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斑鳜外形似鳜 ,头部、体侧有较多不规则的黑斑 ,体黄褐色乃至灰褐色 ,腹部黄白。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 ,喜栖息在多石砾的流水环境 ,体长 10 0~ 30 0mm ,肉质细腻嫩滑 ,市场供不应求 ,发展人工养殖前景广阔。1 养殖池准备面积以 1~ 2亩为宜 ,稻田开挖的水池最佳 ,池深 1m  相似文献   

2.
翘嘴鳜与斑鳜的特性差异及繁育技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鳜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科、鳜亚科.鳜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水库中,属淡水底栖凶猛的高档经济鱼类.目前,真正被开发养殖的鳜鱼主要为翘嘴鳜和斑鳜.  相似文献   

3.
4.
斑鳜外形似鳜,头部、体侧有较多不规则的黑斑,体黄褐色乃至灰褐色,腹部黄白。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喜欢栖息在多石砾的流水环境,一般体长100—300毫米,肉质细腻嫩滑,规格在250克/尾左右的商品鱼出口价格在140元/千克左右,国内市场价格也在70元/千克左右,属高档经济鱼类,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人工养殖前景广阔。现将近几年在养殖中探索的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斑鳜外形似鳜,头部、体侧有较多不规则的黑斑,体黄褐色乃至灰褐色,腹部黄白.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喜欢栖息在多石砾的流水环境,一般体长100~300毫米,肉质细腻嫩滑,规格在250克/尾左右的商品鱼出口价格在140元/千克左右,国内市场价格也在70元/千克左右,属高档经济鱼类之一,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及其杂交鳜(鳜♀×斑鳜■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相的头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后进行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鳜鱼染色体数目皆为2n=48,均未观察到随体、次缢痕或其他特殊标志的染色体。鳜、斑鳜和杂交鳜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8sm+10st+30t(NF=56)、2n=2m+8sm+10st+28t(NF=58)和2n=2sm+12st+34t(NF=50)。该研究鳜和斑鳜的染色体组型与其他水系种群相比有所差异,呈现多态性。首次报道的杂交鳜染色体组型与父母本皆有不同,显示了杂交后代复杂的染色体变异。  相似文献   

7.
1.苗种选择。苗种选择是整个养殖成败的关键,苗种必须选择无病、无畸形的.规格最好在5厘米以上.因为这个规格的斑鳜苗种.一是肉眼就能辨认出是不是畸形的:二是放入网箱里.饵料鱼容易解决.成活率也高.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9.
斑鳜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本文总结了人工催产、获取受精卵、人工孵化、网箱设置、鱼种的放养和养殖等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体内注射PHA、秋水仙素以及空气干燥和Gimsa染色法研究斑鳜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斑鳜染色体数目为2n=4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m 10sm 4st 30t,臂数(NF)=62。  相似文献   

11.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Ⅳ-Ⅴ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60 尾珍珠魟(Potamotrygon motoro)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繁育和生长试验。在2011要2013 年间成功 繁育珍珠魟500 尾,成活率达90%。同时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珍珠魟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珍珠魟的体重(W) 与日龄(t)呈线性关系院W= 3.7641t-75.704,R2=0.9623;体盘长(L)与日龄呈线性关系院L=0.0536t+10.952,R2=0.9834;体 重与体盘长呈幂函数关系院W=0.0411L3.094,R2=0.9924,指数b 为3.094,说明人工养殖条件下珍珠魟属于等比生长类 型,体重与体盘长生长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4.
刘孝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078-11080
阐述了鳜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5.
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F3,F4和F5子3代,通过与对照组生长性能对比评估翘嘴鳜选育效果。结果表明,选育组F3、F4和F5代的体重、体长、全长和体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1.51%、17.34%和20.79%。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选育组3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18.17%、16.37%和14.86%,体长变异系数分别为11.29%、9.47%和8.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3、F4和F5代的代均选育效应分别为3.8%、4.5%和4.2%,翘嘴鳜的选育效果明显,F3、F4和F5代的生长性能均有了显著性提高,个体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同时,F5代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继续对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16.
花鲈鲤是抚仙湖特有土著肉食性鱼类,开展花鲈鲤人工驯养繁育试验,对维护抚仙湖鱼类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收集抚仙湖捕捞所获花鲈鲤28尾,在池塘条件下开展花鲈鲤人工驯养试验,驯养成活12尾。通过多年驯养培育,目前驯养培育的花鲈鲤已达到性成熟,为下一步开展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和2006年共进行了12尾野生斑鳠人工繁殖试验,采用2次注射催产素的方法,4次催产成功,成功率67%,效应时间18~23 h,平均受精率51.25%,平均孵化率32.5%。试验发现,斑鳠卵粘性较好,孵化率受水温影响较大,25℃左右影响较为明显,保持在26℃以上较好。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蓝鳃太阳鱼 (Lepomismacrochirus)的繁殖行为、卵子性状、有效繁殖力和培育鱼苗鱼种的结果。蓝鳃太阳鱼由雄性作巢并护巢。卵粒小 ,沉性、粘性 ,胚胎发育积温为70 0~ 80 0℃·h。生产的鱼苗全年累计每 1 0 0g体重雌鱼可获得鱼苗 640 1尾。鱼苗培育成活率 72 .2 % ,鱼种培育成活率 93.8%。  相似文献   

19.
使用广西水产研究所池塘人工驯化饲育3年的天然三角鲤亲鱼1676尾,采用经筛选的鱼类敏感药物(PG、LHRH-A2、HCG)单一或混合催产的方法,在2002-2005年,先后进行了10批共600组的三角鲤人工繁殖试验。收集受精卵795.5万粒,在水温20.0~28.5℃条件下,利用环道池孵化出鱼苗680.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5.6%。并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自受精卵至鱼苗破膜而出的发育全过程,拍摄了各个阶段胚胎发育图谱。培育出2.5 cm以上鱼种631.7万尾,平均成活率达92.8%。  相似文献   

20.
鳜鱼喜欢栖息在水底的石头缝间、洞穴内,给捕捞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养殖鳜鱼的回捕率不高,直接影响鳜鱼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总结了五种捕捞鳜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