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通风不良的祸害发酵床圈舍的通风透气性直接影响菌种的活力和圈舍的水分、温度等。通风透气性不好一般会导致以下一些不良后果:1.1粪便分解慢或者不分解,导致只有少量或没有热量产生,垫料温度低,这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发酵床养猪的疫病风险,采用细菌常规分离鉴定、小白鼠攻毒、寄生虫虫卵检测方法,分别对5个养猪发酵床垫料和养猪场常规圈舍粪污内的致病菌和寄生虫虫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发酵床垫料内分离到25种(亚种、类)致病菌,而常规饲养圈舍粪污内分离到8种(亚种、类)致病菌;发酵床垫料和常规饲养圈舍粪污内的同种致病菌的致病比较,发酵床内致病菌的致病性高于常规饲养圈舍粪污内致病菌的致病性。3个发酵床养猪时间延长1年后,发酵床垫料中的致病菌增加了4~9种(亚种、类),其中1个发酵床的病原菌种类是1年前的3.25倍;5个养猪场的8个发酵床垫料中,有5个发酵床垫料内寄生虫虫卵呈阳性,即阳性率为62.5%,寄生虫种类为蛔虫和毛首线虫,其中,蛔虫虫卵有4个发酵床垫料呈阳性(阳性率50.0%),毛首线虫虫卵有4个发酵床垫料呈阳性(阳性率50.0%),对患寄生虫病最严重的1头猪进行解剖,其大肠黏膜上布满了毛首线虫。结果表明,发酵床养猪疫病风险高,不符合健康养殖范畴。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猪发酵床垫料中水分和氮、磷、铜元素含量的变化,试验对不同圈舍、地点的发酵床垫料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圈舍中不同取样点的垫料成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在5个取样点中,除水分外各成分含量较高的点几乎集中在排便集中区、粪便堆放区和集中活动区;水分、氮、磷、铜含量使用2年的垫料均高于使用1年的垫料,但使用1年和2年的发酵床垫料水分和氮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而磷和铜的含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垫料中各成分与国家相关标准的比较发现,垫料中检测的各成分平均含量符合或稍低于国家标准的限量。说明只要管理好发酵床垫料,可将废弃垫料用作有机肥进行资源化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
1发酵床养猪技术原理发酵床养猪就是在养猪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将排泄物直接排在发酵床上,利用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和垫料本身的吸附作用,外加生猪的拱掘习性,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的分  相似文献   

5.
测定垫料厚度分别为20cm、40cm和60cm的锯末稻壳型肉鸡发酵床不同位置的温度、水分、pH及灰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垫料厚度影响垫料温度,垫料表面的肉鸡粪尿影响垫料中的水分、pH和灰分。肉鸡发酵床,垫料适宜厚度为20~40cm,并经常翻挖垫料。  相似文献   

6.
为指导发酵床垫料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冬季寒冷地区生物发酵床的运行效率。通过对我国北方冬季生物发酵床垫料的理化性质和温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冬季采用生物发酵床技术的圈舍内的温度、湿度可以达到约12℃和82%,均高于普通漏缝地板猪舍内的约10℃和68%。发酵床休息区垫料pH、电导率(EC)和含水率分别为约8.00、2.40 mS/cm和45%,均低于粪尿区垫料的约8.50、4.70mS/cm和64%,而发酵床休息区垫料的持水性约为3.50倍,高于粪尿区垫料的约2.15倍,另外,休息区垫料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方面均低于粪尿区,且休息区各个深度垫料的平均温度约高于粪尿区5℃,表明发酵床休息区垫料的理化性质优于粪尿区。发酵床垫料的纵向温度分布特征为:随着垫料深度增加,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深度为20cm和30cm处最高,比其他深度高5~10℃,可判定核心发酵层位于离表面下20~30cm深度处。与未添加功能菌剂的发酵床(CK组)相比,按比例300g/m3添加功能菌剂的生物发酵床(BFB组)的垫料平均温度要高出2℃左右,且温度分布也更为均匀,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功能区和功能菌剂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功能区对发酵床垫料的理化性质和温度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北方冬季的生物发酵床的日常管理中,可以适当添加一定比例的功能菌剂,尤其需要及时对粪区粪便进行疏解,并对垫料的翻动深度应该保证不低于30cm,及时进行圈舍的除湿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及促进土壤对垫料中磷的利用,研究分析同等时间干法发酵床和湿法发酵床表层垫料、中层垫料和底层垫料中磷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湿法发酵床垫料水分含量、温度极显著高于干法发酵床(35.54%&31.49%、34.87℃&31.91℃),垫料深度对水分含量、pH、温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垫料中层温度最高;(2)湿法发酵床和干法发酵床总磷含量无差异(3.00%&3.43%);植酸磷极显著低于干法发酵床(21.04mg/kg&27.59mg/kg),有效磷极显著高于干法发酵床(94.22mg/kg&91.16mg/kg),垫料深度对总磷、植酸磷、有效磷有极显著影响(P〈0.01);(3)湿法发酵床植酸酶、中性磷酸酶、脲酶活性高于干法发酵床(2.98U/L&2.56U/L、25.83mg/g&21.77mg/g、1.93U/L&1.88U/L),垫料深度对该三种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垫料中层总磷、植酸磷、有效磷含量及该三种酶活性最高。发酵床种类和垫料深度对垫料pH、植酸磷、植酸酶活性的互作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发酵床中磷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垫料中层,湿法发酵床更有利于垫料中磷的降解,干法发酵床在养殖过程中需增加垫料的湿度。  相似文献   

8.
发酵床是饲养生猪排泄和排泄物原位降解的场所,也是动物活动和休息的主要场所。发酵床中微生物活动十分活跃,大量排泄物(也包括垫料)可以快速降解,与此同时将大量的热量释放到了垫料和圈舍环境中。在冬天低温季节,发酵床表面一般可保持25℃以上的高温,且质地松软,成为动物偏爱的活动和休息区域。但如发酵床设置不当,高温季节往往会因发酵床温度高而影响生猪生长,甚至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生物发酵床垫料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探索生物发酵床发酵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相关性,试验对生物发酵床垫料温度进行监测,采用接触式测量方法对垫料发酵温度进行研究。利用传热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养殖情况,对垫料床内部的结构分层和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将垫料床导热问题作为稳态导热问题进行研究,了解生物发酵床垫料热传导机理。在实验室内建立垫料床模型,选取特定垫料基质组合,采用发热板模拟发酵热温度,用多点测温系统测定不同发酵热温度下的垫料床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垫料床内部的测温点温差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且内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在自然情况下垫料床表层温度分布均匀,而在发酵过程中则会有所上升,但影响不明显。说明生物发酵床垫料内部的温度传导模式与垫料物性相关且受环境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物发酵床养猪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发酵床养猪,就是在养猪的圈舍内利用高效有益的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的粪尿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的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发酵,猪粪尿中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分解与转化.该技术的核心是发酵床的铺设和管理.具体做法:在猪舍内设置一定深度(80~100 cm)的地下、地上或半地下、半地上式垫料池,填充稻壳等农副产品以及锯末等,并接种高效的有益微生物菌种对垫料进行发酵,从而形成利于有益菌繁殖的发酵床.  相似文献   

11.
发酵床养殖技术是依据微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群持续将畜禽粪尿降解,其中大部分转化为气体,实现粪尿完全降解的无污染、零排放目标的一种环保养殖模式。其关键是将发酵垫料铺到圈舍地面。垫料原料最好是锯末,也可用稻壳和农作物秸秆等。发酵就是在锯末等垫料的帮助下,发酵菌群以畜禽粪便为主要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过程。这种方法通过发酵手段给畜禽提供温暖、干净及舒适的圈舍,如同给动物铺垫了温床一样,因此,将这种饲养方法称为"发酵床养殖技术"。我国的发酵床养鸡技术,是由原有的垫料养鸡基础上,借鉴发酵床养猪技术发展而来。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发酵床养鸡管理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国 《水禽世界》2010,(4):20-21
正发酵床养禽技术是以发酵床技术为核心,利用生态和微生态平衡原理,给禽只提供一个优良、健康的生存环境。即养禽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微生物与垫料(锯末、稻壳等农作物废弃物)建造发酵床,禽只将排泄物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简单的人工翻耙,使禽只的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使  相似文献   

13.
发酵床养猪垫料基础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酵床养猪模式是基于减少养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养殖技术。试验测定了发酵床5cm、20cm垫料层温度、含水率、pH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分析发酵床理化参数,为养猪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垫料表层5cm处温度在20℃~35℃之间,垫料20cm处的温度在35℃以上;垫料水分在40%~55%之间,pH在6.5~8.0范围内变化,能够满足微生物正常发酵的需要;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延长,有机质含量、C/N比呈持续下降趋势;由于猪粪尿的不断排放,垫料中全氮含量逐渐增加,而有效菌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国 《山东家禽》2010,(4):20-21
发酵床养禽技术是以发酵床技术为核心.利用生态和微生态平衡原理,给禽只提供一个优良、健康的生存环境。即养禽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微生物与垫料(锯末、稻壳等农作物废弃物)建造发酵床.禽只将排泄物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简单的人工翻耙,使禽只的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使禽只粪尿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保养猪技术农民朋友形象地称它为自然养猪法、发酵床养猪法、懒汉快乐养猪法等等。其基本做法是:在猪舍内设置深度为80~100厘米的垫料坑,填充锯末、稻壳、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利用菌种制作发酵垫料床。每头育肥猪1.2~1.5平方米,50头-60头生猪可以在一个圈舍饲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发酵床养猪,通过对圈舍垫料接种后的温度、湿度、各种酶活性、有机酸、无机氮、碳氮比(C/N比)各项指标的随时检测,并对发酵床进行日常管理,摸索出发酵床系统运转的规律,确定维持发酵床系统高效运转的评价指标,制定出其微生物降解系统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发酵床养猪的技术原理和优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酵床养猪的技术原理 在养猪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将排泄物直接排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发酵微生物茵落的分解发酵,使猪粪、尿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发酵床养猪的技术原理与农田有机肥被分解的原理基本一致,关键是垫料碳氨比与发酵微生物的选择。其技术核心在于“发酵床”的建设和管理,可以说,“发酵床”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该养猪法经济效益的高低。  相似文献   

18.
发酵床养猪法的几个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显峰 《畜牧兽医杂志》2013,32(2):96-96,99
发酵床技术在武功县示范推广以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进行推广。在推广应注意以下关键环节。1圈舍建设采用发酵床饲养方式对圈舍结构有其特殊的要求。采用发酵床方式圈舍建设设计要求为:1.1确保猪舍有良好的通风性能,以确保夏季发酵床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圈舍外,避免圈舍内夏季闷热潮湿。有的采用上下两层窗设计,下层面要有地窗,  相似文献   

19.
一、发酵床养猪的技术原理 在养猪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将排泄物直接排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发酵微生物茵落的分解发酵,使猪粪、尿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发酵床养猪的技术原理与农田有机肥被分解的原理基本一致,关键是垫料碳氨比与发酵微生物的选择。其技术核心在于“发酵床”的建设和管理,可以说,“发酵床”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该养猪法经济效益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发酵床是使用微生物垫料(锯末、刨花、稻壳、棉花壳、秸杆、花生壳、粗粉等含炭量比较高物质与发酵床菌混合铺在动物圈舍内)饲养畜禽,畜禽采食与排泄都在垫料上面,靠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和垫料本身的吸附作用,把排泄的粪尿进行分解同化和利用,转变为无臭无害的物质和菌体蛋白质,部分可供给动物食用,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动物的生物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