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灌南县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减轻水稻稻曲病的危害,本文通过稻曲病菌孢子定量监测、稻曲病防治适期调查统计、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及稻曲病对水稻质量的影响研究,得到一整套适合灌南县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技术,可以为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稻曲球结构分析稻曲菌的侵染部位和侵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田间采集的稻曲病病粒进行解剖分析,结果显示厚垣孢子层未形成的稻曲病病粒可分离出完整雌雄蕊;典型的稻曲球均可解剖出完整子房,且子房绿色未见明显膨大。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系受稻曲病为害产生典型症状,其解剖结果与正常水稻品系相同。由此推测稻曲菌侵染水稻雌蕊发生在水稻开花之前,并直接从子房获得营养形成稻曲球。  相似文献   

3.
浅议通城县水稻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通城县水稻稻曲病一直处于中度流行状态,已经成为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水稻受害后,不仅出现稻曲病谷和大量瘪谷,降低产量,而且由于稻曲病谷中含有对人体有害色素和生物碱,潜藏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文章分析了稻曲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控对策,以期为防控水稻稻曲病发生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是永胜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轻。笔者通过对永胜县稻曲病的调查,摸清了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水稻稻曲病成灾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了评述。水稻品种生育期过长、灌浆期温度相对较低是稻曲病在浙江省成灾的根本原因;高感品种的大范围推广和对高水肥的需求增加了稻曲病的成灾概率;稻田冬前免耕大大提高了稻曲病菌菌核的越冬比例,增加了翌年稻曲病菌侵染的菌源量。稻曲病防治的基本措施是减少菌核和厚垣孢子的越冬数量;水稻收获后稻田及时翻耕、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使用降解菌核的微生物制剂、孕穗期喷洒杀菌剂等均可有效减轻稻曲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稻曲病在我县不同程度大面积发生,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栽培优质稻品种面积逐年增加以及气候、施肥、栽培管理等因素所致。水稻受害后,不仅出现稻曲病谷和大量瘪谷,降低产量,而且稻曲病谷中含有对人体有害色素和生物碱,潜藏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为此,笔者为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有效防控稻曲病发生提供关键技术,针对我县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发病原因及防控对策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发现稻曲病是危害辽宁省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明确了稻曲病的空间分布型符合聚集分布,为稻曲病的测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聚集原因分析,得出稻曲病的分布特性与气象因素和田间病情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高效药种,于2012年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己唑醇SC和30%苯醚·丙环唑EC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效较为理想,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78.52%~79.05%,对稻曲病的防效均为97.06%,同时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稻曲病由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主要为害水稻的谷粒.近年来稻曲病已成为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有关此病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文章主要综述了国内外近些年来在稻曲病病原、侵染循环和防治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重点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03-603
对白湖圩区水稻稻曲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了稻曲病的发病规律,为稻曲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2.5%氟环唑悬浮剂对水稻稻曲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水稻稻曲病的使用量以900 mL/hm2最为有效、经济;应在水稻稻曲病发病初期对水600 kg/hm2喷雾使用,务必喷匀,根据水稻发病情况进行施药2-3次。  相似文献   

12.
凤阳县水稻稻曲病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凤阳县水稻稻曲病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为当地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获得与鉴定引发杂交水稻稻曲病的病原真菌。[方法]通过微生物培养方法及多相分类鉴定技术,对引发杂交水稻稻曲病害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研究分离获得了引发稻曲病病害的绝对优势病原菌种,并鉴定为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水稻稻曲病病原真菌与减少稻曲病病害发生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是我国稻作区普遍发生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稻曲病危害程度日趋加重。利用水稻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笔者在浙江省临安市太阳镇、新昌县城南乡稻曲病自然病圃对浙江省市售的杂交水稻组合稻曲病的田间抗性水平,以及水稻穗部性状与稻曲病田间抗性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6个杂交稻组合间存在稻曲病田间抗性差异,且同一组合在种植地理区域间也存在差异。水稻稻曲病田间抗性表现受杂交稻组合、病圃以及杂交稻组合与病圃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就杂交稻类型而言,总体上2个病圃均表现籼型杂交稻稻曲病田间抗性较强,粳型杂交稻次之,籼粳型杂交稻最弱。稻曲病危害程度与水稻穗部特征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稻曲病田间抗性与穗长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初级枝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水稻稻曲病的田间管理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水稻稻曲病的发病规律以及常规田间管理,总结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对水稻稻曲病的预防能够起到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介绍冀东稻区水稻稻曲病的发生症状,分析其致病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寿县水稻稻曲病的病原及发病症状、侵染途径、发病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为当地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方差分析知田块对水稻的稻曲病发生程度有很大的影响。用SAS统计软件分析田间数据结果表明稻曲病影响水稻产量的主因素是病穗率,其次是病粒率,病穴率是次要因素。根据田块中的厚垣孢子含量推断,影响水稻稻曲病发病程度的主因素可能是上年的厚垣孢子在田间的越冬量。  相似文献   

19.
宜州市水稻稻曲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宜州市水稻稻曲病大发生流行原因,为防控水稻稻曲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地调查宜州市水稻稻曲病发生的现状及田间防治方法,分析造成稻曲病大发生原因。【结果】水稻孕穗后期及抽穗杨花期间多雨且气温适宜,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造成水稻稻曲病近年来大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策略不当,防治时间不及时导致稻曲病大发生流行;【对策】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选择防效好的药剂,在水稻破口期前5~7天第一次用药,在水稻破口即抽穗5~10%时,进行第二次药剂防治,能有效防治水稻稻曲病。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是永胜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直严重威胁着我县水稻生产,由于长期使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此病对井冈霉素抗性增强,为筛选出对稻曲病防治安全、高效、低残留的防治药剂,特做了此试验。筛选出效果比较好的两种药剂,作为以后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备用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