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村黑臭水体的存在一直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农村84个水体进行信息采集,参考了黑臭程度,水体面积,水体污染类型等指标。结果显示所调研水体内轻度黑臭53.57%、中度黑臭27.38%,重度黑臭19.05%,整体呈现轻至中度黑臭;分析5种污染类型地区占比和特点,发现了工业废水污染相较于其他4种污染类型与人口密度呈更高的正相关关系;水体面积与污染程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通过了解河南农村污染水体基础信息,推动河南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2.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特定的生物清除、吸收、降解或转化污染物,使受污染的环境可以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当前在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时主要采用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修复技术,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生态节能、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为例对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生态修复设计理念,并重点从水质净化、水体生态系统构建两个方面对生态修复措施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接近条件的城市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固定化生物膜技术已在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但受污染水体高效稳定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仍然相对缺乏。文章综述了受污染水体原位生物强化脱氮除磷修复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以期为地表水体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4.
燕可翀 《农业工程》2021,11(7):47-5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周围河道的污染也时有发生。为了净化农村周围黑臭水体,研究了将筛选到的微生物菌剂经复合固定化后进行水体净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将筛选到的菌株使用汽爆玉米秸秆粉进行固定化后使用,具有更佳的水体净化能力。玉米秸秆粉固定化土著复合微生物菌剂同时作为外加碳源来强化氨氮的去除。在添加量为1∶50的条件下,固定化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重复使用3次(15 d)以上。对于实验黑臭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85%、92.64%和90.23%。   相似文献   

5.
对水体生态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原理进行了概述,并对开放水体受污染生态技术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应用挺水植物修复技术来处理受污染开放水体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效果较好,从而提出了适合受污染开放水体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需要结合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污染的程度来选择适当的治理技术进行处理.本文通过介绍株洲市黑臭水体现状,分析黑臭水体的原因及其危险,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稻薄露灌溉对水体环境质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薄露灌与传统灌溉对比试验研究,从田间排水水质、田间污染物排放负荷及田间污染物排放净负荷等方面论述了水稻薄露灌溉对稻田周围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薄露灌溉有利于降低氮、磷及有机物等污染物的田间排放浓度;对附近水体总磷、磷酸盐及COD的污染程度要比传统灌溉小。  相似文献   

8.
王晖 《农业工程》2018,8(8):72-74
农村环境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对乡村环境的治理力度。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农业秸秆燃烧和农业畜牧污染等。为有效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需要对乡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深度分析,并探讨出有效解决的策略。该文通过对影响农村环境发展因素进行分析,深化乡村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研究出一套针对小流域水体水质巩固提升的生态治理技术,从流域水体土著微生物中进行筛选,并扩大培养,将其中具有不同降解功能和具有互生或共生关系的微生物以适当比例进行混合培养制成复合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比为3∶3∶2∶1∶1。以截污控源为前提,通过向流域水体中投加复合微生物,同时投入曝气增氧、生态浮岛、生物挂膜等技术,修复流域水体的生态,改善水质,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环境污染及植物修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氯乙烯是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其引起的地下水污染是一个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三氯乙烯是致癌物质,对人类的健康已造成很大的威胁。处理含三氯乙烯污染水体的方法很多,但以生物修复处理方法最经济有效。介绍了利用杨树修复三氯乙烯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并对杨树修复三氯乙烯污染的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河道受污染除了直接来自工业、生活、畜禽养殖等污染水,污染物直接排放、倾倒至河流或与河流相连通的水体的因素外,还与雨水冲刷、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物理、化学、生态等多种方法,对治理的绩效通常局限于水质、河道景观环境等指标的考核,对污染因子与河道治理绩效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不多.本文从污染因子的权重分析、河道污染治理后污染因子的变化及污染河道治理绩效与污染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污染河道的治理提供直接可靠的综合考量指标,为污染河道的综合整治从源头上找到一种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污水灌溉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开封市惠济河流水体作为污灌样本水体,进行了水质监测分析。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均值化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污水灌溉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污灌水源含有多种污染物质,化学需氧量和总氮均严重超标,重金属污染物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尼洋河沿程水质状况,分析丰水期干流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科学合理的说明尼洋河流域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方法】基于2018年丰水期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尼洋河干流上1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指标,同时依据干流各个监测断面的水体指标检测结果,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断面所在河流分为3组,监测断面分组结果与尼洋河流域上、中、下游分布基本一致。【结果】第1组水体以有机污染为主,TP与TN的质量浓度较高,水体污染程度较轻,污染源单一;第2组水体受有机污染与重金属多个指标的污染,水体水质较第1组差,污染来源相对复杂;第3组水体水质污染最为严重且污染指标最多。【结论】分析结果与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尼洋河干流水质随河流方向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浑蒲灌区水源被污染,农田受到污水灌溉,对人畜造成危害。实现清水污水分流,消除水源污染,成为灌区改造的首要任务。利用模糊优先决策理论,通过4项评判指标对沈阳市浑蒲灌区清污分流与节水改造方案优选,从而找出最佳方案,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尼洋河流域水体污染特征,基于2018年汛期(7-9月)和枯水期(1-3月)水体的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尼洋河汛期与枯水期水体指标污染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尼洋河水体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同时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风险。总体上,研究区汛期水体水质优于枯水期,汛期和枯水期提取的主成分及各监测断面的综合得分排序存在差异,说明汛期降雨及支流对尼洋河干流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水体指标浓度值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尼洋河水体质量在时空分布上总体呈现为下游水体水质最优,中游水体污染严重,上游水体水质优于中游劣于下游。  相似文献   

16.
以乌鲁木齐河具有代表性的4个监测断面为例,选取2006年7个指标监测数据(pH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统计软件MATLAB7.0进行分析计算、以乌鲁木齐2006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评价乌鲁木齐河,结果表明,基于各断面主成分得分排序,高家户桥得分最高是污染最严重的断面,且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是主要污染指标。综合评价可以精确乌鲁木齐河污染指标,划分严重污染区域,为治理乌鲁木齐水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田灌溉系统中的立体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尚不到15%,全国30%~40%的水源已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农民不得不引用污水进行灌溉,加之灌溉排水方法不当,使一些灌区的土壤、农作物以至于地下水被严重污染,对这些灌区的饮水及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农田灌溉系统中的立体污染成因及有害物的运移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防治灌溉污染的对策与措施,对于减轻农田环境污染,修复农田生态,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和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强  胡冲 《农业工程》2022,12(1):62-64
研究出一套针对小流域水体水质巩固提升的生态治理技术,从流域水体土著微生物中进行筛选,并扩大培养,将其中具有不同降解功能和具有互生或共生关系的微生物以适当比例进行混合培养制成复合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比为3:3:2:1:1.以截污控源为前提,通过向流域水体中投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