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栗山天牛虫害木采伐、人工灯诱捕成虫、生物天敌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的实践与分析,寻找出防治栗山天牛的最佳组合:对受害林分实施虫害木采伐,然后在成虫羽化高峰年实施黑光灯诱捕,对防治栗山天牛灾害具有明显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蛟河市2008年开展灯诱捕捉栗山天牛成虫"突击行动",捕获的栗山天牛成虫数量远低于测算数量。经过调查,发现栗山天牛成虫数量下降是由于虫害木采伐、天敌寄生和种群自然衰退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花绒寄甲栗山天牛生物型是栗山天牛的优势天敌,为搞清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围绕其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以期为有效利用这种优势天敌防治栗山天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栗山天牛生物型1年繁育2代,但特殊的是,它先后繁育两个第1世代即前期第1代和后期第1代,然后由前期第1代繁育当年第2代。该寄甲成虫的寿命长达3年以上,理论上3年内共计可繁育出6个世代63个子代,是繁殖力极强的一种天牛天敌,很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栗山天牛是柞树的重要蛀干害虫,近年在辽宁省发生面积已达6~7万hm^2。受害后的柞树材积生长及材质下降,甚至造成树木枯死。为有效控制栗山天牛危害,1995~1999年,进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查清了栗山天牛的生活史,掌握了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防治试验证明,采用卫生伐、人工捕捉、利用天敌及熏蒸剂,都能经济有效地防治栗山天牛。  相似文献   

5.
管氏肿腿蜂人工繁殖及在防治栗山天牛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森林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文中论述了管氏肿腿蜂的繁殖技术以及在防治栗山天牛中的试验效果,研究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栗山天牛幼虫有较高的寄生率,平均寄生率达36.6%。管氏肿腿蜂对不同径级柞树中的栗山天牛均有寄生,径级26cm以上者寄生率较高,达38.1%。  相似文献   

6.
用栗山天牛幼虫做寄主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管氏肿腿蜂是一些蛀干性害虫的幼虫和蛹体外寄生天敌的特性,选择栗山天牛幼虫为寄主, 采取混合接蜂法繁殖管氏肿腿蜂技术, 成本低, 繁殖率高, 从而达到防治栗山天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栗山天牛幼虫自然死亡情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ng)2~6龄幼虫期的自然死亡率46.8%,其中:2~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为48.4%;4~5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为43.8%;6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为41.7%。栗山天牛幼虫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天敌昆虫造成幼虫死亡的占62.1%,其中寄生性天敌致死率为42.1%,捕食性天敌致死率为20.0%;二是致病微生物感染造成幼虫死亡的占37.9%,其中感染真菌死亡的为15.9%,感染细菌死亡的为12.3%,感染病毒死亡的为9.7%。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首次发现捕食栗山天牛的天敌--花绒坚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花绒坚甲高峻崇1,山广茂1,赵海彬2,吴学贵2,高立军1,侯 彬3,曹玉坤1(1 吉林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2 梅河口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吉林通化,135000;3 通化市森防检疫站,吉林通化 134001)  2002年5月27日,在梅河口市吉乐乡卧龙村51林班采集栗山天牛(MallambyxraddeiBlessig)生活史标本时,偶然发现一种取食栗山天牛老熟幼虫和蛹的天敌昆虫。该天敌昆虫为老熟幼虫阶段,形态与蝇类幼虫相似,已将栗山天牛老熟幼虫和蛹体组织全部食净,只留体壁。每头被取食的栗山天牛体内有这样的幼虫10~21…  相似文献   

9.
花绒坚甲Dastarcus longulus Sharp是天牛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了解花绒坚甲在辽宁岫岩地区对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作者于2005年和2008年6—7月对花  相似文献   

10.
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栗山天牛羽化后未交配的雌成虫75.86%,怀有未成熟卵粒,平均未成熟卵为8.53粒/♀;成熟卵平均23.76粒/♀。产卵前期平均为4.6d,产卵期平均14.8d,产卵量平均33.2粒/♀。雌虫寿命平均22.3d,雄虫寿命略短,平均19.1d。栗山天牛危害主要分布在上坡、山脊和阳坡的栎树。人工捕捉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成虫防治技术,前期和盛期捕捉到的雌虫大多数怀卵量较大。利用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幼虫和蛹是主要的防治技术,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岫岩县柞树害虫栗山天牛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及其天敌花绒坚甲、管氏肿腿蜂林间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栗山天牛危害重度发生面积呈逐年下降、轻度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虫态平均期距值的标准误差最高为5.0 d,最低为0 d,平均为1.8 d;花绒坚甲平均林间寄生率为47.6%;管氏肿腿蜂平均林间寄生率为35.3%。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栗山天牛卵期、幼虫期、蛹期的观测详述了栗山天牛在东辽县的发生规律,从生物防治、检疫控制等方面探讨了粟山天牛的防治对策,对防治栗山天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栗山天牛专项调查技术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栗山天牛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是我省目前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造成经济和生态损失最大的林业有害生物。通过专项调查,全面掌握了栗山天牛在吉林省的分布面积、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并将栗山天牛的分布、发生与成灾面积落实到了具体林班和小班。为进一步监测栗山天牛的发生、发展趋势与危害情况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制定栗山天牛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栗山天牛在辽宁省发生危害的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山天牛是柞树林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其危害不仅影响林木生长,破坏森林资源,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但由于近年来栗山天牛在防治上被忽视,加之气候干旱和立地条件瘠薄的林分抗虫能力低下的因素,使得栗山天牛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局部地区已经成灾。栗山天牛的持续危害已成为制约辽宁省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因素。针对栗山天牛在辽宁省的危害规律和危害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检疫控制等方面阐述了栗山天牛的防治对策。通过对策在实践中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栗山天牛的危害,对保护柞树资源,促进林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栗山天牛作为一种常见的林业害虫,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均有分布,做好栗山天牛的识别和防治迫在眉睫。从栗山天牛的危害出发,对其识别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期能够为栗山天牛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为研究对象,探讨诱捕器挂置高度、放置坡度和颜色3种因素对诱捕数量的影响。结果可知,诱捕器挂置在4 m高度下,诱捕栗山天牛的数量最多;诱捕器放置在山腰处,诱捕栗山天牛的效果较好;褐色诱捕器影响栗山天牛的视觉信号上效果显著,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正生物习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是膜翅目肿腿蜂科的一种天敌昆虫,在自然界以成虫找寻并产卵于寄主体表,26℃条件下一般30天左右完成卵、幼虫、茧、成虫的世代发育。管氏肿腿蜂可寄生于多种林木蛀干害虫,如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松褐天牛、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栗山天牛、云斑天牛、桃红颈天牛等的幼虫和蛹,寄生率35-86%。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方法,采用303~580 nm中18个单波长太阳能灯于19:30-23:30,分4个时段,在林间开展诱杀研究,筛选诱杀栗山天牛的最佳波长、最适时间、诱杀容器的颜色,比较不同时段诱杀栗山天牛的雌雄性比和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结果表明:330 nm太阳能灯诱杀栗山天牛的总量(126.7头)和雄虫量(105.3头)最大,340 nm太阳能灯对雌虫的诱杀量(32.7头)最大;20:30-22:30时段诱杀数量最多;诱杀到的栗山天牛在4个时段雌雄性比逐渐增加,整体比为0.37∶1;红色容器的诱杀量最大。330 nm诱虫灯可作为诱杀栗山天牛雄虫的最佳灯具,340 nm灯可作为诱杀栗山天牛雌虫的最佳灯具。  相似文献   

19.
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栗山天牛的习性,提出对害虫应及时组织布控,可有效地防治栗山天牛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评价天敌昆虫对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的控制作用,2015-2017年在辽宁省宽甸县对该虫进行了自然种群生命表调查。设置3个不同梯度的天敌释放处理区A、B、C和1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对照区,调查每个处理区及对照区连续3年的生命表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A区、B区、C区和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601 5、3.358 2、6.817 6和12.903 5;处理A区、B区的种群趋势指数均远低于对照区,都具有显著的生物防治效果; 3个处理区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区 B区 C区;其中处理A区,即每株受害树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成虫150头、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成虫30头及卵卡3张的种群趋势指数比对照区降低了79.84%,栗山天牛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因而处理A区的生物防治效果最显著,可作为栗山天牛的主要生物防治措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