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利用RS和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新生湿地面积及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2~2004年黄河三角洲年均造陆面积126.88 hm~2,2004~2014年年均造陆面积63.42 hm~2,造陆速度有变缓的趋势。新生湿地以低盖度植被为主,1992、2004和2014年低盖度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69.14%、70.98%和87.89%,呈增加趋势。1992~2004和2004~2014年湿地净造陆面积中低盖度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92.97%和96.36%,2004~2014年新生湿地植被覆盖度下降明显,显示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趋于退化。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约有4万多km^2沙漠,过去有少探险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等到过这里考察,关于沙漠的形成和演变,但柴达木沙漠如何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利用研究的还不够,该区沙漠位天海拔3000m左右的高寒地带,是我国沙漠分布最高的地区。由于它的存在和扩展,与开发柴达木农业资源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柴达木沙漠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对柴达木农业资源开发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方法,利用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对陕北长城沿线地区的沙漠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研究区沙漠化面积已达11 879.17 k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45.2%,以草场沙漠化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沙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研究区北部毛乌素沙地的东南部边缘。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榆林市,较为严重的是定边县和神木县,较轻的是靖边县和横山县,其沙漠化率分别为63.91%、45.11%、42.82%、36.24%和22.45%。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与粮食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和粮食问题是我国农业的两个基本问题,对下个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土壤学角度,分析土地与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探讨下个世纪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中长期粮食供需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6.
7.
RS与GIS支持的武义县城市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义县为研究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利用1996年、2004年2期TM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及地理学模型,对该区域1996—2004年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布图,计算出了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程度、变化转移矩阵等,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揭示了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及合理开发和保护土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共和盆地共有各类沙漠化土地7419.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其中严重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17%、7.42%、17.65%、62.76%。与1990年相比,2005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145.55km2,年均减少9.7km2,年递减率为0.083%。从土地沙漠化的动态演变来看,沙漠化土地发展和逆转的面积和斑块数量相近,这表明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土地沙漠化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计算出了定边县198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初步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各类型间的转化特征,并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Markov Chain Model)对今后数年(2015、203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30年,定边县耕地、草地年变化率下降,未利用土地和水域的年变化率基本持平,建设用地增加1354.58hm2,年变化率为0.83%,增加趋势显著。定边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土地利用向良性化发展,少量草地又有沙化趋势。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数据库和GIS组件,构建了油藏动态分析系统。按照单井、井组、区块、潜力分析4个层次,设计了灵活的3层架构。根据组件开发模式,实现了油藏动态分析各种图幅展示组件、开发数据的查询对比、开发指标统计与分析组件等,涵盖了油藏动态分析工作的大部分内容,能提高专业研究人员工作的工作效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休宁县2009年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ArcGIS10.0为数据加工与分析平台,建立不同林地类型遥感影像解析标志,进行林地小班界矢量化数据采集,生成Shp.格式小班图形数据,与小班属性数据链接,形成休宁县林地小班图形与属性数据库,并对林地结构、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及林地保护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宁县林地面积177028.44 hm2,其中,有林地154457.32 hm2,疏林地1062.07 hm2,灌木林地14116.48 hm2,未成林地5759.55 hm2,苗圃地33.39 hm2,无立木林地587.09 hm2,宜林地1012.23 hm2,其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0.31 hm2,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居多,共占林地面积的95.2%;林地保护等级共有4级,各等级林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Ⅱ级>Ⅲ级>Ⅰ级>Ⅳ级;全县林地分为4个主体功能区,包括北部风景林与水源涵养林发展区,中部休闲风景林与经济林发展区,西南部商品林发展区和东南部商品林与公益林发展区。本研究为制定休宁县林地一张图、实现林地资源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县域耕地分等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江苏省邳州市为研究区域 ,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支持下对耕地分等进行了研究。采用了评价模型 S =∑Sj×Wj 进行综合分值计算 ,根据综合分值的高低将评价单元分为 6个质量等别。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 ,实现了县域耕地分等的自动化 ,提高了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15.
以尉犁县为研究区,以尉犁县2000年的MSS和2005年的TM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运用遥感软件进行解译和景观分类,在选取的景观指数基础上,借助GIS软件对该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扩增,景观斑块的数量变化较为明显,尉犁县的自然景观面积有所减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再具备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域,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遥感软件Erdas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斑块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分维数、破碎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闽江流域1986-2003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流域整体景观斑块数目增加了111块,平均斑块面积减小0.7 km2,平均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降低,破碎程度增加.人类活动对景观的有利与不利干扰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景观各要素发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变化和相互转化.从多样性指数来看,景观整体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32降低到1.05,均匀度指数由0.89降低到0.72,表明优势组分林地对景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景观稳定性和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以察布查尔县绿洲1975年和2005年2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MSS和SPOT)为数据源.利用ARCGIS和ERDAS软件对其进行配准、解译和分类处理,以人机交互的方武对其进行分类得出分类图和绿洲转移矩阵.对比分析察布查尔县绿洲3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对其动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绿洲变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5~2005年30年问,察布查尔县绿洲在外观特征和分布上均有显著变化,面积也有明显扩张,尤其是人工绿洲增长极为显著.但是,察布查尔县绿洲面积扩大的同时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也被打破.荒漠化和绿洲化的冲突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不同时期航空遥感图像采集信息,编制基本土地资源专题图,在MapGIS支撑下,建立空间数据库.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叠加产生多种图层,提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格局信息.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选用1995年、2000年、2007年3期的TM图像,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郑州市1995-2007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过程,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12 a间,各土地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都在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也呈上升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以后的14 a内(2007-2021年)研究区内耕地将进一步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将逐渐减小;林地总面积也将减少,但草地的面积将变化不大;城镇用地将进一步继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将放缓;水域面积将继续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