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陶剑 《绿色天府》2020,(2):62-63
2019年12月5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省林草局授予“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是广元市首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唐家河位于广元市青川县境内,幅员面积4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的自然保护区。唐家河是如何打造成为四川省生态教育基地和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呢?以完好的生态保护成果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基础唐家河的保护发展历程是一个极具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唐家河经历了从伐木厂损害生态阶段—成立自然保护区后自然保护初级发展阶段—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快速发展阶段—灾后重建自然保护高速全面发展阶段—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转型升华阶段,从最开始的生态被破坏,到资源得到逐步保护,生态得到全面修复,社区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公众得到生态自然体验,全社会参与到自然保护,唐家河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让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赋予了自然保护区新的内涵。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自然遗迹、自然生态系统等功能,更是自然界仅存的自然本底和自然遗产,是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后的自然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四川栗子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在“大熊猫野化放归”、“自然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绩,于2019年12月5日被授予“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功能特别显著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自然遗迹等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传承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对保障山西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介绍了山西自然保护区建设概况,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为引导社会公众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提供理想场所,旨在向全民普及生态知识,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加快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3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位于云南省最西南角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保护以阿萨姆娑罗双、东京(越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省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的湿地资源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功能,认真抓好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极大的提升了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为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云南省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距市区83公里。总面积1920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5958公顷。以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的  相似文献   

8.
日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人居环境不容乐观。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水资源污染、城市污染、海水污染、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等,最近发牛的全国大范围内的雾霾非常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被提到一定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最重要、最有效措施之一。我国最洁净的自然环境、最优美的自然遗产、最珍贵的的遗传资源、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生态系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当中。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共同最关切的问题,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资源与生态环境容量已不足以支撑现在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长久持续下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学发展要解决的的根本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治本之举,林业无可争辩的站在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最前沿,而自然保护区正是国家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7个,总面积达282.52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2%,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云南的重点: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了生态文明知识;推动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云南建设;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及研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祁连山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从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生态移民、保护区与社区共建等方面初步提出了保护区建设、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佛坪保护区周边社区扶贫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佛坪保护区长期的社区共管工作经验,针对目前的脱贫攻坚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推进扶贫工作的措施设想,阐述了贫困的客观存在性,提出了脱贫动力、脱贫民主监督、精英领军人物及储备等观点,并对现行的扶持措施进行了重点探讨,期望对本地区及环境条件相近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陕西省自然资源概况和湿地分布现状。三门峡库区水禽自然保护区、朱自然保护区和陕北红碱淖为我省三个重要湿地。同时,还着重分析了陕西省湿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针对陕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陕西省湿地管理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河南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宣教支撑、基础设施的现状,对保护区结构、布局和保护管理能力进行分析,采用空缺分析方法,确定了全省国家级保护区系统的物种保护空缺,最后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体系、重点物种保护体系、空缺物种保护体系和保护区能力建设等保护区体系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2.093646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602755hm2/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509109hm2/cap。研究表明: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为我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其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重点、生物资源恢复措施及其保护对策,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全面保护该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龙湾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龙湾自然保护区是新近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本平台。本文在充分分析龙湾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优势、生态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林业产业的现实,提出龙湾保护区未来发展的宏观思路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已知有7目23科47属66种(亚种),兽类种数分别占全国兽类总种数的10.87%和陕西省兽类总种数的39.52%。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兽类10种,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兽类10种,中国特有兽类9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兽类8种,CITES附录I兽类7种,附录II兽类6种。按区系类型分,东洋种44种,古北种12种,广布种10种。与佛坪、长青、青木川等周边保护区相比,米仓山保护区兽类的多样性比较丰富,区系成分以东洋型较占优势,地理成分以南方类型为主,区系组成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过渡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1.3319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3954hm^2/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0635hm^2/cap。研究表明: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管理局、管理站和村级生态公益林管护办公室三级管护机制,并层层落实责任主体、责任人的管护责任;提出深化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思路及今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