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林业科技》1994,(3):48-48
提高杏树芽接成活率方法夏秋季杏树丁字形芽按时适逢雨季,若芽接遇雨易接口流胶而导致死亡,生产上把嫁接时期提到雨季前或延迟到雨季后虽有成效,但存在砧木粗度不够或削接芽,切接口不易离皮的缺点。为此,山东农业大学王炳云等在泰安市大津口乡进行了芽接后在接芽以下...  相似文献   

2.
杏树是一种比较耐旱耐瘠薄的树种,过去在黑龙江省多为零星栽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杏的营养极为丰富,喜食的人越来越多,致使栽植杏树的人逐年增加,导致杏苗供不应求。但是,因杏苗嫁接方法不当影响了栽植成活率。为此,我们进行了杏苗嫁接最佳方法选择的试验。1 试验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 砧木为2年生山杏砧木;接穗为农垦二号杏,采自鸡西朝阳果树场。1.2 试验方法 采用皮下接,腹接,片芽接和带本质芽接4种嫁接方法。接穗选择中上部的枝条具饱满芽。砧木选择要求粗细较一致。每种方法嫁接60株,在砧木开皮后7天内进行,同一天嫁接。秋季调查成活率。1.2.1 皮下接 在距地面3~5厘米处,将  相似文献   

3.
孙红 《新疆林业》2002,(4):21-21
杏树的适应性很强,它耐旱、耐瘠薄,杏的野生种和栽培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为了提高杏树的经济效益和杏的品质,就需采用嫁接的方法来繁殖杏树苗木,由于嫁接苗木是由砧木和接穗两部分组成,苗木不仅表现出砧木的某些优良性状,如适应性、抗性等,扩大了栽培的范围,而且嫁接苗又可以保持母本品种的优良特性。当前,在杏树的嫁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杏树嫁接的成活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选择确定适当的嫁接时期嫁接的成败和气温、土温及砧木与接穗的活跃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细胞的生长速度不同,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普通白蜡嫁接金枝白蜡可提高其观赏价值.通过采用皮下枝接和嵌芽接2种不同嫁接方法进行验,结果表明,2种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均较高,分别为95.3%和96.7%,但嵌芽接生长量大,越冬率高.  相似文献   

5.
阿月浑子嫁接繁育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嫁接时间、方法和嫁接部位对阿月浑子幼苗成活率及新梢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下旬和7月上中旬均为阿月浑子嫁接的良好时期,2时间段无显著差异;试验的4种嫁接方法中方块型芽接和带木质芽接法嫁接的苗木成活率远高于“T”字型芽接和倒“T”字型芽接,以带木质芽接为对照,两两进行显著性检验,方块型芽接与对照差异不显著,“T”字型芽接和倒“T”字型芽接与对照差异显著;低位嫁接和高位嫁接苗木当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次年保存率差异显著,新梢生长量当年差异显著,次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长叶刺槐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叶刺槐是近年选育出的刺槐优良饲料型新品种,采用枝接和芽接2种不同嫁接方法,进行长叶刺槐嫁接试验,硬枝劈接法嫁接成活率可达到95.9%,芽接成活率可达到93.2%。当年苗高225 cm,地径2.78 cm。  相似文献   

7.
嫁接方法很多,一般根据接穗的种类分为枝接和芽接两类。枝接又可分为劈枝、髓心形成层对接、切接、皮下接。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山西省元宝枫优良乡土树种嫁接繁育的最优方法,该研究以自然分布区所选优良单株的当年生枝为基础,通过枝接、带木质部嵌芽接和"T"字形芽接等3种嫁接方法,在春秋两季进行多组重复嫁接试验,研究不同嫁接方法和不同嫁接时间对其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嫁接方法存在明显差别,"T"字形芽接的成活率最高,为70.1%;带木质部嵌芽接成活率47.4%;枝接的成活率仅3.5%。②秋季"T字形"芽接成活率(66.7%)明显高于春季(仅11.4%)。元宝枫秋季"T"字形芽接法繁育苗木成活率最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长叶刺槐是近年选育出的刺槐优良饲料型新品种,采用枝接和芽接2种不同嫁接方法,进行长叶刺槐嫁接试验,硬枝劈接法嫁接成活率可达到95.9%,芽接成活率可达到93.2%.当年苗高225 cm,地径2.78 cm.  相似文献   

10.
刘霞 《新疆林业》1997,(4):18-18
大扁杏又称仁用杏,在伊犁地区已大面积种植.杏树在芽接时取接穗芽方法不当,易产生空心芽,杏树流胶严重,造成嫁接后抽条率和成活率很低,成为制约大扁杏发展的关键.在伊犁地区开展三、四年的育苗工作,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特别是嫁接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下面就杏树育苗技术介绍如下:一、砧木的培育:1、大扁杏砧木苗的种子必须采用野生杏或土杏(毛杏),选用充分成熟的果实,除去果肉、杂质,将种子洗净阴干,忌燥晒或用陈仲,种子发芽率必须在90%以上。2、播种期分秋季和春季播种,在我国以秋季播种为宜,种子不需要沙藏处理.秋播…  相似文献   

11.
试验主要对5种接骨木在不同季节用不同嫁接方法进行嫁接,进而找出适宜的嫁接时间与方法。结果表明:方块芽接和T形芽接,因芽片生长点不易剥离,嫁接虽能较好愈合,但不能萌发,因而方块芽接和T形芽接不适宜;带木质部芽接从3月份至9月份均可嫁接,但以3月份嫁接成活率最高;插皮接以3月份成活率高,劈接在3月份与9月份均可。  相似文献   

12.
油桐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寻湖北省十堰地区油桐嫁接的最佳时期和最佳方法,在湖北省十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基地,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景阳桐作为嫁接接穗,秋季采用方块芽接、盾形芽接和带木质部盾形芽接等嫁接方法,春季采用带木质部盾形芽接和侧芽枝接等嫁接方法进行嫁接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带木质部盾形芽接法嫁接的成活率最高,春季3月中旬嫁接的成活率可以达到66.67%,且平均成活率最高(52.22%);其次为3月下旬嫁接的,其平均成活率为40.56%;而秋季采用此法嫁接的平均成活率只有30%。  相似文献   

13.
以优质核桃当年生二次枝饱满芽体为接穗,进行夏季方块芽接和带木质部芽接。比较2种嫁接方法发现过早期嫁接核桃成株率低于中晚期。早期带木质部芽接成株率高于方块芽接,晚期方块芽接高于带木质部芽接。比较成株率发现最佳的嫁接时期为6月中旬,并且选择适宜时期嫁接壮芽,嫁接时注意保护芽体,可有效提高嫁接核桃成株率。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本地区核桃品质,实现核桃产业化,在不同时期,用枝接和芽接2种方式,采用劈接、单舌接、双舌接和方块芽接等嫁接法,嫁接核桃苗木,对比嫁接的成活率,以期找到最佳的嫁接方法和最适宜的嫁接时间。结果发现,在适宜的时期,枝接方法中的双舌接和芽接方法中的方块芽接嫁接成活率最高,值得在本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元宝枫无性系嫁接繁育的最佳方法,在沂源和菏泽两地进行了相同品种不同嫁接方法与不同品种相同嫁接方法的嫁接试验,选择不同年龄砧木,采用芽接、双舌接、插皮接3种嫁接方法方法,筛选出最优嫁接方法,随后确定该方法对不同品种的元宝枫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5~8年生大树还是1~2年小树为砧木嫁接,插皮接成活率都远高于芽接和双舌接,成活率分别达到91.56%和82.67%。(2)不同优树品种之间嫁接成活率存在较大差异,最高成活率为86.67%,最低成活率为36.67%。元宝枫春季嫁接插皮法繁育苗木成活率最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林树一般选用君迁子、野柿、油柿或本砧嫁接繁殖。嫁接方法依不同季节有切接、劈接、腹接、芽接等。嫁接部位又分低位嫁接和高位嫁接。无论哪种方法嫁接,刀片要锋利,动作要快,伤面要平清干净,并要随时用干净的木片擦掉刀具上的杂质。由于柿树砧和接穗都富含鞣酸等物质,切面的蛋白质一遇空气易氧化变色,形成一层隔膜,阻碍了砧木与接穗间愈伤组织形成和营着物质流通,这是影响嫁接成活的主要原因。在柿树育苗工作中,以低位嫁接效果较好,主要技术措施组下:1嫁接前准备工作1.1采集接穗则需引进种条,必须在柿树落叶后,在优良柿树上…  相似文献   

17.
核桃秋季芽接是核桃嫁接繁殖方法之一,是春季枝接、夏季芽接的补充。该文系统总结了核桃秋季芽接技术:砧木的粗度、嫁接时间、嫁接的环境条件,及接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杏树春季带木质嵌芽接关键技术春季带木质嵌芽接是省工、省穗、当年出圃的高效嫁接方法,又是避免杏树流胶的关键措施。北方高寒地区春季气温低,干旱持续时间长,风沙大,是近几年不能广泛应用此技术的主要原因。经几年的实践证明,保证成活的关键技术措施为:1嫁接时间...  相似文献   

19.
杏树耐寒、耐旱 ,果可鲜食也可制成果脯、果酱 ,种仁可出口 ,是我国北方农民脱贫致富的优良经济树种之一。以往都采用春季枝接 ,2a成苗。为缩短杏树嫁接成苗时间 ,我们经几年芽接试验 ,可 1a成苗 ,操作技术如下 :1 砧木苗培育1.1 播种一般在秋季土壤封冻前条播 ,每公顷播种量 375~4 5 0kg。为防鼠害可用甲胺磷拌种。也可春播 ,种子沙藏大约 80d。翌春适时早播。1.2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及时松土除草。当苗高 15~ 2 0cm时摘心 ,促其达到嫁接粗度。2 嫁接2 .1 嫁接时间6月中旬 ,砧木苗粗度达 0 .4cm即可 ,过晚不利于苗木木质化。嫁接前 …  相似文献   

20.
张颖 《林业科技》2004,29(6):10-11
通过对速生刺槐新品种四倍体刺槐嫁接繁育技术的试验研究,发现采用秋季“嵌”芽接法和春季带木质芽接法可明显提高嫁接成活率。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技术要领,提出了四倍体刺槐最佳繁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