC 1 000倍液+50%异菌脲WP 600倍液防治核桃褐斑病。  相似文献   

20.
油橄榄叶部病害的发病高峰期在4~6月份。试验用春雷霉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异菌脲、多粘类芽孢杆菌4种生物制剂相应浓度梯度的药液对其进行防治。结果表明:单次施药10 d后多粘类芽孢杆菌2 000~3 000倍液防治效果达到67.21%,异菌脲1 500倍液防治效果为59.02%,防治效果均超过50%,可作为速效药剂施用;2次施药10 d后异菌脲1 000倍液、多粘类芽孢杆菌2 000倍液防治效果达到71.95%,说明这2种生物制剂可以多次施用达到长期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