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山松木蠹象卵蛹及羽化孔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华山松木蠹象的卵、蛹及羽化孔的空间分布型研究,表明了该虫的卵、蛹、羽化孔在华山松上的分布均为聚集型,根据切比雪夫定理,应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得出华山松木蠹象卵、蛹及羽化孔的空间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2.
华山松木蠹象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分级、蛹的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以及发生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可分为4 级:正常木、初侵染木、近枯死木、枯死木。蛹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抽样部位以树干下部为最佳。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调查数据得出,在95 % 的可靠性下,影响华山松木蠹象种群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林木生长势  相似文献   

3.
华山松木蠹象为害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经对华山松木蠹象历时2年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初步了解华山松木蠹象的分布、寄主域,为害特性,为害方式及为害部位。结果表明:该虫在滇东北,滇南,滇中及滇西地区均有分布;其寄主主要是松科的多种树种,该虫具有为害致死速度快,扩散蔓延速度快,只为害健康植株,成虫羽化历期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本项研究为制定一套经济有效的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措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对华山松木蠹象历时2年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初步了解了华山松木蠹象的分布、寄主域、为害特性、为害方式及为害部位。结果表明:该虫在滇东北、滇南、滇中及滇西地区均有分布;其寄主主要是松科的多种树种,该虫具有为害致死速度快,扩散蔓延速度快,只为害健康植株,成虫羽化历期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本项研究为制定一套经济有效的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措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木蠹象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蛀干性害虫,其卵、幼虫、蛹及羽化未出树的成虫均在树干内营生,只有当成虫咬孔(羽化孔)飞出后,才在树干外细皮处取食枝、干皮层韧皮组织补充营养及交尾。幼虫取食树干、主枝的韧皮部、形成层直达木质部表层,破坏树体输导组织,使水分无法向上输送最终致死。目前云南省会泽县仅者海林场的发生面积就达8万余亩,其中有1万余亩已经发生毁灭性死亡,目前云南省已经将该虫列为补充检疫对象。1.试验地林分基本情况我们将试验地选在会泽县国营者海林场白泥塘片的华山松林分内,面积约20公顷。海拔2420米,坡向为西坡,坡度在…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近几年来,华山松木蠹象(Pissodes yunnansensin Langor et Zhang)在东川区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10000多亩,严重影响了东川林业的发展进程和林业生产安全。为了巩固、保护和发展现有的造林成果,使森林充分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于2009~2011年对华山松木蠹象进行了监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通过对华山松木蠹象虫情动态及相关因子进行系统监测,掌握了华山松木蠹象在东川的生活史及以之相对应的物候、寄主生长发育情况,总结出了综合治理华山松木蠹象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笔者介绍了华山松木蠹象在山西省首次被发现的过程和发现地概况,描述了华山松木蠹象的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了华山松木蠹象在中国与山西省的危害情况。并针对其在山西省的潜在危害性提出了预防建议,以期为今后防治华山松木蠹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华山松木蠹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将管氏肿腿蜂应用于华山松木蠹象的防治实践,结果表明:该蜂对华山松木蠹象有很强的搜寻能力。在室内管氏肿腿蜂对华山松木蠹象寄生率最高达71.43%,最低51.61%。在林内防治试验中,它对华山松木蠹象寄生率最高达41.67%,最低22.22%;防治效果均在25%以上,最高达38.27%。  相似文献   

9.
华山松木蠹象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曲靖市海寨林场遭华山松木蠹象危害的华山松林分内设样地并作解析木观测,结果表明,华山松木蠹象危害指数与华山松材积损失率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相关关系可用一元回归方程表示为Y=-0.398654+0.055908X(X为华山松木蠹象危害指数,Y为华山松材积损失率)在此基础上,考虑不同的立木生长量、木材价格、防治费用和防治效果,进一步推算出华山松木蠹象防治指标的动态模型为X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林间定期周年跟踪观察研究,编制出了华山松木蠢象自然种群生命表,并对影响华山松木蠢象自然种群的关键阶段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华山松木蠢象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初步对华山松木蠹象种群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浙江栉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栉蝠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幼虫在竹林间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运用I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2.
MateriaIsandmethodsProbabilitydiStributionpatternInvesUgatiOnmethodSThespacedistributionOfneedIebrightwasinvesti-g8tedinHonghuarerjiForestFarmandHuiheForestFarmfromJunetoJulyin1996.Theelevationofthestudyareasis7oo-11oom.Theageofthetreesare24~35a.Canopydensitiesrangedfromo.4too-7.TherewerenoshrubsonforestfIoor.TotaIly12plotsweresatupand3otreesforeachpIOtwereinvesti-gated.Theinform8tionwasreportedaccoFdingtoThbIe1.POiSsondistTfoutfon:Where:mistotalaveragevaIue,whichcanbecalcu-Iated…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园林植物上皱大球蚧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分析了其分布的基本成分、分布类型和分布的原因。结果表明:皱大球蚧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皱大球蚧的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确定了皱大球蚧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为皱大球蚧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频次分布卡方检验法、Iw ao法、T ay lor幂法则以及其它聚集指标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切割潜蝇茧蜂(成蜂)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切割潜蝇茧蜂在果园受害果中呈负二项分布,实测X2=8.137相似文献   

15.
计盒维数是分形维数的一种,能揭示种群空间占据程度及其尺度变化规律。本文综述了计盒维数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计盒维数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在濒危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应用,用于群落演替过程的研究以及与周围环境因素的响应等。认为计盒维数是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昆虫种群空间分型间复合的三种可能途径:简单转化和两类复合;对这分布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解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间复合的三种可能途径:简单转化和两类复合;对这些分布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解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机理。文中提出的判定复合分布型的方法包括:扩散系效法,空间相关法和改参数法;它们分别用于判定分布的聚集与否,聚集的范围和具体的分布型。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分布的研究表明,本文的模型和方法可以提供许多传统分布方法无法得到的关于分布型形成机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在会泽县金钟镇青云村云南松林中进行楚雄腮扁叶蜂虫口密度的随机抽样调查,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该虫进行空间分布型研究.各项聚集度指标值、回归方程参数组合以及空间分布型频次分布检验结果表明,该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最适抽样数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误差水平下,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抽样数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9.
马占山  张执中 《林业科学》1990,26(6):519-526
将油松植株看作是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亚生境单元——“轮枝层”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结构,以Taylor幂法则模型及笔者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作为描述种群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型和准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灰色聚类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研究油松毛虫在各轮枝层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在各层间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种群个体在油松植株内层间垂直分布的种群聚集度。结果表明:(1)种群在各轮枝层分布格局的种群聚集度,均为逆密度制约型,并给出了种群聚集临界密度m_0的值,因而可以对各轮枝层的空间格局连续统作出定量描述;(2)各轮枝层的种群聚集度在各层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可以按聚集特征参数划分一定类别;(3)种群个体在植株内垂直分布的种群聚集度也是逆密度制约型。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阔叶红松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选择种群结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立面积为1 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运用均匀度理论对不同径阶大小的林木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均匀度、点格局、角尺度3种格局研究方法对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小径阶林木的分布状态为集群分布,随着径阶的增大,林木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2)阔叶红松林的格局分布为集群分布,这主要受到了演替阶段和林分年龄的影响.3)3种方法在格局不太明显的种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3种方法在格局检验上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