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群体的遗传基础复杂,棉花的经济性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大田连年种植易发生混杂退化,造成产量下降,纤维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2.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概念品种混杂退化是指优良品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等原因,生活力逐渐衰退,以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如棉花衣分降低,纤维长度变短,铃重减轻,短绒率增加,产量下降,植株各部分形态发生各种变异等。二、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1.机械混杂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混杂退化原因及防杂保纯关键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种家育成审定的小麦品种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但经一定时间的推广种植,逐渐发生纯度降低、种性变劣等不良变异,导致出现小麦品种失去原有形态特点、抗逆性减弱、产量和品质下降等混杂退化现象混杂退化的小麦品种田间表现为植株高矮不齐、成熟早晚不一、生长势强弱不同、病虫危害加重、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减弱、穗小、粒少等经济性状变劣,其中典型性下降和生长不整齐是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主要表现,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是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  相似文献   

4.
棉花品种的混杂退化,直接影响品种改良的成效,限制棉花产量的提高,是发展棉花生产的一大障碍。解放以来,我国对棉花良种繁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但品种的混杂退化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河北省(纪俊群,1986)各地调查,棉花良种纯度下降10~30%,绒长下降2毫米,衣分下降2~3%,减产10~20%,仅此一项全省每年约损失皮棉100万担。棉花品种的混杂退化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需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5.
@@沧州市常年植棉面积15万 hm2左右,棉花是本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近年来由于受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大量进口棉冲击、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植棉比较效益降低,种植面积下降,棉花生产受到较大影响,提高棉花单产显得尤为重要。棉花生产用种缺乏突破性优良品种、品种选择不对路、品种退化较重等因素是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每年单因品种退化的原因导致产量下降一成或更多,纤维品级下降0.5~1.0级,全国损失皮棉近500万 t。加强棉花生产用种品种创新、科学指导、防品种退化等对提高棉花单产意义重大。现将沧州市棉花生产用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辽宁省锦州地区的花生品种一直以白沙1016为主,主要原因就是白沙1016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合出口创汇等典型特点.但是目前由于品种严重退化、老化,病虫害严重发生,单产水平,低等问题,白沙1016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在花生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混杂、生物学混杂、品种本身遗传性发生变化和自然变异,以及不正确的选择等,也会导致白沙1016混杂退化.随着白沙1016使用年限的延长,品种混杂退化的程度愈加严重,表现为生长不整齐、成熟期不一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因此要想继续推广该品种,就必须对白沙1016坚持经常性改良.  相似文献   

7.
甘薯品种退化的原因与对策山东省泰安市农科所王明才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可以避免因有性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学混杂,保存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甘薯生产上却经常出现推广品种退化和混杂问题,经济上有利的性状逐渐丧失,主要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茎蔓变长,抗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转基因抗虫棉良种的选育成功 ,棉农的植棉积极性逐年提高 ,抗虫棉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抗虫棉抗虫性减退和种子混杂退化现象日趋严重。如何避免和杜绝这些现象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主要有 :天然杂交 棉花是常异交作物 ,其天然杂交率在 5 %~ 10 %左右 ,如果抗虫棉良繁田与其它常规棉种植田相邻过近 ,极易造成天然混杂。机械混杂 原种纯度的高低、播种机械的混用、籽棉收贮和加工等诸多环节中的任一方面出现疏漏 ,都会人为造成品种的混杂。自然…  相似文献   

9.
<正>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常易发生混杂退化,出现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变劣的现象,造成生活力降低、抗性减退、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等情况。现将其产生的原因与防止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常易发生混杂退化,出现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变劣的现象,造成生活力降低,抗性减退,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等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优良品种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杂保纯工作,就会由纯变杂,由优变劣,良种的增产作用会逐年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品种的混杂退化。造成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即机械混杂、生物学混杂、品种自身的变化和环境条件的影响、选种中的人为作用及使用非种子田的种子用于生产。针对这五种原因,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采取提纯复壮。亚麻提纯复壮的基本方法是三圃提纯技术。所谓三圃即单株培育选择圃,株行鉴定圃,混系高倍繁殖圃。  相似文献   

12.
莱芜大蒜种性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莱芜大蒜以辛香味浓、品质佳、耐贮运而驰名中外.近年来,大蒜品质下降,抗逆能力变弱,单产低而不稳、种性退化.造成退化的原因一是大蒜生产上长期利用无性繁殖,易受不良的生态环境影响,尤其是病毒和高温;二是良种良法不配套;三是选留种和贮种方法不当;四是品种混杂现象严重.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棉花的良种繁育是保证优良品种持续发挥良种增产优势的基础.棉花是常异交作物,异交率一般为8%~10%.根据田间实际测定,棉花在田间的异交率在13%~14%.由于棉花群体内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剩余变异(异质性),同时再发生品种间的异交、机械混杂,必然导致棉花的生物学混合.杂种个体的逐代增加,造成品种退化速度加快.为了提高棉花个体的纯合度,降低群体的异质性,减缓种性退化,进行人工自交保纯是最隹途径.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常异花授粉作物,棉絮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所以除要求棉花产量高,对纤维品质要求也特别严格。这样,就给棉花种子的生产带来了显著不同的特点。 (一)容易发生生物学混杂棉花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对国内31个蔓性长豇豆品种进行重复鉴定。结果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品种质量不合格;约有十分之九的品种不早熟,产量与对照之豇28-2差异不显著,约有二分之一的品种抗病性比对照差。国内虽有众多品种育成,但由于遗传性状的局限性而不能取代老品种之豇28-2。长豇豆虽然是高度自花授粉作物,但忽视选择也极易混杂退化。黑子类品种和柱头外露品种在留种繁殖,更要注意品种间隔离,并要多次进行去杂去劣。  相似文献   

16.
正长江流域部分核桃种植基地的核桃实生树较多,其种性退化和品种混杂严重,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对此类核桃实生树,采用高接换种后,早实品种第二年即可结果,晚实品种第三年可以结果,以后核桃的产量和品质可大幅度提高,并且增加收入。一、砧木选择和处理选择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排灌便利、交通方  相似文献   

17.
王卫军  陈维扬 《种子》1999,(6):70-71
棉花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在5%以上,基因纯合率低,遗传变异较大。常因机械和生物学混杂,造成品种种性退化,从而影响了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作用和利用年限,因此,保持与提高棉花品种种性显得极其重要。根据我场近40年的育繁经验,我们的体会是:1育繁结合育繁结合就是由育种科技人员负责良种繁育的技术工作,严把单株选择,株行鉴定,株系及原种生产技术关,扩大鉴定群体,尽力避免选择偏差。由于有种者对自己的品种看得透,摸得准,易于保持品种遗传基础的长期稳定,避免了经济性状的退化变劣现象。另外育繁结合,将科研与…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混杂一般分为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大田生产上,种子混杂主要为后者.孔显民等选用一个高纯度小麦高产品种掺上中低产品种,人为造成不同纯度后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纯度每降低1%,产量随之减少2.43 kg/667 m2.生产上小麦种子纯度检验能防止种子混杂退化,提高种子品质,使良种种性充分发挥,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现阶段种子纯度检验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方丽 《中国种业》2003,(11):39-40
品种混杂退化是指一个新选育或新引进的品种,经一定时间的生产繁殖后,会逐渐丧失品种原有的典型性优良特性,以致最后失去使用价值。在园艺作物生产中,品种混杂退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优良种性,才能发挥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1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1.1机械混杂是指在良种繁育过程中,例如,种子的收获、脱粒、晾晒、接穗的采集、种苗的生产和调运等环节,不按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办事,操作不严,使繁育的品种混进了异品种。此外,不合理的轮作和田间管理、前作和杂草种子自然脱落以及施用混有作物种子或杂草…  相似文献   

20.
1油菜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油菜品种混杂退化是互作的两种现象。混杂往往是引起退化的原因之一,而退化后又常表现出混杂现象。品种混杂是指在一个品种内混入了其他品种甚至其他作物的种子,从而失去原品种的一致性,造成了品种不纯。品种退化是指一个优良品种在其栽培过程中由于受外界不良条件和天然“串花”的影响,导致了种性变劣、降低或丧失原品种的典型性和丰产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