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诸葛毅  张俊平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228-229,233
分析了浙江省开化县山区的水生态环境优势,改进了坑塘流水养鱼的水生态环境维护的相关措施,防止鱼病的发生;在山区坑塘流水养鱼的传统技术基础上,改进坑塘流水系统或其他水生态环境维护的相关措施.结果表明:采取多种水生态环境维护措施,尤其是坑塘流水系统的改进,对坑塘流水养鱼的鱼类疾病的预防起到了关键作用,促进了清水鱼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区一般地下水、泉水和水库自流水较为丰富。利用自然落差流水养鱼,可以一水多用,对解决山区“吃鱼难”和脱贫致富具有现实意义。流水养鱼具有节能、节地、节饲料、节工;投资小,收效大等优点。流水养鱼是当前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精养和半精养的养殖方式之一,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放养密度较大,如果饲料丰富,管理适当,每  相似文献   

3.
山区地下水、泉水和水库自流水资源极为丰富,如能利用其形成的自然落差实施流水养鱼,不但水质清新无污染,而且溶氧充足不会发生泛塘现象,非常适合密集养鱼,667平方米可产鱼2000公斤以上,是一种典型的“低成本高产出”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4.
小水塘养鱼是山区农民利用当地丰富、优质、无污染的水资源以及充足的草资源等自然优势,在村前、屋后、溪边开挖面积很小(一般仅有10-20平方米1的池塘进行流水养鱼的模式。它具有投资小、占地少、绿色环保等优点,并要求周围环境山清水秀,水源充足且落差大(约1.0米1,草源充足。主要以放养大规格(0.25千克以上)草鱼、鲂鱼为主.生长时间约1年.只投喂青草和农家茎叶类.实施中草药防治鱼病,而不投喂任何人工配合饲料及抗生素类药物.因此.其生产出的水产品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现将山区小水塘养鱼技术简介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区利用自然地形落差开展流水养鱼,节能、省工、投资少、收效大。流水养鱼是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方式,一般667平方米产成鱼2000~4000千克,高产可达8000千克。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山区国家,地下水、泉水和水库自流水资源极为丰富,如能利用其形成的自然落差实施流水养鱼,不但水质清新无污染,而且溶氧充足不泛塘,非常适合密集养鱼,亩(1亩=1/15公顷,下同)均产鱼可达2000公斤以上,是典型的“低成本高产出”养殖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潜山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山泉水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天柱山旅游的快速发展,农家乐餐馆"泉水鱼"生意日渐红火起来,从而带动了山泉流水养鱼产业的兴起。该文总结了山泉流水养鱼技术,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8.
皖南山区流水养鱼一般比常规养鱼增产40%左右。介绍了该地区的流水养鱼技术,包括养殖环境、养殖类型、流水池址选择、池形与面积、鱼种放养、饲养管理等内容,以期促进该新兴养殖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皖浙赣三省交界山区传统山泉流水养鱼技术,对养殖环境选择、流水鱼池建造、养殖尾水净化设施,鱼种投放、喂养,水流调节、鱼病防治,商品鱼捕捞运输等环节做了分析和说明。利用山区优质的天然山泉、溪涧水源,按照有机鱼养殖规定,在小体积流水池中主养草鱼,搭配少量鲤鱼,投喂野生饲草和天然饵料,使用严格的检疫措施和中草药防治鱼病,养成的商品鱼比普通有机鱼品质更优、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是一种集循环生态型、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型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产量可达40~90 kg/m3以上,对发展集约化流水养鱼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然流水养鱼是利用水源与养鱼池地势高低差而形成自然流水进行养鱼。如山泉、湖泊、河道、水库等凡有流水资源,可引水入鱼池的地方都可以发展自然流水养鱼。自然流水养鱼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当年投资当年盈利等特点,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流水鱼池的建造 1.修建自然流水鱼池的条件①具有自然水资源及引水工程量不大的地方;②保证每年从4—11月期间有较充足的流水量;③水源无污染、无农药化肥流入;④交通方便。 2.自然流水鱼池的选型流水鱼池的形式大致分为简易流水鱼池、高密度流水鱼池和池塘微流水鱼池三种。选用哪种形式要根据自然地势、水源条件、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鱼把种稻和养鱼结合起来,使稻田在生产稻谷的同时进行渔业生产,可使山区农民增产增收。稻田养鱼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稻田选择、稻种和鱼苗选择、稻田准备、稻鱼管理与捕捞等。  相似文献   

12.
在山区池塘渔业养殖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由于技术、增氧、用药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一些紧急情况的发生,导致了塘鱼的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淡水鱼养殖户的收益和当地渔业养殖的推广和发展。本文就福建中西部山区池塘养鱼的一些紧急情况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科学地提高山区池塘养鱼的技术,促进淡水鱼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紧水滩镇地处云和县北部,全镇有紧水滩、石塘两大水库,共有水面面积2.6万亩,且库区山青水秀,水源充足,水质优异,水域广阔,水生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具有多样性的山区立体小气候资源等优异的生态条件,为发展渔业生产,特别是发展网箱养鱼、流水或微流水养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镇网箱养鱼面积、数量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鱼在贵州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铜仁、遵义等新区迅速得到推广。稻田养鱼合理地运用了稻田空间和资源,采取科学的养殖技术,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在这一养殖体系中,养殖户必须要处理好稻田和鱼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施药。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结合铜仁市思南县稻田养鱼的实际情况,对稻田养鱼中的科学施药和防病技术进行了分析,从而保证水稻和鱼二者和谐生长。  相似文献   

15.
<正>养鱼是不少农户发家致富的项目,若能使池塘养鱼的数量大增,实现高产优质养殖,则将创造更大的利润。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养鱼大户郭庆飞就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密度养鱼技术。养鱼的关键是,要让鱼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养鱼的密度,而且鱼的生长速度也会加快。养殖户一定要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大大的调动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使玉山县的水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水产品市场品种繁多,货源充足价格稳定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随着水产养殖面积的增大,放养密度的增多,养殖技术的提高以及渔牧结合畜禽粪肥养鱼、化肥养鱼技术和鱼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山区,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田鱼之乡。青田稻田养鱼具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先民利用种植水稻,同时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种"青田田鱼",创造了稻鱼共生技术,并诞生了"尝新饭"、"祭祖祭神"、"青田鱼灯"等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青田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稻鱼共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  相似文献   

18.
张玉臣 《吉林农业》2013,(3):250-250
我国稻田养鱼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近年来,在传统的稻田养鱼基础上,各地根据稻、鱼共生理论,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稻田养鱼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成为我国农村最大面积的立体农业模式。发展稻田养鱼能收到"稻田养鱼鱼养稻,水稻增产鱼丰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能源耗量与日益增长,寻求少耗能源,促进农业发展的途径,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早在南齐时期,即在杭州西子湖畔的“玉泉池”,利用山区的流水养鱼,为世界流水养鱼开创了新的纪元。目前我国这种传统的、  相似文献   

20.
符云俊 《农家科技》1998,(12):22-23
<正> 以往稻田养鱼只能在冬水田,且只能种植一季水稻,无法种植小麦、油菜。稻麦(油)两熟全年稻田养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技术是自然免耕技术的深化,主要由稻麦免耕垄作技术、小春季沟内寄养鱼种技术和大春季微流水养鱼技术组合而成:①深沟窄畦高田埂,田间全年表积水量大。沟深0.4~0.6米,种植畦幅宽0.8~0.9米,田埂高1米。②畦麦沟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继续养鱼。小麦期按半旱沟灌调节田间表积水量在25~35米~3/亩,寄养鱼苗;水稻期,按半早淹灌维持田间表积水70~200米~3/亩,全田养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期,稻田不耕作,加大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