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种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初,在我公司玉米制种田里不同程度发生双斑长跗萤叶甲危害,发生较密集,来势凶猛,对制种玉米造成严重危害,此害虫不仅危害玉米,且危害棉花、向日葵、大豆、花生、马铃薯等作物。一、发生规律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表土下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根系;30~40天后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7月上旬开始增多,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危害到9月。其发生分  相似文献   

2.
红塔区玉米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4月26日在研和街道秀溪、可官,春和街道团山等春玉米上零星发生危害,到6月中旬随着外地虫源的迁入全区玉米种植区域均发生危害,表现出发展速度快,发生危害重的特点.为了掌握其发生消长规律,红塔区植保植检站于2019-2020年开展调查研究.结果 表明,玉米草地贪夜蛾在红塔区主害期为5-7月,...  相似文献   

3.
(1)病虫发生特点。7月份随着气温升高,玉米进入快速生长期,此期危害玉米的主要病虫有黏虫、玉米螟、病毒病、大、小斑病及红蜘蛛等。①二代黏虫上中旬正处幼虫发生盛期,为害比较严重,中下旬化蛹羽化;②玉米螟一代成虫上中旬盛发,二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7月份雨水多时发生较重,但大雨对其发生不利;③玉米红蜘蛛7月进入为害盛期,干旱有利其发生;④玉米大、小斑病继续入侵,中下旬开始发生,7月多雨对其发生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4.
调查2010年双辽市玉米空秆的发生原因,指出部分玉米品种出现空秆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水肥条件和光周期敏感性等复合因素造成玉米雌穗滞育和伸出延后。品种是内因,气候是外因,主要是6月下旬时段性干旱和7月中下旬光照对玉米生育与光合作用的影响:其他因素如玉米生育速度、种植密度、蚜虫危害和倒伏等加重部分地块空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一、发生与危害玉米叶螨2003年在鹤壁市发现,起初仅在浚县和淇县个别地方发生,且危害较轻,现在该虫在各县区都有发生,局部地方已成为玉米的主要害虫,主要发生在丘陵地和沙土地,面积达2000公顷,玉米受害后叶片出现干枯。一般年份玉米叶螨在玉米田5月上旬至6月上旬始见,数量极少,处于零星发生阶段。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生初期,此时成、若螨主要聚集在中、下部叶片背面危害,被害处逐渐失绿成浅绿  相似文献   

6.
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ticale Baly)为近年来在湖北省山区发现的一种危害玉米的新害虫。2002~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表明,该虫在宜昌市夷陵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底气温稳定在15~20℃时出蛰活动,取食禾本科杂草;5月中上旬玉米长出第5片叶时开始迁入大田危害,取食叶肉;6月初至7月中旬幼虫潜叶危害;7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陆续钻出土壤;7月中下旬至9月底成虫大量取食禾本科植物叶肉,准备越冬。幼虫、成虫对叶片的危害均可致使玉米叶片枯死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7.
<正>甜菜夜蛾是一种迁飞性强、间歇暴发危害的世界性害虫,该虫发生世代多、食性杂、繁殖快、危害重。自1997年7月下旬在济源市轵城镇河岔村的萝卜、白菜地暴发危害以来,危害日趋严重。近年来,发现该虫在玉米、马铃薯、豆类等多种作物上严重危害,并且防治比较困难,目前已成为影响济源市玉米、花生、大豆等秋作物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一、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一)甜菜夜蛾的发生世代及发生时期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昆虫,学名贪夜蛾,俗称甜  相似文献   

8.
甜菜夜蛾又名贪夜蛾、玉米小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迁飞性、杂食性害虫。在阜宁县已多年没有大面积的发生和危害。2010年7月初在阜宁县东益区几个乡镇夏玉米上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9.
发生特点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在我国华北和黄淮等地区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具有暴发性、幼虫聚集性及危害隐蔽性等特征,呈现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高及危害程度重等特点,对夏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该虫以幼虫危害作物根部为主,寄主作物有玉米、高粱、大豆、棉花及谷子等。玉米是其危害的主要作物,玉米苗期,幼虫咬食茎基部和根部,破坏输导组织,从而导  相似文献   

10.
<正>重大入侵性害虫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1月入侵云南省以来,在国内迁飞扩散速度快,发生危害区域大。截至7月,已在湖南及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等省区查见草地贪夜蛾危害玉米情况,来势异常迅猛。湖南省于4月26日在宜章县最先发现草地贪夜蛾,之后快速蔓延扩展,发生区域持续扩大,主要为害作物为玉米。湖南省是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的省份,且分布范围广,夏秋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草地贪夜蛾发生发展;同时湖南省农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并且具有爆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其发生情况受气候影响很大。是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是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虫害之一,体长17~20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2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至绝收。1a可发生3代,以第2代危害为主。据双城各乡镇测报点监测,今年2代粘虫在双城市持续危害时间较长,40d左右,导致双城市玉米地块基本都有粘虫危害。虽然进行了防治,但是由于受气候和玉米生育期以及施药机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6月下旬~7月上旬田间危害的粘虫幼虫大部分都已入土化蛹。从监测情况来看,7月10日开始,各测报点杨枝把陆续诱到羽化出来的成虫,雌蛾抱卵情况很不整齐,但是鉴于粘虫的隐蔽性和爆发性等特点,结合7月下旬的气象条件,预计双城市3代粘虫个别田块仍有发生危害的可能,尤其注意二代粘虫危害较重的地块及附近地块。  相似文献   

12.
在宁夏,玉米叶螨以雌性成螨在土缝、树皮缝、落叶下越冬,6月中旬在玉米上始见,7月上旬出现害状,8月上中旬为螨量和危害的高峰期.玉米叶螨的发生危害程度与当年7-8月份的降雨直接有关,发生期内雨水频繁,日降雨量在15mm以上,可以抑制其发生.玉米产量损失率随单株平均三叶雌螨数、叶螨危害指数和单株平均枯叶数的增加而增大.以8.5%为玉米叶螨经济允许损失率水平,得玉米叶螨防治指标为单株平均三叶雌螨数(R)为153.22头;或叶螨危害指数(D)为44.90;或单株平均枯叶数为1.5.  相似文献   

13.
近年,新源县制种玉米田间双斑萤叶甲危害叶片情况逐年加重。双斑萤叶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危害玉米嫩叶为主,早上在玉米叶背面栖息,10:00时以后开始活动,繁殖能力强,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年份活动频繁,在7月—8月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虫害发生加重,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使叶片仅留网状叶脉与表皮,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玉米吐丝后沿苞叶边缘咬食新花丝,导致玉米授粉困难,影响制种田产量。本文总结双斑萤叶甲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危害加重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职工更好地防治双斑萤叶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玉米新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危害较重。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制种玉米地突然流行,重者可引起毁种,危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相似文献   

15.
宁夏玉米叶螨发生危害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玉米叶螨以雌性成螨在土缝、树皮缝、落叶下越冬,6月中旬在玉米上始见,7月上旬出现害状,8月上中旬为螨量和危害的高峰期。玉米叶螨的发生危害程度与当年7-8月份的降雨直接有关,发生期内雨水频繁,日降雨量在15mm以上,可以抑制其发生,玉米产量损失率随单株平均三叶雌螨数、叶螨危害指数和单株平均枯叶数的增加而增大,以8.5%为玉米叶螨经济允许损失率水平,得玉米叶螨防治指标为:单株平均三叶雌螨数(R)为153.22头;或叶螨危害指数(D)为44.90;或单株平均枯叶数为1.5。  相似文献   

16.
<正>2011年春季气候极为特殊,受低温、品种影响,大田作物播种期推迟,并且肥害发生增多。其中玉米播种时间比历年偏晚10~15天,全县玉米平均出苗率在70%~75%。不同地块植株长势差异明显,6月份以后雨热同步,大田作物生育进程加速。7月30日晚康平县普降暴雨大风,致使局部乡镇的部分大田玉米出现倒伏。7月31日~8月1日我们对康平镇、张强镇、方家镇、西关乡等9个乡镇的受灾地块进行了调查。一、倒伏面积与症状初步统计全县有72个村9.04万亩玉米不同程度的受到暴雨大风的危害。玉米植株直接从根部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在洛阳市嵩县首次发现赤斑黑沫蝉,近年来危害面积已达1O万余亩,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目前已成为丘岭山区玉米上的重要害虫。通过观察研究,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若虫5龄,成虫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主要危害玉米叶片。澄清了在洛阳市的分布范围、寄主植物、生活习性和发生条件。成虫羽化盛期是防治的有利时机。早期采用药剂喷粉封闭地边荒坡,玉米大喇叭口期喷雾防治,效果均好。  相似文献   

18.
<正> 玉米盲蝽象,又名“臭鳖子”,近几年来在夏玉米上是仅次于玉米螟危害的又一重大害虫。它多危害于夏玉米苗期,由于其危害症状不易观察,往往被农民忽视,到发现症状时,已给玉米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夏玉米盲蝽象在淮北地区发生种类较多,但都以卵产在绿肥、杂草、残茬等上面越冬,春季3月底4月初孵化成若虫,5月成虫在棉花和小麦上危害,6月中旬夏玉米苗期危害夏玉米。  相似文献   

19.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纹枯病在我市始见于70年代末,近几年已上升为玉米的主要病害.我站从1979年开始,对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对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综合防治技术作了试验与探讨.(一)病害消长情况我市玉米一般在3月底4月初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7月底8月初收获.据1983、1985、1992年系统观察,玉米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危害叶鞘、叶片和穗部,由下而上逐步发展,受害植株籽粒灌浆不足,批粒增多,粒重明显下降.纹枯病始见于6月上中旬,盛发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高  相似文献   

20.
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玉米新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危害较重。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制种玉米地突然流行,重者可引起毁种,危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