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与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共寄生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后能否借助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羽化孔顺利出蜂,在不同温度(20、23、26、29、32℃)、相对湿度(50%、60%、70%、80%、90%)以及光照周期(L∶D=24∶0、19∶5、14∶10、10∶14、5∶19、0∶24)条件下对这2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在温度为26℃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0.0%,羽化率达96.8%,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3.8头;相对湿度为80%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83.3%,羽化率达92.0%,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5头;光照条件为L 24 h:D 0 h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3.3%,羽化率达96.4%,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9头。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方法可以实现柞蚕卵正常繁育玉米螟赤眼蜂。  相似文献   

3.
螟黄赤眼蜂繁蜂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螟黄赤眼蜂的繁蜂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繁蜂代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子代蜂的繁殖能力明显下降。在柞蚕卵上连续繁殖25代后,其寄生率、单卵蜂量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4.08%、45.00%和65.72%,子代蜂寄生率和单卵蜂量平均每代衰减为2.0%,而羽化率下降3.0%。其发育历期延长72h。子代蜂性比(雌:雄)下降幅度不大,在8.25~9.59:1。  相似文献   

4.
中间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两个品系的寄生行为是有影响的。尽管两种卵均可作为甘蓝夜蛾赤眼蜂繁蜂寄主 ,但用米蛾卵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比用麦蛾卵繁蜂更好。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在米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分别为 75.90粒和 67.00粒 ,明显高于在麦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用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 ,将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各 20头进行5d的逐日寄生试验 ,结果表明 :每日平均的寄生卵量、子代羽化率、子代发育历期以及子代性比均随寄生日期的推延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性比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柞蚕卵作室内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代寄主进行有关影响该蜂性此因子测定。试验在雌蜂不同年龄、寄主卵量、和雌蜂密度等三方面进行。结果表明,一粒柞蚕卵被超过4头雌蜂寄生时,产卵量多,未能完成发育子代数亦增加,而羽化率低,子代雌蜂比例下降。说明过少的寄主卵,复寄生机会增多,成蜂性比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辽宁等地,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第1~3代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人工繁殖释放后,玉米螟卵被寄生率达94.09%,玉米被害株率仅为8.2%,防治效果良好。据北京和辽宁试验,玉米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柞蚕卵,仅可寄生于米蛾卵中。为扩大人工繁殖寄主的范围,我们试验用蓖麻蚕卵进行繁蜂,获得了成功。现简报如下。蜂种来自北京市农科院,原寄主为米蛾卵。蜂种于1979年12月27日羽化雌蜂518头,雄蜂243头,当即接种于蓖麻蚕蛾剖腹卵中,供试卵727粒,结果卵寄生率为21.45%(156粒),子代蜂发育历期15天(12月27日~1月11日),羽化率为85.25%(143粒),平均每卵出蜂16.07头,其中雌蜂占80.85%,子代蜂寿命为7天。以后用蓖麻蚕产出卵继续繁殖,经第二、三、四代,寄生率逐渐稳定和提高。现将第四代寄生情况列入表1。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麦蛾卵龄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以及其后代羽化率、雌蜂率、寿命和生殖力等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仅供给单一卵龄寄主卵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48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率显著降低,但在蜂卵比1:40的条件下,对卵龄48~84 h的麦蛾卵仍有不低于68.61%的寄生率,对卵龄84~96 h的麦蛾卵寄生率可达57.53%,表现出较好的寄生能力。在同时供给赤眼蜂不同卵龄寄主卵使其有选择寄生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60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选择性显著下降,在总蜂卵比1:80的条件下,对卵龄60~72 h,卵的寄生比例达到总寄生卵数的9.13%,显著低于对卵龄低于36 h的3组卵的寄生比例,而对卵龄72~84 h、84~96 h两组卵的寄生比例则进一步降至6.46%和3.39%,显著低于卵龄60 h以内的所有处理组。对玉米螟赤眼蜂后代质量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寄生不同卵龄麦蛾卵的赤眼蜂在试验条件下羽化率均高于95%,且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寄生在卵龄2~12 h和12~24 h麦蛾卵内羽化的赤眼蜂雌蜂率分别为71.94%和71.40%,显著低于卵龄48 h以上各组卵内的羽化的赤眼蜂78.45%~79.79%的雌蜂率;随着寄主卵龄的增长,所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寿命呈下降趋势,且寄生卵龄高于60 h,寄主卵发育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平均存活时间降至5.3 d以下,显著低于卵龄2~12 h组6.4 d的存活时间;寄生在不同卵龄麦蛾卵上羽化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生殖力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龄期有较广的选择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用人工寄主卵繁殖卵寄生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用微电脑控制的卵寄生蜂人工寄主卵卡机样机研制成功。该机能将上膜、卵窝成形、注液、焊合、切断等5道工序在同一条自动线上连续操作,每小时能制1200张卵卡,可供生产600~700万头赤眼蜂之用。研究出2种新的防污剂(羊2号和羊3号)和减少细菌污染的综合措施,从而解决了在人工寄主卵上连代繁殖卵蜂的困难问题。通过连续40代的繁蜂试验,证明效果良好。1985~1987年在广东省番禺和顺德2县6100亩次蔗田上,用人工卵繁殖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寄生率达75~86%,与用柞蚕卵繁蜂释放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9.
螟黄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田间寄生及控制效果,于2019年8月在山东滕州开展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寄生效果,放蜂区卵块平均寄生率为72.7%,卵粒平均寄生率为84.1%,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比空白对照区明显增高。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放蜂区田间平均被害株率12.0%,平均百株活虫数4.3头,平均虫口防效为69.9%。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方法,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5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日本通草蛉和大草蛉卵,并成功在卵内完成发育;但均不寄生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卵。同时面临防治靶标和草蛉卵时,两种赤眼蜂均选择寄生草蛉卵,但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松毛虫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显著要多;螟黄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卯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棉铃虫卵的要多,但未达显著水平。在子代性比、每寄主出蜂数和寄生雌蜂率几项指标上,两种赤眼蜂在各自靶标和日本通草蛉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5种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T.,japonicum,T.confusum,T.chilonis,和 T.ostriniae)在米蛾 Corcyracephalonica 卵以及 T.dendrolimi 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产卵时的性控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雌蜂在产卵时,以不同的腹部运动分别产下雌性卵(受精卵)和雄性卵(未受精卵),具有对其子代的性别进行控制的能力。将观察估断的子代性别与实际羽化的仔蜂性别进行比较,估断正确率为94.20%,其中对雌性卵的估断正确率为95.48%;对雄性卵的为89.29%。赤眼蜂蜂种不同,雌蜂在产卵过程中各个行为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也不同,但在寄主相同时(如同为米蛾卵),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有些蜂种产雄性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产雌性卵长(如 T.japonicum,T.confusum 和 T.chilonis);有些蜂种则相反(如 T.dendro-limi)。在对赤眼蜂雌蜂性控行为的观察中,我们还发现,未经交配过的赤眼蜂雌蜂(如 T.dendrolimi,T.confusum)在产卵时具有产雌性卵的腹部动作;而孤雌产雌的种类,如T.embryophayun,在产卵时的腹部动作中,不但具有产雌性卵的信号,而且尚有产雄性卵的信号。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讨论,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柞蚕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已被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为改善雌蜂对害虫的嗜好性,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卵、幼虫和雌蛾腹部提取液及正己烷对照溶液,在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子代蜂幼期及羽化前期施加气味刺激,调查子代雌蜂对玉米螟卵的选择偏好.结果发现,对照组孤雌产雌品系雌蜂对玉米螟卵选择率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经提取液驯化的两性品系雌...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选择试验中,原寄生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显示对柞蚕卵的偏爱,而来自玉米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则对玉主螟卵嗜好。当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转用玉米螟卵培养后,逐代玉米螟卵寄生率、子代蜂数等,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接受寄主行为是可塑的。可明显改变雌蜂显示的寄主偏爱性,需要用特定的寄主卵连续培养34代。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黄粉虫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人工寄主,在(28±0.5)℃条件下观察其发育历期,以不同蜂蛹比例进行接种,观察小蜂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黄粉虫蛹能够满足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的营养需求,发育历期为17.2~22.9d,虽然成功寄生率只有75%左右,但基本可以满足常年大规模繁蜂的需要。不同接蜂比例对寄生率、出蜂蛹率和出蜂量有显著影响,蜂蛹比在2∶1以上较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冷冻致死的黄粉虫蛹上也有产卵行为,但蛹内卵和幼虫量很少,它们在死亡寄主体内存活不超过72h。  相似文献   

15.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多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本研究观测了夜蛾黑卵蜂对5种供试寄主卵(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寄生及子代发育情况,比较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夜蛾黑卵蜂在寄生率、羽化率、雌性比和体型大小等生物学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的卵粒寄生率最高,为94.48%;其次是草地贪夜蛾(92.11%);对烟青虫和棉铃虫的卵粒寄生率相对较低,为34.08%和50.75%。草地贪夜蛾卵育出的子代雌蜂的后足胫节长度166.48 μm,比斜纹夜蛾卵繁育的159.22 μm大,但其羽化率较低,仅为68.06%,显著低于斜纹夜蛾的92.40%,斜纹夜蛾的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寄主。研究结果显示斜纹夜蛾卵是规模化繁育夜蛾黑卵蜂的理想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1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为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挖掘、评估及利用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寄生蜂天敌资源,于2019年8月至10月、2020年8月在南宁市玉米产区进行了草地贪夜蛾寄生蜂的调查.共发现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不同pH值饲料制成人工卵,对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发育和羽化的影响。用柞蚕蛹血淋巴作卵浆制成人工卵试验的结果:以pH6.7的卵中赤眼蜂产卵最多,每一人工卵中可产蜂卵167.4粒,pH6.45的为139.5粒,pH7.1的为127.5粒。用鸡蛋黄、奶粉、柞蚕蛹匀浆作饲料,制成人工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的结果表明:最适宜的饲料pH值为6.7~6.95,其寄生卵率为89~92%,成蛹率79~80%,每卵出蜂数为26~28头,比用没有调节pH的饲料(pH6.4)繁蜂,分别高10%、25%和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