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种业导刊》2012,(10):36-36
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正>由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自主创新选育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日前通过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审定。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方法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全球科技查新后肯定为世界首创,已于今年5月授予国家发明  相似文献   

3.
张明义 《小麦研究》1999,20(4):10-12,3
本文简要回顾了小麦化学杂交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小麦CHA的研究利用、CHA杂种小麦的优势表现和CHA杂交制种技术三个方面介绍了CHA杂种小麦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对小麦F2代杂种优势的研究和利用状况,并对F2代杂种优势存在的原因和小麦F2代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小麦杂种F2代的利用可促进杂种小麦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化学杂交小麦优势鉴定及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京玉 《小麦研究》1998,19(3):25-27
本试验经过对6个杂交小麦(其中3个是CHA杂交小麦,3个相对应的T型杂交小麦的)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同等性状的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CHA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T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均优势增加2.90%,千料重增加8.30%,株穗重增加2.43%,主穗粒数增加0.86%,株同平均优势降低12.80%,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有利的条件秒同密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种业导刊》2011,(1):44-44
由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选育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日前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种业导刊》2011,(11):37-37
近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这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加速杂交小麦的选育研究和推广应用,我所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矮杆、抗条锈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温光敏两系不育系,并利用自育的优良品系和中间材料配制了一批杂种优势较强,抗病性好,品质较优的杂交小麦新组合,在产量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6个杂交小麦新组合进人品比试验和大区对比试验,以期从中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为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试种提供依据,以促进我国小麦种子生产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麦全蚀病与抗性基因转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有效的全蚀病浸染病区,对供试亲本和杂交、回交等获得的后代材料进行抗全蚀病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所供试的普通小麦材料全部感病,而硬—簇双二倍体材料及其与普通小麦材料杂交获得的杂种F1抗病性较强或免疫。普通小麦材料与抗全蚀病的硬—簇双二倍体材料直接常规杂交结实率较高,其F1杂种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大部分细胞的染色体为2n=42(5个环状和5个棒状二价体,22个单价体),并且F1杂种基因型自交、回交和花药培养均能获得可供选择的基因型后代。  相似文献   

9.
王拯 《中国种业》2020,(11):21-24
近几年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及应用发展迅速。产业化过程中不育系繁殖是种子生产工作的关键点,也是产业快速发展的难点之一。针对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存在开颖授粉保纯困难、亲本需求量大、繁育系数较低,以及异地鉴定等难点,提出不育系繁殖工作中重抓原始纯度、建立高效繁育体系、开展有效隔离和去杂工作等对应解决方案。并进行杂交小麦产业发展中关于亲本繁育和产业分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种子世界》2003,(9):34-34
杂交小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是小麦生产的一次革命.但杂交小麦的育种过程繁杂而费工,一直制约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制的小麦化学杂交剂BAU-9403,可以有效地解决去雄问题,目前正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进行产业化开发.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化学杂交剂,该药既可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研究,又可用于杂交小麦制种;同时,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和单位面积用量较低,使用成本较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育种目标,对小麦F1代杂交组合的各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灰色关联度,确定出优良组合,为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和野生杂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种间杂交后通过去掉白茅染色体得到高频率的小麦单倍体。对其根系进行细胞学分析后发现,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1。小麦的所有F1代与白茅的杂交都获得了单倍体再生植株,这暗示小麦与白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具有非专性特性。观察了与白茅杂交的小麦F1杂种形成种子的变异(44.9~84.5%),形成胚的变异(15.1~47.7%),以及再生率的变异(27.0~75.0%)。  相似文献   

13.
南亚的小麦育种工作者试图培育抗长蠕叶斑病的小麦新品种。有关南亚小麦品种长蠕叶斑病抗性的配合力研究较少。本研究测定了9个小麦亲本的长蠕叶斑病抗性,评价了其特殊配合力和一般配合力。用9个亲本杂交得到了36个群体。在尼泊尔的Rampur田间评价了F1、F2代及其亲本。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投资启动了优势区域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建设工程。各地在推广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在技术上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县作为示范区之一,自1997年开始进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及产业化操作,本人作为一名技术执行人,自始至今参与这项工作,现就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讨论,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不同组合杂种小麦群体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群体水平上化杀型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表现特征及其生理机制,以2个化杀型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为材料,推广品种冀麦38号为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小麦1F1和2F1的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都表现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1F1起因于其LAI和光合势优势较大,2F1则是由于净同化率优势较大。1F1和2F1的子粒产量都高于亲本和对照,与亲本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是由产量构成三因素综合提高所致,与ck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则主要来自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胡琳  许为钢 《作物学报》1993,19(2):139-144
对1B×1B、1B×1B/1R和1B/1R×1B/1R三类杂交组合共23个F1及其15个亲本的花药培养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1B×1B/1R类型9个杂交组合的593个F1花粉植株进行了根尖细胞染色体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在1B背景下,1B/1R易位能显著提高小麦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诱导率,并发现由1B×1B/1R类型杂交组合F1获得的花粉植株  相似文献   

17.
提莫菲维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SRA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RAP技术分析提莫菲维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及其特点。结果表明,22对SRAP引物中,20对引物在双亲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其多态性比率为73.81%。me4-em1、me3-em5、me4-em3和me3-em3四对引物在提莫菲维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杂交F3株系中扩增出双亲特异带,表明该F3株系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该F3株系是提莫菲维小麦和葡萄牙野燕麦成功属间杂交的真实杂种后代。在F3株系的扩增结果中部分双亲带型消失,并且提莫菲维小麦消失的带数远少于野燕麦的;同时有非父母标记新带型出现。杂种后代DNA序列的这种变化可能有利于新形成异源多倍体小麦的快速进化、遗传协调和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普通小麦品种中Ph基因突变体自然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瑞  郑殿升 《作物学报》1999,25(1):99-104
本试验用50个日本普通小麦品种与兰州黑麦杂交,通过对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对36个组合F1的PMC染色体配对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林20,沙丘小麦和农林9三个品种与黑麦杂种F1PMC染色体配对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组合,分别为2.84、3.59、3.06。近似于对照组合“中国春×兰州黑麦”F1(为1.37)的两倍。认为  相似文献   

19.
李有春 《种子》1991,(6):31-33
本文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T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在应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T型杂交小麦要突破生产应用关,须解决强优势组合的高产优质、抗倒抗病、适应性广等问题。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始于1965年。从匈牙利引进美国“T型”三系材料开始,至今虽几起几落,但经过不少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不仅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制种、多途径利用杂种优势的喜人局面。所谓多渠道多途径是指T型三系、化学杀雄、K型和Y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利用研究。但是,目前仍以通过T型胞质不育利用杂种优势的研究为重点。因为化学杀雄还存在制种纯度低及制种成本高等问题;K型和V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研究才开始,从我们的试验来看,还有抗病性、单倍体等问题急待解决,同时,高度恢复也不是预料的那么容易;而T型胞质对普通小麦又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不育彻底,虽然不育系难找恢复源,培育恢复系所需时间长,但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均已基本得到解决。此外,关于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已有不少文献论述,但专门针对T型杂交小麦的论述还不多见。而当前不少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寄与厚望,但缺乏对其复杂性和困难的充分认识。因此,本文拟对我国20多年来,对T型杂交小麦研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T型杂交小麦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0.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5213-5220
为了挖掘和利用K型、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本研究采用I_2-KI染色法观察花粉败育类型,并以不育系为母本与583个优良小麦品种(系)为父本进行杂交,调查F_1自交结实率,筛选其强恢复系和保持系,以期为杂交小麦育种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K型、F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率达96.97%、97.73%,花粉败育类型以染败、典败为主。K型和F型不育系的自交结实率(国内法)分别为4.61%、1.98%。F_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在100%以上共有34个,20%以下共有11个。‘良星805’、AQ001、‘临7287’、‘济麦22’是K型不育系的优良恢复系;‘宝8696’、‘农大3291’、‘科1201’、‘冀8906069’可用于转育新型K型不育系;‘宝8696’、‘15展24’、‘洛麦23’、‘临远801’是F型不育系的优良恢复系;‘15展11’、‘汶航6号’、‘林育5号’、‘丰优8号’可用于转育新型F型不育系。以上结果说明,K型和F型不育系花粉均败育彻底、稳定,易找到优良恢复系,且后者更易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