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滇陆新品系猪选育及杂交利用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陆新品系猪 (N1系 ) ,选择D1系 (长白、太湖猪各半血 )公猪和约乌二元杂母猪组成基础群 ,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 ,历时 7年 ,完成了 0~ 5世代六个世代的选育。五世代核心群参配母猪 99头 ,2 4天内受胎 97头 ,情期受胎率 97 97%。初产仔 1 1 0 0± 2 1 1头 ,产活仔 1 0 1 8± 2 2 5头 ,经产 1 2 54± 2 83头。同胞育肥猪达 90kg体重日龄 1 84天 ,料重比 3 2 5,胴体瘦肉率 51 2 5%。与英系大约克杂交 ,杂种优势显著 ,杂优猪 1 51日龄体重 90kg ,料重比 3 2 1 ,日增重 84 2 g ,杂种优势率 3 6 2 5%,胴体瘦肉率 57 45%。产仔数和瘦肉率主选性状遗传性基本稳定 ,体型外貌基本一致。已全面完成合同规定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太湖猪半血的3世代苏钟公猪和乌金猪半血的新乌二元杂母猪组成的基础群进行了杂交合成理想型,横交选育滇昆(N2)系.经过5个世代的群体继代选育,第5世代初产仔(10.32±2.32)头(n=47),比基础群0世代(GO)9.71头和本地良种乌金猪5.7头提高0.61头与4.62头.90kg屠宰胴体瘦肉率50.51%,比1世代47.62%和乌金猪42%提高2.89与8.51个百分点,皆超过初产仔9头与胴体瘦肉率50%攻关指标.用加系大约克(Y)与N23世代母猪杂交,仔代杂优猪窝均活仔(11.30±1.49)头(n=10),35日龄断奶窝重(80.38±11.22)kg,70日龄保育窝重达(214.80±39.31)kg.体重达90kg日龄(155±13.33)d(n=23),80日龄至90kg日增重893g,料重比为2.891.瘦肉率达55.06%.至2000年3月底已向社会推广滇昆新母系猪4350头,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滇陆N1系猪选择D1系(长白、太湖各半血)公猪和约乌二元杂母猪组成基础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历时7年,完成了0~5世代6个世代的选育,5世代核心群参配母猪99头,24d内受胎97头,情期受胎率97.97%.初产仔(11.00±2.11)头,产活仔(10.18±2.25)头,经产(12.54±2.83)头.同胞育肥猪达90kg体重日龄184d,料重比3.251,胴体瘦肉率51.25%.与英系大约克杂交,杂种优势显著,杂优猪151日龄体重90kg,料重比3.211,日增重842g,杂种优势率36.25%,胴体瘦肉率57.45%.产仔数和瘦肉率主选性状遗传性基本稳定,体型外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云南省母猪多、乱、杂和产仔数、瘦肉率、生长增重三低问题,经云南省科委1992年立项开展了“商品瘦肉猪杂交配套系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下设“滇陆、滇昆和滇玉新品系猪选育及杂交利用研究”3个子课题,该课题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主持,陆良县畜牧食品局、县种猪试验场;宜良县畜牧局、县兴牧养殖总场;江川县畜牧局、县农业局等单位合作进行攻关.历时8年,运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采用群体续代选育法,通过对组建基础群,杂交合成,横交固定、闭锁繁育,继代选育、定向培育和突出选择等一系列育种技术措施的实施,分别完成了3个新品系猪0~5世代选育,累计测定核心群母猪1260窝,扩繁群母猪900窝;后备母猪2700头,后备公猪900头;同胞育肥测定875头,屠宰312头;杂交配合力测定16个组合442窝,其中杂交育肥48窝计504头,测定380头,屠宰132头.全面完成合同规定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产仔数和瘦肉率主选性状的遗传性基本稳定.滇陆、滇昆和滇玉3~5世代初产仔猪分别为11.18、10.54和9.81头;经产分别为12.54、12.21和12.89头;42日龄初产离乳窝重分别为68.38、66.38和66.30kg;70日龄保育窝重151.31、117.83和141.30kg.  相似文献   

5.
一、DⅢ系 DⅢ系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八五”期间育成的我国瘦肉型猪杂交配套母本新品系。 (一)DⅢ系的主要性能 1.繁殖性能:经7个世代选育DⅢ系的繁殖性能有显著提高。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从0世代的(9.28±2.90)头提高到(10.58±1.76),提高14.0%;产活仔数从(7.53±3.31)头提高到(9.72±1.35)头,提高29.08%;平均窝育成仔猪数(7.78±2.06)头,初生窝重(11.47±1.98)公斤,断奶窝重(139.78±37.30)公斤(5世代);经产母猪产仔数由13.05头提高到14.08头,产活仔数由11.78头提高到13.70头,分别增加了1.03头和1.92头。经大…  相似文献   

6.
解放军农牧大学侯万文教授率领的的课题组以三江白猪和施格猪为基本育种素材,采用杂交合成、闭锁群继代选育和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等育种方法,经过8年5个世代选育,现已育成了“军牧一号”新品系猪。该品系猪毛色全白、体长、背宽、肢蹄粗壮、臂部丰突;母猪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乌金猪产区猪种多、乱、杂和乌金猪生产性能较低的问题,云南省引入新太湖猪D1系3世代公猪与约乌猪杂交,进行横交固定,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培育新品系.现已固定至6世代.本文旨在通过滇陆配套系猪优良的繁殖性状间的相关、通径分析和42日龄断奶窝重、70日龄育成窝重的回归分析,试图寻找滇陆新品系猪各繁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筛选出对断奶窝重和育成窝重影响较大的性状.为今后进一步的选育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桑梓湖长白猪新品系以新丹系和原有老丹系长白为材料,全年实行大群测定,运用Blup育种软件选育,经过1997~2001年共5年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其主要经济性状已达到了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0.82±0.97)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1.58±0.84)头,长白公猪达100kg日龄(158.9±8.2)天,30~100kg日增重(868.8±87.5)克,料重比2.25±0.11,校正100kg背膘(1.32±0.18)厘米,长白母猪100kg日龄(157.3±6.82)天,30~100kg日增重(841.1±80.7)克,料重比2.39±0.16,校正100kg背膘(1.35±0.19)厘米。运用BLUP分析五年选育累计,日龄缩短3.52天,背膘降低2.02毫米。长白眼肌面积(48.98±3.73)厘米2,胴体瘦肉率69.05%,且氟烷基因阴性,肉质优良;长大日增重达855.2g,达100kg日龄163.1天,达100kg背膘厚1.51cm,窝产仔数11.32头。用地方改良品种作母本,桑梓湖长白做父本,日增重提高61克,背膘下降0.56厘米,活体估测瘦肉率上升10.11%,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近五年来在选育同时,共向社会提供种猪19549头,其中长白原种3611头,商品猪3.1万头,创利1109万元,创社会效益1.96亿元。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成功培育出“军牧1号”新品系猪李铁檩,田柏若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教授侯万文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总后军需部、吉林省科委重点支持的“军牧1号”瘦肉型新品系猪的选育,通过专家验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品系猪日增重、产仔数、饲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从江香猪生长、繁殖性能,筛选优质香猪杂交组合配套系,以从江香猪(香)和苏太猪(苏)为亲本,开展香♂×苏♀(香苏猪)、苏♂×香♀(苏香猪)杂交试验,在相同饲养管理环境和营养水平下,对杂交猪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进行测定,比较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杂交性能。结果显示:繁殖性能方面,香苏猪优于苏香猪,香苏猪平均产仔数9.67头,苏香猪平均产仔数9.33头,差异不显著(P0.05);初生指标中初生窝重差异显著(P0.05);21日龄指标中个体重和窝重差异显著(P0.05);香苏猪平均断奶活仔数为9.56头,苏香猪平均断奶活仔数为8.0头,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窝重差异显著(P0.05);生长性能方面,杂交猪母猪的1月龄体长、体高,2月龄胸围、3月龄体高差异显著(P0.05),香苏猪母猪除6月龄平均体重低于苏香猪母猪,其余指标均优于苏香猪母猪,随着生长月龄增加,体重、体高、胸围、臀腿围差距在缩小;杂交猪公猪的1月龄的体重、体长、胸围、臀腿围差异显著(P0.05);2月龄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差异显著(P0.05);6月龄体长差异显著(P0.05);香苏猪公猪各项指标均优于苏香猪公猪;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引入苏太猪与本地从江香猪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可显著提高其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其中以香苏猪杂交组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据农业《科技要闻》报道,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小型猪。一岁公猪体重约19公斤,母猪约31公斤;成年公猪体重约38公斤,母猪约42公斤,体高约46厘米,体长约100厘米。4~6月龄时公母猪即可交配繁殖。初产仔数5.6头,终产仔数7.5头。该品种猪具有消耗饲料少、性情温顺、易于饲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城猪是湖北省地方猪种之一,具有早熟、繁殖力高、肉质好、耐粗放等优点。现有核心群108头,公猪15个血统,多数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配种。通城猪生长缓慢,达75kg体重日龄为213d,测定期(25kg~75kg)日增重约490g,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为8.5头,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为11.38头,哺乳期一般为30d,初生窝重平均为11.15kg。肌内脂肪含量较高,肉色鲜红,肉质细嫩。现多作为母本与外来猪种,如长白、大约克等进行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或者利用其肉质优良的特点,与其他品种杂交级进选育优质猪新品系,以供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李瑞珊  吕炳起 《养猪》1993,(2):26-29
在深县猪选育过程中,对266窝深县猪和50窝两元杂交猪进行了测试。经六代选择,五世代深县猪包括基础群6头公猪和11头母猪的血统,五世代23头公猪和69头母猪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17.3%±0.5%,亲缘系数29.6%±1.05%。深县肉猪(20—90千克)日增重549.5克,料重比为3.4:1,屠宰率73.5%,胴体瘦肉率43%。母猪头胎产仔9.9±0.45头,双月窝重82.6±4.84克。主要经济性状世代改进量:日增重25.8克(P<0.01),料肉比0.1千克(P<0.01),肥育期缩短6天(P<0.05)。头胎产仔多0.5头(P<0.01),双月窝重提高7千克(P<0.01)。以深县猪做母本,与汉普夏、杜洛克、长白、大白公猪杂交,均有杂种优势,但以汉深、长深两个组合最好。选育前后五年近交系数由2.11%上升到17.3%,但有关性能没有下降,连续三代全同胞和四代父女交配也无近交衰退表现。  相似文献   

14.
对13/17易位杂合子猪与同场同期同品种非易位猪的繁殖力、生长发育进行了统计分析.13/17易位杂合子公猪的窝产仔数、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断奶窝重、窝断奶头数,无论纯繁还是杂交,与非易位猪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3/17易位杂合子母猪作为杂交母本,其繁殖力与同场同期同品种非易位母猪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3/17易位杂合子公猪的后裔中,13/17易位杂合子猪的20日龄重、断奶重都与非易位猪差异不显著(P>0.05).13/17易位杂合子公猪6月龄的体高显著高于非易位公猪的体高(P<0.05),但体重、体长和胸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3/17易位公猪的女儿与非易位公猪的女儿6月龄的体重与体尺也无显著性差异.本文还提出了对家畜染色体易位的育种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昌白猪选育至第7-8世代时,于2000年引进加系双肌臀大约克公猪与南昌白猪杂交,以改善南昌白猪后躯的丰满度。南昌白猪导入双肌臀血缘后8世代母猪头胎产仔数9.18头,产活仔数8.30头,初生窝重9.6kg,20日龄窝重31.14kg,60日龄窝重115.15kg;后备母猪6月龄体重87.37kg,日增重633.27g,三点均膘2.23cm;肥育测定日增重606g,屠宰测定瘦肉率61.63%,肉质优良。通过导入双肌臀大约克种猪血后,在生长发育、胴体性状等重要经济性能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四川白猪Ⅰ系选育及杂交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原川白猪Ⅰ系核心群的基础上,保持梅山猪基因比例不变,导入优良基因个全,组建选育群、通过两年的系统选育,取得重大技术进展。G6世代母猪初产仔数10.8头,经产仔数13.2头,繁殖性能保持稳定;后备猪6月龄体重公猪91.6千克、母猪90.9千克,生长肥育猪165日龄达90千克,日增收重758.9克,胴体瘦肉率57.9%,较G5世代有显著提高;研究提出杜×大川杂交组合,168.78天达100千克体重,日增重845.25克,耗料指数2.97,瘦肉率62.14% ,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 沂蒙黑猪主产于山东省临沂地区,是一个形成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数量多、质量好的地方优良品种.该品种从1976年开始进行系统的选育工作,到1986年已在5个地、县猪育种场建成3个品系。为了检验选育工作的进展,我们于1988年对3个系的9头主配公猪进行了后裔肉用性能测定。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猪选择与分组。试验猪选自3个系9头主配公猪所配经产母猪产生的后裔。每头公猪选3窝,每窝预选6头。60日龄断奶后,先进行10—15天的预饲,并进行编号、驱虫、去势和测定生长速度.待体重达20公斤时进行正式试验,每窝4头试验猪编为1组。3个系共用试验猪27窝组108头(期内试验猪因病淘汰3头,仅有105头数据).2.饲养阶段及日粮配方。试验猪按体重划分为前期(20—65公斤)和后期(65—90公斤)两个饲养阶段。各阶段的日粮配方和营养水平见表1。  相似文献   

18.
红旗劳动勋章国家育种场,是我国繁殖大白猪的大型猪场。到1978年初,猪的总头数为17500头。其中,基础母猪560头,后备猪700头,种公猪169头。在1976年生产小猪30500头。销售特级的种用小猪10057头。成年公猪活重平均335公斤,体长187厘米,种母猪相应为265公斤及171厘米。已进行过品质鉴定的930头母猪,窝产仔为12.3头,泌乳力107公斤,断奶窝重251.3公  相似文献   

19.
1、屠宰体重88.53公斤; 2、瘦肉品质:包括猪肉色泽、酸碱值、保水能力、肌间脂肪; 3、阉公猪腰眼面积:41.9平方厘米以上;育肥母猪腰眼面积:45.7平方厘米以上; 4、阉公猪肌间脂肪含量大于2.9%;育肥母猪肌间脂肪含量大于2.5%; 5、抗病性强; 6、无紧迫基因; 7、二元杂交公猪作为肉用种公猪; 8、纯种母系猪每年离乳25头仔猪; 9、阉公猪上市日龄156天,育肥母猪上市日龄为164天; 10、上市体重118公斤; 11、活体重饲料效率2.4; 12、瘦肉部分饲料效率阉公猪6.4,育肥母猪5.9; 13、平均每日瘦肉增重量0.35公斤; 14、背脂厚度阉公猪2.03厘米,育肥母猪1.52厘米。 (《中国动物保健》2000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汉普夏公猪与约克夏母猪交配所生二元母猪,再用长白公猪交配产生长汉约三元杂交商品猪。胴体瘦肉率为61.05%,生长肥育猪20-95公斤阶段,日增重826克,每公斤增重耗料3.01公斤。长×汉约初产母猪窝产仔10.3头,经产母猪12.4头,仔猪35日龄断乳个体重8.71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