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李永波  魏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35-5936
[目的]为了了解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方法]基于基尼系数、均值对数偏差指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解。[结果]甘肃省1998~2005年的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3,农村居民处在“相对平均”时期,其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引起,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在空间上主要是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所致。分析结果还显示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与全国的趋势正好相反。[结论]甘肃省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性造成区域间农业收入不平等,进而成为区域间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为指标,分别对1990~2000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和2000年江苏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1995年,基尼系数从0.269 394下降到0.179 993;1995~2000年,基尼系数从0.179 993增大到0.272 386;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不大;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大小随文化程度提高呈现“倒U”形。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分解:基于辽宁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研究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2个指标值测度了辽宁省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总体状况,并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进行了要素分解(收入来源分解)和地区分组分解,通过这2种分解以揭示收入不均等的微观状况,和收入不均等问题的实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本研究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甘肃86个县(区)1988-2012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极化指数,对全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以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指标测度时,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且趋同性与差异性共存。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并不平稳,出现了反复波动,这一现象与发达地区形成反差。五大区域内收入差距逐渐收敛,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减小,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所上升,表明县际农民人均纯收人在地区间交错程度有所下降,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极化指数(ER、EGR和LU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极化程度仍然未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区域间均衡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5.
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关注的话题,目前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各区域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以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为基础,采用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和泰尔指数这3个指标,结合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演变,分析各指标的变动趋势,并对趋势进行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分析,认为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假说。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而增加种粮农户收入、提高种粮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安全供给的关键。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化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区域总泰尔指数较小,但自2008年以来有上升趋势,主产区内农民收入相对均衡,微小的波动主要源于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区域间泰尔指数较小,呈下降趋势;各区域内农民收入和各收入来源差异呈现不同走势。并针对如何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内农民收入差异、促进主产区农民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变得越来越大,将危害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其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以探究其不平等程度。其次,运用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对江苏省农户的样本数据进行拟合,探究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最后,再运用夏普里值的方法分解回归方程,找出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贫富差距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农村家庭总的工资性劳动时间是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及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健康水平顺位在次。基于上述研究,建议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机会,加大对农村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并缩小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7—202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全国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其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共同促进其发展,我国林业生态的投入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林业生态总体泰尔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区域间泰尔指数高于区域内泰尔指数,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大的内部差异是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技术革新、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结合基尼系数构建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将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变化分解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及转移性收入、家庭生产支出、其他支出5个因素的贡献程度,并对1990~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高收入地区工资性收入的提高是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最大因素,而低收入地区只能依赖减少家庭支出来换取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减少.因此提高低收入地区的工资性收入,且加大对低收入地区的支出补贴,应该成为我国减少农村收入区域差异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指标体系法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其空间差异特征,同时借助泰尔指数法分解其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性识别。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省际来看,山东农业经济韧性均值最高,西藏最低。从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②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通过对农业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由西部地区省际差异引起。③政府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市场规模与环境规制强度是影响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农业经济规模与科技投入水平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2001—2014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灰色关联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单指标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绝对差异呈加快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和极化程度阶段性波动降低;宏观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10多年来未发生明显改变;历史发展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经济效益格局演化的内部因素,而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其外部推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2015—2020年贵州省78个县域面板数据,将农业净碳汇纳入期望产出,采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β收敛模型系统分析贵州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贵州全省及五大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说明各区域内部不同县域农业生态效率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五大区域间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说明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效率逐渐失衡;对差异进行分解发现区域间差异已大于超变密度,成为差异主要贡献来源。贵州全省及五大区域核密度分布曲线在观测期内均存在右移趋势,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极化趋势。全省及五大区域基本支持绝对β收敛,考虑差异化影响因素之后,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效率会逐渐收敛至各自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内源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与农地流转以来中国农业TFP的发展规律及增长源,运用Hicks-Moorsteen指数法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业TFP的时空差异,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究空间差异存在的内源构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TFP呈持续增长态势,驱动要素主要是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中国7个区域农业TFP增长态势表现不一,各区域的增长来源也不尽相同;不同区域间农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差异;7个区域农业TFP的总体差异存在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借助2003~2012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来源构成并采用对基尼系数进行结构分解的方法,通过对江苏省每年不同收入组农民家庭收入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运算,将农民收入差距分解到各个分项收入,以此比较各个分项收入对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江苏省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收入差距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纯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其余依次为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各个分项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最大,表明省内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较大的差距,不平等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作者旨在分析临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首先通过对新古典分配理论的解析认识到,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不仅包括劳动、企业家才能、土地、资本四个因素,还应包括外部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然后计算了基尼系数和社会福利指数,发现过去10年来,临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收入差距比较合理,但变化没有规律性,最后详细阐述了劳动、企业家才能、土地、资本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是如何对临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作者旨在分析临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首先通过对新古典分配理论的解析认识到,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不仅包括劳动、企业家才能、土地、资本四个因素,还应包括外部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然后计算了基尼系数和社会福利指数,发现过去10年来,临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收入差距比较合理,但变化没有规律性,最后详细阐述了劳动、企业家才能、土地、资本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是如何对临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性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顺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12,2(11):59-67
根据2000-2010年江西省及各市粮食统计资料,引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江西省粮食产量的市域差异程度进行测算,并计算各市粮食比重与时间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省内粮食产量差异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粮食产量呈现减小-增大的波动趋势,产量增长幅度较弱;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与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2)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反映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的程度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与时间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分别为:G=0.0039(t-1999)+0.1477和T=0.0021(t-1999)+0.0341,相关系数为0.949和0.956。(3)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4)江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稻谷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大,超过95%。(5)稻谷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较平缓的变化趋势。(6)通过对粮食产量占全省比重与时间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可将各市粮食产量占全省比重划分为极显著上升区、显著上升区、极显著下降区、比重稳定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分析了近15年来中国沿海经济差异的演变轨迹,通过主成份分析找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泰尔指数及其分解,考察了我国 1994- 2007 年省际税收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特征以及差异的构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带间收入差距,东部地带内的差距是构成总体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就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分析了甘肃省1990~2004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增大后缩小再增大的变化过程,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对基尼系数按照产业构成进行分解,发现:第二产业对甘肃省GDP的基尼系数起着促进作用,第一产业则起着削弱作用,同时集中性效应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各市、州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并将14个市(州)分为四种类型。最后,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