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滴灌、喷灌、微喷灌等几种,上述灌溉方式各有所长,各有不足.随着示范县建设项目的推进,宁河县引进高畦暗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当地设施农业生产的软管微喷灌节水技术,具有省水、省地、省力、省肥、增产和增效的特点.文章主要介绍软管微喷灌节水技术应用中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节水灌溉中的微喷灌简称微喷,它是借助于一套专门的设备,将具有…定压力的水,喷到离地面不高的空中,散成微小的水滴,均匀地喷洒到植物根区的地面上,实现灌溉的一种节水节能新技术。微喷是一种介于喷灌和滴灌之间的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它吸收了喷灌抗堵塞性能较好和滴灌工作压力低、可节省动力能源的优点。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广泛采用微喷灌技术用于果树和其他经济作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目前果园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列举了管道灌溉、滴灌、喷灌、微喷灌、渗灌技术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期为果树节水灌溉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喷灌技术属于一种现代化精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微喷灌技术可以节水、节能,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等特点。微喷灌技术可以实现水肥灌溉一体化,这样有利于提高肥效,实现作物优质高产。本文主要论述微喷灌技术的应用实践与节能价值等,从而更好的推广微喷灌技术,充分的发挥出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农业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大田作物种植生产过程中微喷灌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微喷灌技术属于一种精细高效的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其在实现节能、节水的同时,还能够克服地面土质、坡度以及作物栽培密度等因素,是提高我国农作物产量的有效灌溉技术。本文以微喷灌技术为切入点,探索大田作物应用微喷灌技术的有效途径,推动其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在石家庄地区的18个农业县(市)105个试点开展小麦微喷灌技术试验,对使用微喷灌技术的小麦进行了田间用水量研究,同时进行了产量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小麦微喷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业节水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壤质土壤节水较常规灌溉节水在30%以上,沙质土壤较常规灌溉节水在60%以上,并具有明显的增产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经济步伐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业建设的发展。其中作为一种新型的节 水灌溉技术,微喷灌不但在节能节水上有所改进,适应性强,还能对使用肥料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促进作物 优质高产,文章立足于微喷灌技术的现状、问题等,深入分析了微喷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2006,(3):19-19
一、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针对春季干旱严重致使土壤墒情不好而威胁作物正常播种问题,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以拖拉机为动力,随机挂装有关的机具,使坐水种和保苗浇水实现机械化作业,具备一次完成开沟、注水、施肥、播种、覆土、铺膜等多项作业功能。常用机具有:1.自走式节水喷淋灌溉机。2.坐水播种覆膜机。二、轻、小型便移式喷灌技术喷灌技术是利用机械把水加压后经管道输送到田间,从喷头将水喷射到农作物植株和地面上的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该技术应用广泛,特别是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技术更适合于我市的实际需求。其优点是:轻小型便移式喷灌技术所选…  相似文献   

9.
<正>甘肃省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在粮食种植中占主体地位。小麦在灌区农田采用的灌溉方式较多,有大水漫灌、垄作沟灌、喷灌、全膜微垄灌溉等多种模式,各种灌溉方式各有优缺点,大水漫灌简单、粗放,但水的浪费严重;垄作沟灌实用、节水,但增加了劳动投入;喷灌高效、精准,但设备投入较高;全膜微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膜下滴灌、微喷灌和滴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对红江橙的果园生态及根系生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种灌溉技术都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红江橙的果园生态,其中微喷灌效果最优,其次是膜下滴灌和滴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都能明显提高红江橙根系的生长量,对根系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影响表现为水平分布的范围较窄、垂直分布的深度较浅。  相似文献   

11.
滴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滴灌系统的关键设备及其相关技术,指出了提高滴灌技术的方法,并介绍了本实验室所进行的研究成果,旨在对提高我国滴灌技术的总体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赵洋 《现代农业研究》2019,(11):152-153
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的方式也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面临变革。本文对当前的 计算机在农业灌溉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几种当前在农业应用的比较广泛的软件与硬件, 阐述计算机技术对农业灌溉中的具体的使用,审视计算机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的影响,以实际 应用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达到用水效率提升和农作物生产收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与总结近20年来植物生理生态信息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该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该技术在农业智能水肥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方法】汇总及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2016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滴灌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超过466.67×104 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46%);新疆约59%面积采用滴灌施肥技术(兵团高于95%以上),应用面积接近266.67×104 hm2。应用作物种类包括棉花、蔬菜、小麦、玉米等。有研究对基于植物生理生态信息监测技术的智能灌溉系统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因投入成本高、技术不完善等原因,应用面积有限,尚局限于西部干旱地区。【结论】植物生理生态信息监测技术智能灌溉系统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在节水节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因其施肥的指导技术较少、现场布排管线繁琐等,广泛应用尚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分析了该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应推进该技术在植物生理生态信息监测技术往高精快速化、无线远程化、无损动态监测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经济迅速提升过程当中,越来越重视农 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当前的农业在进行种植过程当中开始应用灌溉技术,但是在我国当前 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计量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此类问 题,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将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该项工作当中。因此,本文将会就水利化信息 技术在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计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阶段,宁夏灵武引黄灌区林业建设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为进一步研究宁夏灵武引黄灌区植苗造林技术,需要林业科技工作者不断地完善并创新造林技术措施,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宁夏灵武引黄灌区植苗造林技术及管护措施,为推动引黄灌区林业资源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八五二农场水稻控灌技术对地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试验,在水稻全生育期内采用无水层灌溉制度,利用大区对比法,对土壤温度进行研究,观测不同深度和各生育期稻田土温变化。结果表明,节水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提高地温0.6℃,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水稻机体的生长有直接影响,水稻多分蘖10.9%,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作物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动态及其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作物调亏灌溉的概念及其生理学基础,论述了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调亏灌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作物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评价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区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程度。以石河子垦区为例,着重分析不同阶段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根据土壤盐渍化与灌溉技术水平的关系,用类比法对灌区盐渍化耕地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在无排水条件下漫灌、畦灌等传统灌溉技术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土层出现严重积盐。井灌井排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明显脱盐,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目前大力推广的膜下滴灌由于其良好的节水和压盐效果,土壤中盐分含量逐年下降,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土壤平均脱盐率逐渐提高;预计2010年大部分地区水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后,灌区次生盐渍化耕地比例将下降到35%~40%,2020年区域水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后,盐渍化耕地将减少到30%以内。随着灌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类型土壤出现明显脱盐,灌区盐渍化耕地也将逐渐减少,但不会全部消失。  相似文献   

19.
保护地番茄栽培渗灌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大棚番茄栽培渗灌试验表明,保护地采用渗灌技术增产、节水效果明显。将土壤水吸力6kPa和40kPa作为控制灌水的上下限,从番茄的株高、茎粗、生物量、根系数量及其土层分布、产量、品质以及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等方面对渗灌管埋深及防渗槽有无等技术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为:渗灌管埋深30cm,下设防渗槽处理效果最佳;渗灌管埋深30cm,无防渗槽处理次之;有防渗槽、渗灌管埋深20cm和40cm处理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0.
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化技术是实现精确农业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智能化耕作技术、智能化收获技术、智能化灌溉喷洒技术以及智能化温室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以为精确农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