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蘑菇病害     
7.菌丝霉病害名称白霉病病原菌无具体拉丁属名分类地位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生长环境多发生在双孢蘑菇覆土层上,偶然见于培养基上。宏观特征为生长迅速的白色菌丝体,在生长中纤细或棉絮状。此科中的种很像蘑菇菌丝体,与之不易区分。有时形成白色至黑色的菌丝结集而呈菌核状。微观特征发育良好的菌丝网,有或无锁状连合。仅知其营养菌丝体阶段。因为没有产孢子结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河南漯河市召陵区栽培食用菌由过去单一的平菇发展成为双孢蘑菇、鸡腿菇、金针菇、草菇等;出菇方式由过去的菌袋直接出菇改成覆土出菇。而随着食用菌生产发展,当地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两种真菌性病害逐年加重,造成食用菌产量和品质下降。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指导菇农的实践经验,及对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病害多年调查,基本摸清了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总结出综合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其传播与为害。  相似文献   

3.
疣孢霉病又叫水泡病、白腐病,是由疣孢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双孢蘑菇的重要病害。1症状表现1.1菌丝感染双孢蘑菇菌丝在土壤中形成菌索时被感染的,会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有的变成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有臭气。1.2菇蕾染病表现为正常菇还未出时,病菇就大量生长了,一般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其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及菌柄基部会长出白色绒毛状  相似文献   

4.
王玉华 《中国食用菌》1992,11(1):21-21,20
近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许多蘑菇主产区迅速地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该病是对蘑菇为害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根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结合本地的生产实践,对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作以下概述,以供广大栽培者参考。 (一)病原:蘑菇疣孢霉病国外多称湿泡病(Wet bubble),闽东地区菇农大都称之菇包病,是由半知菌类蕈疣孢霉(Mycogone pernicosa Magnus)寄生引起的。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灰白色,疏  相似文献   

5.
吴才祥 《中国食用菌》2001,20(6):21-21,25
笔者从事有性天麻的制种与栽培多年。据我的观察和实践 ,我认为南方天麻的首要病害还是疣孢霉病。疣孢霉病又名湿泡病、白腐病、褐腐病。有害疣孢霉 (MycogonePerniciosaMogn)是浸染蜜环菌和天麻的主要菌种 ,其次还有马鞍菌疣孢霉 (Myco gonecervinaDiem)。病症 早期菌丝洁白 ,在菌峰表面形成白色绒状物 ,像棉絮将菌蜂包裹 ,气生菌丝长达 1~ 2cm ,后期变黄褐色 ,渗出褐色水珠 ,最后在菌峰上留下稀疏的菌索式的暗褐色线状物 ,菌丝消退 ,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病原 疣孢霉属菌丝白色 ,有隔 ,3 5~…  相似文献   

6.
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蘑菇疣孢霉病(Mycogone)是一种世界性的蘑菇病害,在我国蘑菇老产区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一带是春、秋两季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不侵染菌丝体,而侵染菌索、原基和子实体。如蘑菇在出菇初期被疣孢霉侵染,将严重影响第一潮菇甚至以后各潮菇的产量。尤其是早秋抢早播种,在温度偏高、湿度偏大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此病。在缺乏精心管理的春菇菇床上,也经常可见因被侵染而产生的畸型菇,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疣孢霉病的症状疣孢霉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产生一团团畸型的蘑菇组织。发病初期,菇体呈白色绒毛状,随着生长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这些畸型菇体组织称为“硬皮马勃状团块”。在湿度大、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病组织会产生琥珀色至深褐色的小液滴,随后团块逐步腐烂变褐、发臭进而污染整个菇房。在菇体生长的后期被侵染,只在菇柄基部发病,使基部变成褐色,并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菌盖发病则出现褐色病斑。2疣孢霉病的发病规律病原菌是一种土壤微生物,来源于土壤,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病原菌能产生两种孢子:一种是单细胞、壁薄、寿命较短的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双细胞、侧生的厚垣孢子。这种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7.
蘑菇象其他栽培作物一样,是易受病原体和害虫侵袭的。我将只限于谈谈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四种重要的栽培蘑菇的真菌病害: 1.由轮枝孢霉菌Verticillium fungicola引起的干泡病;2.由蘑菇白腐病菌(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湿泡病;3.由葡萄枝霉菌Cladobotryum sp.引起的腐霉病;4.由白色偏丝霉菌Aphanocladium album引起的白色偏丝霉病。干泡病病原轮枝孢霉菌。症状感染的最初阶段,蘑菇菌盖上能够看见褐色斑点。病害的这个阶段能够与由细菌引起的褐斑病所混淆。如果被感染的蘑菇潜伏予潮湿的房间  相似文献   

8.
由于多年种植香菇,菌筒感染率逐年提高,香菇菌筒受感染后,有的菌筒经过一段时间,菌丝可继续长满整筒,有的香菇菌丝被杂菌杀死,如绿霉菌、链孢霉,整筒都没有香菇菌丝,就变成废料。随着香菇种植面积扩大,这种废料逐年增加。本文旨在探讨用香菇废料代替蘑菇营养料——牛粪的可行性,寻找香菇废料再利用。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 当地的蘑菇栽培种。 (二)栽培料配方 A组:稻草50kg,尿素5kg,过磷酸钙10kg,石膏12.5kg,石灰5kg,牛粪100kg。B组:稻草50kg,尿素5kg,过磷酸钙10kg,石膏12.5kg,石灰5k8,香菇废筒300个。 (三)试验方法 A组和B组随机3次重复,计算  相似文献   

9.
胡贵权 《食用菌》2001,23(4):11-11,21
荆蘑2号是本研究所选育的一个双抱蘑菇优良菌株。经大面积栽培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菇形、菇质、产量等方面都比较理想。为了便于广大蘑菇栽培户了解该菌株,现将其特性及栽培要点简介如下:1 主要特性1.1 菌丝生长势强 该菌株的菌丝在 9~32 ℃下均能生长,最适为 23~28 ℃;结菇温度10~24℃;最适 14~20℃。菌丝白色.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发达.生长速度中等。在麦粒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快、强壮、有菌被出现;在粪草培养基上,一般不结菌被。1.2 菇质好 菇形圆正,菇体白色.无鳞片,菌盖厚,柄较短.菌肉组织结实…  相似文献   

10.
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菇房中11种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防治效果和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防治效果和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特克多45%悬浮剂500倍液无论是覆土处理或转潮时喷雾覆土处理,均对疣孢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率分别达93.7%和89.1%,且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无不良影响.其它杀菌剂综合表现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蘑菇病害     
5.葡枝霉病害名称霜霉病;蛛网病病原菌 Cladobotryum 分类地位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生长环境腐生或寄生在蘑菇子实体上。宏观特征在受侵的蘑菇子实体上出现霜霉状或蛛网状的白霉。微观特征分生孢子梗直立、无色,常从气生菌丝上生出,  相似文献   

12.
棕色蘑菇(Agar/cusb/sporus)俗称棕蘑,菌盖为自然棕色,菌柄白色,肉质致密、紧实。与传统栽培的白色双孢蘑菇品种相比,菌盖较大,柄粗,口感较细嫩鲜美,香味浓郁。且其克服了白色蘑菇品种由于易褐变而导致的商品质量迅速下降的问题,现已风靡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高品味食用菌,产品出口市场广阔,栽培前景看好。目前从日本引进的棕色蘑菇品种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试种或引种成功。我们在棕色蘑菇引种试验基础上,对菌丝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孟国防  王文涛 《食用菌》1994,16(4):26-26
大肥菇又称高温蘑菇,双环蘑菇,学名Agaracsbitorquis。菌丝洁白浓密,生长速度比双孢蘑菇慢,不易产生粗菌丝,不吐黄水,不产生菌被,子实体白色,菌盖光滑,初为扁球形,后渐变为扁半球形,平展后直径5~9cm,厚2~3cm,盖缘下弯,菌肉厚实,长2~5cm,粗1.5~3.5cm。孢子暗褐色。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6~31℃,在20℃以下长速较慢,35℃以上菌丝尚能生长,但易老化。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0~25℃,在29℃以下48小时,30℃以下24小时仍能生长,但温度超过26℃难以分化。大肥菇比双孢蘑菇更为耐旱,也更耐水。在PDA培养基中再增加10%~15%的葡萄糖,能促进菌丝生长,在粪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特别是经过2次发酵后的粪草上生长更好。制栽培种当菌丝走满全瓶后放置20~30天播种,比刚满瓶时播种,其菌丝恢复得更快,生长更好。一般麦粒种延放10~15天效果更佳,这有别于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14.
“棕秀一号”是我所最新选育出的适合秋冬季栽培的褐色蘑菇菌株。该菌株产量高、菇质优、口感鲜嫩 ,且由于其菇盖为自然棕褐色 ,既克服了白色蘑菇易褐变而导致的商品质量迅速下降的问题 ,又增加了蘑菇市场的花色品种 ,改变我国蘑菇长期以来单一白色品种的局面 ,现将该菌株的特点、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 主要特点1 .1 棕秀一号菌株菇盖表面为自然棕褐色 ,菇柄、菌肉白色。菇质优 ,子实体圆正 ,盖厚、结实、不凹顶 ;味鲜美 ,口感嫩。无需使用化学护色、漂白剂 ,保鲜期长。1 .2 菌丝生长速度快 ,产量高。在相同条件下 ,比白色蘑菇品种…  相似文献   

15.
蘑菇疣孢霉菌病,又名白腐病和褐腐病,是由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俗称湿泡病和水泡病。我区蘑菇栽培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尺,每年都有部份菇房受害,减产10~20%,它是我区蘑菇栽培“四害”(即疣孢霉、胡桃肉状菌、褐斑病和白色石膏霉)之一。  相似文献   

16.
蘑菇的人工栽培,复土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我们对复土工作进行了反复研究,采取复土泥使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避免死菇效果显著。现将情况简介如后:近年来,我区蘑菇生产出现了大面积连续发生死菇现象。通过深入考察,发现多数复土均带有病源菌,从实物镜检出病源菌的菌丝无色,孢子呈球形,主要由疣孢霉(又称湿泡病)病害引起。此病症症状:发病初期,蘑菇的菌褶和菌柄下部长有白色绵毛状  相似文献   

17.
正食用菌受到有害生物侵染而发生病害,叫侵染性病害。细菌性侵染叫细菌性病害,真菌性侵染,叫真菌性病害。1真菌性病害1.1蘑菇湿泡病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主要的病害,秋菇出菇期遇高温,极易爆发成灾,严重时颗粒无收。发生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并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蘑菇后期变成褐色、软、湿,并流出橙褐色的清  相似文献   

18.
<正>蘑菇栽培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但病虫为害日趋加重。目前主要病虫害有蘑菇褐腐病(又称蘑菇疣孢霉病、水泡病、白腐病)、蘑菇干泡病(又称轮枝菌)、胡桃肉状菌、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又名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麻脸病)、蘑菇病毒病、  相似文献   

19.
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蘑菇主产区瘟疫般地蔓延起来,成为目前对蘑菇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本病发生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不亚于70年代严重发生的“胡桃肉状菌”,一旦发病,轻者严重减产,重者颗粒无收。疣孢霉病也称白腐病、湿泡病、褐腐病、水泡病。其病原菌是菌盖疣孢霉和红丝菌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表、土层2-9厘米处,病菌的孢子活力在一年以上。蘑菇一旦染上病菌,正在生长中的蘑菇会产生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并呈现各种歪扭的形状,有的菇盖表面长出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有的长成菇盖和菇柄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1993年10月上旬在新疆哈密地区采集到野生鸡腿菇,经分离培养获得纯菌丝,通过多次栽培试验于1995年5月栽培成功。现简报如下: (一)形态特征 野生鸡腿菇接种在试管培养基上,生长快,菌丝体白色、细密,呈绒毛状。在棉子壳培养基上,菌丝洁白,粗壮,旺盛,且菌丝体有很浓的蘑菇味。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和菌环四部分组成,初期里乳头状,顶端较光滑,菌盖白色,是伞形或长卵圆形,有近似环状排列的鳞片,成熟时鳞片增大反卷,最顶端初期较硬而光滑,鳞片不反卷。菌褶稠密、等长,初期白色后逐渐变成粉色,开伞后变黑色。菌柄较长,白色,中空,与菌盖离生,上部较细、下部粗壮。菌环白色,膜质,开伞后与菌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