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玉米品种先玉335在古浪县适宜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先玉335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10261株/hm2时,折合产量最高,可达23077.8 kg/hm2;密度为8551株/hm2时,玉米折合产量为21070.4 kg/hm2。综合来看,先玉335在古浪县的适宜栽培密度为8551~10261株/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揭示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科早玉9号、科玉9572、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的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穗行数、穗长、秃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3个玉米品种的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的影响均不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科早玉9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科玉9572和先玉335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3.
在肃州区选择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试验研究了先玉335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先玉335在肃州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在10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5,(5):548-551
为确定山西主推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农艺性状、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净光合速率、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因品种不同,其净光合速率达到峰值的生育时期不同;郑单958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玉米群体产量最高,分别为13 657.83,12 998.50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群体产量的高低与适宜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因此,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可为玉米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玉米新品种临玉3号获得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临玉3号进行了5个处理的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5个试验密度中,以4.5万株/hm2产量最高,其次为3.75万株/hm2,该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75万-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新品种玉农76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尖长度逐渐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双穗率、穗粒重、百粒重则逐渐降低,出籽率和穗行数相对稳定。玉农76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4种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密度增大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郑单958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9 184.5 kg/hm2),先玉335在密度为6.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8 770.5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种植户进行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绥玉23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适宜栽培密度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绥玉23在密度不同的条件下,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达到6.75万株/hm2的密度时,产量达到最大值。所以根据本次试验可知,绥玉23产量以种植密度在6.00万~6.75万株/hm2的条件下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九圣禾研究院黄淮海区域即将审定新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特开展种植密度对不同新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各个玉米新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82 500株/hm2时达到最大;(2)新单58、新单65和新科891适宜密度均为90 000株/hm2,新单61和九玉Y02均为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种植密度与青贮玉米品种新饲玉11号生物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寻求最佳种植密度,本研究设置6个密度处理,4次重复,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新饲玉11号单株与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生物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新饲玉11号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对穗长、穗粗、秃尖、穗粒数、千粒重影响明显,对穗行数影响较小。生产中新饲玉11号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产量最高达112 515 kg/hm2,比常规种植密度(6.75×104株/hm2)增产6.9%。该研究为新饲玉11号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牟定县主要栽培玉米品种展示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云南省牟定县主要栽培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经济性状。[方法]在玉米主产区采取单因素、高密度配合生物降解地膜配套栽培技术,对展示的29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生育性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分析。[结果]先玉508产量最高,为99 89.70kg/hm~2,潞玉6号产量次之,为9 775.65 kg/hm~2;潞玉6号、明玉9011、成单22、正大666、彩稼8号、振兴508、鄂玉16号、辽单308、中禾606、鑫玉968等品种农艺性状、抗逆性、适应性、丰产性在参展品种中均表现较好,可在中海拔区域大力推广种植;中云试5号、三峡玉9号、宁玉721这3个品种因后期灰斑病发生危害严重,不适宜在牟定地区推广种植。[结论]当地玉米种植应推广高密植栽培,适时早播并配合施用高效玉米缓释肥,结合应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可提高玉米种植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杂种优势效应对中国玉米育种的贡献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选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3种密度3次重复的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亲本产量、密度和杂种优势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亲本和品种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杂种优势指数随年代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当前推广的品种杂种优势较低。杂种优势随年代变化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玉米单株定植的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玉米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实践,论述了玉米单株定植在黔西北山区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行玉米单株定植可适当提高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根系发达、茎粗叶茂、穗大粒多产量高。要提高玉米单产,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玉米单株定植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以摸索适合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的"轻简"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与种植方式存在互作效应,穴双株种植最省时节本,适合于中穗型及半紧凑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分析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不同抗旱播种方式出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宜不同旱区的玉米抗旱播种轻简方便技术.[方法]在两种干旱胁迫环境(大田和大棚)下,设4种不同播种技术处理,分别为:膜侧播种技术,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缘的土壤里,播后及时镇压;“三湿”播种技术,用粪水淋播种穴或播种沟,播种浸湿的种子,用湿土杂肥覆盖种子;湿土杂肥或湿土包裸种子播种技术;常规露地播种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4种播种技术出苗效果表现为“三湿”播种技术>膜侧播种技术>常规播种技术>土杂肥播种技术.[结论]“三湿”播种技术是最有效的抗旱播种方式;膜侧播种技术可以在春旱短等地区作为抗旱播种方式之一推广应用;土杂肥播种技术可以作为辅助抗旱措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解决烟、粮争地的矛盾,进行春烤烟免耕套种秋玉米栽培模式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春烤烟免耕套种秋玉米栽培模式,比原来仅种植春烤烟增加了一造秋玉米,每667m^2增加玉米产量325.6kg、增加产值505.82元,烟草、玉米每667m^2产值达2113.5元,农民每年每667m^2地收入1400-1500元,创新了新的粮经轮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提出适合安徽不同种植习惯的密度调控对策,为安徽省玉米单产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连续2 年对安徽省玉米产区7 市24 县区进行密度取样调查,分析其株距、行距等密度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安徽省玉米种植平均行距0.55 m,平均株距0.32 m,平均种植密度66870 株/hm2,总体合理,但区域分布不均,主要分为6 个种植习惯区,针对这6 个种植习惯区提出了适度增密,推广耐密品种,调整种植行距,推广玉米播种机械等4条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种植密度与源、流、库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源、流、库的影响,阐述了玉米密度效应与产量的内在关系,并对当前玉米密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青贮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青贮玉米的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 ,密度对青贮玉米的单株鲜重、粒重、穗重、分蘖力及绿叶数影响最大 ,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南北疆及其类似地区的青贮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2 5 0 0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675 0 0~ 82 5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