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RS和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新生湿地面积及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2~2004年黄河三角洲年均造陆面积126.88 hm~2,2004~2014年年均造陆面积63.42 hm~2,造陆速度有变缓的趋势。新生湿地以低盖度植被为主,1992、2004和2014年低盖度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69.14%、70.98%和87.89%,呈增加趋势。1992~2004和2004~2014年湿地净造陆面积中低盖度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92.97%和96.36%,2004~2014年新生湿地植被覆盖度下降明显,显示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趋于退化。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约有4万多km^2沙漠,过去有少探险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等到过这里考察,关于沙漠的形成和演变,但柴达木沙漠如何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利用研究的还不够,该区沙漠位天海拔3000m左右的高寒地带,是我国沙漠分布最高的地区。由于它的存在和扩展,与开发柴达木农业资源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柴达木沙漠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对柴达木农业资源开发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方法,利用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对陕北长城沿线地区的沙漠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研究区沙漠化面积已达11 879.17 k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45.2%,以草场沙漠化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沙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研究区北部毛乌素沙地的东南部边缘。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榆林市,较为严重的是定边县和神木县,较轻的是靖边县和横山县,其沙漠化率分别为63.91%、45.11%、42.82%、36.24%和22.45%。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与粮食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和粮食问题是我国农业的两个基本问题,对下个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土壤学角度,分析土地与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探讨下个世纪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中长期粮食供需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6.
7.
RS与GIS支持的武义县城市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义县为研究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利用1996年、2004年2期TM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及地理学模型,对该区域1996—2004年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布图,计算出了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程度、变化转移矩阵等,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揭示了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及合理开发和保护土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计算出了定边县198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初步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各类型间的转化特征,并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Markov Chain Model)对今后数年(2015、203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30年,定边县耕地、草地年变化率下降,未利用土地和水域的年变化率基本持平,建设用地增加1354.58hm2,年变化率为0.83%,增加趋势显著。定边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土地利用向良性化发展,少量草地又有沙化趋势。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数据库和GIS组件,构建了油藏动态分析系统。按照单井、井组、区块、潜力分析4个层次,设计了灵活的3层架构。根据组件开发模式,实现了油藏动态分析各种图幅展示组件、开发数据的查询对比、开发指标统计与分析组件等,涵盖了油藏动态分析工作的大部分内容,能提高专业研究人员工作的工作效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共和盆地共有各类沙漠化土地7419.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其中严重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17%、7.42%、17.65%、62.76%。与1990年相比,2005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145.55km2,年均减少9.7km2,年递减率为0.083%。从土地沙漠化的动态演变来看,沙漠化土地发展和逆转的面积和斑块数量相近,这表明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土地沙漠化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