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果核杧果象及其耐饥饿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秀泽 《植物检疫》2006,20(5):287-289
果核杧果象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在概述了果核杧果象分布、危害及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对从越南进境芒果中截获的果核杧果象活成虫进行了耐饥饿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果核杧果象在没有食物和水分的完全饥饿情况下,仍可存活达28d以上,而仅有水分补充的也可存活达94d。因此,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力度是防止果核杧果象传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有关文献均记载直纹稻苞虫以幼虫或卵、蛹在当地越冬.本研究通过两年对南阳市直纹稻苞虫初见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解剖分析和对当地发生情况系统调查表明本地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四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即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任何虫态;当地上、下两代幼虫发生数量悬殊;该虫成虫和稻纵卷时螟成虫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据此认为,河南南阳直纹稻苞虫每年初始虫源来自南方.  相似文献   

3.
在首都机场实施旅检时,我们截留了来自巴基斯坦、泰国、以及非洲一些地区的青芒果。经实验室剖果检验,多次发现对外检疫对象——芒果果核象甲 Sternochetusmangiferae Fabrilius幼虫、蛹、成虫。为探索有效处理芒果果核象甲的方法,去年我们做了微波处理带虫芒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能有效地处理芒果中的害虫,且芒果能食用。我们利用截获的非洲青芒果45个做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的档次和时间组合进行处理。同一档次设3个芒果作对照,每个处理3个青芒果,编为1、2、3号,将青芒果放进微波炉(南朝鲜和康牌900W)内。处理后剖果检验象甲头数和成活情况,杀虫效果为:  相似文献   

4.
豚草条纹叶(虫甲)在北京地区年发生3代,以成虫入土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底至5月上出土活动。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中下、7月下至8月初和9上中旬羽化出土。在26±1℃恒温条件下,雌雄成虫的寿命为82.5和67.8天。产卵前期16.5天,产卵期49.1天,一生产卵394.5粒。成虫一般仅在产卵后第30天前后出现一次明显的产卵高峰。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0、13.9和12.9天,在保温条件下,卵的孵化率最高,达92%。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在16±1℃、26±1℃恒温及20~27℃室温条件下,差异不明显,最高78%,最低66.7%。  相似文献   

5.
对豚草卷蛾温湿度的适应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豚草卷蛾的过冷却点在-6 84~-15 84℃之间,随入冬气温的逐渐降低而降低,越冬滞育幼虫的含水量明显低于生长期幼虫。在35℃高温条件下,发育期虫态的化蛹率为27.3%,其存活率、孵化率、正常羽化率和成虫的交配率在50 0%~68 4%之间,产卵量仅为87 6粒/♀,表明35℃已是豚草卷蛾生长发育的限制温度。在高温处理下各虫态50%个体死亡所需时间依次为成虫>幼虫>卵>蛹,以蛹的死亡历期最短。各虫态在不同湿度环境下以成虫产卵所受的影响较小。附着在新鲜叶片上的卵几乎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化蛹和羽化要求环境湿度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6.
磷化氢对小麦中玉米象致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的卵、幼虫以及蛹在粮食籽粒内部生活与发育,粮粒结构会影响熏蒸气体的渗透以及对隐蔽虫态的杀虫效果,了解粮粒内卵、幼虫、蛹以及成虫对磷化氢耐受能力的差异,有助于科学有效杀虫。本文测定了3个玉米象品系对磷化氢的抗药性,及在100、200、300、400和500mL/m3的磷化氢浓度下玉米象成虫及其隐蔽虫态卵、幼虫和蛹在不同熏蒸时间的死亡率。主要结果为:3个品系的玉米象对磷化氢均未产生抗性。在各磷化氢浓度下,经6h熏蒸后100mL/m3浓度下成虫的死亡率近59%,而500mL/m3浓度下死亡率在91%以上;经12h熏蒸后各品系成虫的死亡率均达100%,而其卵、幼虫和蛹死亡率均小于100%;经24h熏蒸后,各品系的卵、幼虫和蛹死亡率达100%的磷化氢浓度需要在400mL/m3及以上;经36h熏蒸后,100mL/m3浓度可完全致死玉米象BJXNSz品系的卵、幼虫和蛹,但对另外两个品系的卵、幼虫和蛹的致死率小于100%;磷化氢熏蒸48h以上的各浓度均可完全致死受试害虫。结果表明,100mL/m3以上的磷化氢浓度均可在不同时间致死玉米象各虫态,但完全致死玉米象各虫态的时间在100mL/m3浓度下需要48h,在500mL/m3浓度下需要24h,浓度升高完全致死害虫的时间缩短。玉米象卵、幼虫和蛹对磷化氢耐受力相接近且远大于成虫。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光周期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25℃, 70%RH,光照强度5 500 lx及5种不同光周期(L//D=8 h//16 h、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条件下,研究了井上蛀果斑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井上蛀果斑螟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成虫寿命、产卵期、平均单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在L//D=16 h//8 h光周期下幼虫期、蛹期和产卵期最短,分别为18.8、8.2 d和7.8 d;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分别为67.4%、86.5%、93.3%和95.3粒。在L//D=12 h//12 h光周期下雌、雄成虫寿命和产卵期最长,分别为15.8、15.1 d和12.5 d,但幼虫存活率最低,为38.9%。光周期对蛹重、成虫产卵前期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除L//D=16 h//8 h光周期外,其余4种光周期下井上蛀果斑螟幼虫部分个体出现生长发育停滞现象,滞育率在3.9%~6.9%之间。长光照有利于井上蛀果...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耐低温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草地贪夜蛾的抗寒能力及越冬虫态,为其越冬区划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在4种低温(-10℃、-5℃、0℃和5℃)条件下的存活率,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拟合死亡率回归方程,计算出LT 50、LT 90和LT 99。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低温条件下处理2 h后各虫态存活率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P<0.05)。在-10℃下,除蛹外,其他各虫态的存活率均小于60%,其中成虫存活率最低,仅为40.34%。在-10℃及-5℃处理温度下,蛹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虫态(P<0.05)。对死亡率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草地贪夜蛾同一虫态的LT 50、LT 90及LT 99均表现为5℃>0℃>-5℃>-10℃。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存活能力随着发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虫态的耐低温能力依次为卵<成虫<幼虫<蛹。在所有测试温度中,经9 d后卵的孵化率最高为1.8%。综上,草地贪夜蛾蛹耐低温能力最强,是草地贪夜蛾最有可能越冬的虫态。在0℃条件下,蛹的LT 99为40.27 d,表明其在冬季温度低于0℃的时间连续超过40 d的地区不能越冬。这些结果为科学划分我国草地贪夜蛾越冬区划及监测预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粘虫的发生规律有些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例如越冬问题:在北纬32°、33°以北地区,尚未找到任何越冬虫态;但在北方各省早春3月初就能用糖醋液诱到大量成虫。由于每年粘虫的发生,是由南而北依次出现,有人根据室内试验认为在0℃恒温下,粘虫幼虫经10天、蛹经15天即死亡,因此就有人提出:粘虫在我国北方不能越冬,春季由南方远距离向北迁飞,秋末又迁回南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还先后在广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雌雄性比、产卵量,组建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为19.5;而卵至蛹前期在(23.5±0.5)℃恒温,蛹后期至成虫期分别在日平均温度18、23、27℃的自然变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5.4、62.4和44.0,以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恒温条件下饲养的3.2倍.茶毛虫室内饲养的最适条件为卵~蛹前期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成虫羽化后在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下饲养.  相似文献   

11.
根据FAO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程序,从国内分布、潜在的危险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移殖的可能性、危险性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对杧果果实象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芪根瘤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对黄芪根瘤象甲的越冬规律、田间数量动态变化、生活习性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调查,测定土壤湿度和寄主植物对成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甲以成虫在靠近植物根际处的土层内越冬,越冬适宜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10%。在甘肃省定西市黄芪根瘤象甲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产卵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为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芪根瘤象甲成虫羽化当年虽可取食,但不产卵,翌年越冬结束后开始取食,取食后即可产卵。在黄芪、红芪、苜蓿和三叶草中,只有取食黄芪叶片的雌成虫才能正常产卵繁殖。黄芪根瘤象甲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明显,产卵主要集中在12:00—22:00,单雌产卵量为2 051.4粒,产卵期为42.6 d。卵、蛹和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8、10.6和36.7 d。  相似文献   

13.
短时高温暴露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及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短时高温暴露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和生殖的影响,为其夏季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分别以卵、不同龄期幼虫、蛹、成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时间高温暴露处理,研究高温暴露处理后幼虫和成虫的成活率,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蛹重以及成虫的生殖能力.结果 表明.37℃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40℃暴露4h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越冬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小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蛹的低温生存能力和越冬能力。小菜蛾的过冷却现象比较明显,蛹期过冷却点最低(-20.12℃),成虫次之(-16.56℃),幼虫期高(平均为-13.72℃),其中4龄幼虫过冷却点最高(-8.5℃)。表明在不同虫态中,蛹的抗低温能力最强。在-10、-5、0℃和5℃条件下,小菜蛾蛹的LT50、LT90、LT99.9随着温度的降低而缩短;蛹死亡99.9%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29、21.68、27.77、41.39d,表明在冬季温度连续低于0℃时间超过28d的地区,小菜蛾不能越冬。连续两年冬天的埋蛹试验结果,蛹在北京4个地点的越冬死亡率均为100%。结合我国的气候区划分析,初步确定小菜蛾在北京地区野外不能越冬。  相似文献   

15.
Shi ZH  Guo SJ  Lin WC  Liu S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4,60(12):1213-1219
The toxicities of five pesticides commonly used in vegetable fields to the larvae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and its two major parasitoids, Cotesia plutellae (Kurdjumov) and Oomyzus sokolowskii (Kurdjumov), were evaluated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several bioassays. When tested at the rates recommended for field application by the manufacturer, fipronil, avermectin and chlorfluazuron produced over 95% mortality on third-instar larvae of P xylostella, but fenvalerate and methomyl did not produce any substantial mortality to such larvae, and over 70% of P xylostella larvae could still pupate normally after feeding on cabbage leaf treated with the two pesticides. In a residual contact assay with adult parasitoids, fipronil and methomyl caused over 93% mortality within 24 h; fenvalerate killed approximately 55% of the adults within 24 h; avermectin and chlorfluazuron showed differential toxicity to the two parasitoids. Avermectin was extremely harmful to O sokolowskii but slightly toxic to C plutellae, while chlorfluazuron was more toxic to C plutellae than to O sokolowskii. In the residue assay with cocoons of C plutellae and pupae of O sokolowskii developed within P xylostella pupae, treatments with pesticides did not reduce adult emergence. However, the mortality of C plutellae adults emerged from the fipronil-treated cocoons increased greatly within 24 h post-emergence; adults from the fenvalerate-treated cocoons parasitized less host larvae. Treatments with fenvalerate and methomy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mortality of O sokolowskii adults within 24 h post-emergence. Recommendations of choosing pest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P xylostella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6.
甜菜夜蛾的抗寒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寒力的强弱决定了甜菜夜蛾的分布范围及越冬存活情况,并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种群数量.通过测定甜菜夜蛾三个地理种群(河北隆尧、湖南衡阳和江苏南京)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及田间埋蛹越冬试验,以明确甜菜夜蛾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虫态中甜菜夜蛾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6.61~-15.18 ℃),其次为成虫、卵和幼虫.蛹的过冷却现象也最明显,因而蛹是其最适宜越冬的虫态.三个地理种群中,以湖南衡阳的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河北隆尧和江苏南京.在2001和2002连续两年的田间埋蛹越冬试验表明,甜菜夜蛾的越冬死亡率均为100%.分析南京多年的冬季气温,表明某些年份甜菜夜蛾不大可能在南京越冬.因此甜菜夜蛾的常年越冬区范围应在南京以南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桃小食心虫寄主生物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桃小食心虫不同的寄主生物型适应于各自寄主的物候期、果实形态和质地等,而在生活习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室内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枣和酸枣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出土始期和高峰期分别比苹果桃小食心虫晚8天和20多天,田间成虫发生期也约晚20天。恒温条件下前两者的前蛹期+蛹期都比后者短。3种寄主生物型的成虫产卵位置、幼虫蛀果、脱果位置及在果内生活时间各不相同。酸枣桃小食心虫体形较小,但3种寄主生物的雄蛾外生殖器尚无  相似文献   

18.
乔旭 《中国生物防治》2011,27(2):280-283
广肩小蜂Eurytoma sp.是花椒波瘿蚊Asphondylia zanthoxyli bu & Zheng的重要寄生天敌.广肩小蜂1年发生3代,以蛹在花椒波瘿蚊为害形成的虫瘿内越冬.第2年花椒发芽后在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第1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第2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成虫产卵于花椒波瘿蚊幼虫为害后形成的虫瘿内;孵化后外寄生于花椒波瘿蚊幼虫,将寄主幼虫吃光后化蛹.越冬代寄生率达48.39%,第2年花椒发芽前剪除虫瘿枝可有效保护广肩小蜂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9.
低温对金纹细蛾越冬蛹及蛹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金纹细蛾Phyllonorycter ringoniella (Matsumura)最佳保种方法,在室外变温和恒温冷藏两种条件下研究低温对其越冬蛹及蛹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室外变温贮藏60 d,祼蛹和虫疤叶内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3 d和20.5 d,与非冷藏正常发育的对照比较差异显著;恒温冷藏120 d,祼蛹和虫疤叶内蛹发育历期分别为23.5 d和29.6 d,与对照差异显著。室外变温贮藏60 d时,祼蛹及虫疤叶内蛹的羽化率接近60%;恒温冷藏105 d时,祼蛹和虫疤叶内蛹的羽化率大于60%。75~120 d内,羽化畸形率依次为室外虫疤叶内蛹>室外祼蛹>冷藏祼蛹>冷藏虫疤叶内蛹。恒温冷藏对雌、雄蛾寿命无明显影响,但雌雄性比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室外变温贮藏75 d以上,羽化的雄蛾平均寿命显著缩短。恒温冷藏对产卵行为无显著影响,随冷藏时间的延长,雌蛾平均产卵量下降,但孵化率增加。研究表明,恒温冷藏虫疤叶是较好的保种方式,以4℃冷藏105 d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七星瓢虫不同虫态的低温贮藏条件,本研究在不同恒定低温-时间与变温预处理后恒定低温-时间组合下分别测定了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的孵化率、羽化率及成虫存活率。结果表明,无论恒定低温或变温预处理,卵在常温下3 d均可孵化,恒温和变温的孵化率分别为72.56%和73.93%,且当保存时间不超过5 d时,卵在8℃、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保存时间为10 d时,卵在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七星瓢虫蛹在恒温和变温预处理条件下,在10℃保存3 d时均可完全羽化,且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当保存时间达到50 d,恒定温度在2℃、4℃、6℃和8℃下畸形率达到了100%,而其余保存天数下均未出现畸形率,当变温预处理后,仅在2℃下保存20、30和50 d分别出现100%、50%和100%的畸形率。在25℃保存时,恒温和低温预处理下的成虫保存40 d时,全部死亡,但恒温8℃下保存60 d和变温预处理10℃下保存60 d的成虫存活率分别达到60.46%和63.29%。综合分析表明,一定时间下的恒定低温和变温预处理保存均能延长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寿命,从而为七星瓢虫不同虫态商品化及其货架期的延长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