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栽培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端,到今天已经有7 000多年的历史。综合整理各种关于中国稻作的文献资料,以水稻栽培的历史为线索,综述我国水稻起源的各个学说;探索稻作栽培的传播;列表说明我国野生稻资源的分布;记录我国国内种植的主要优良品种以及近、现代水稻引种概况;比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稻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江苏邗江县政法委员会孙声如一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中国幅员辽阔,水稻的...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稻作起源看长江流域稻文化新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中国稻种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在亚洲是栽培稻最大的发源地之一,具有自然与人文的悠久历史,水稻文化不仅贯穿长江流域文化而且大东亚历史文明的全过程。水稻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神农黄帝...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的稻属作物中,水稻无疑是大宗,因此过去关于稻作农业的研究多以水稻为主.事实上,我国旱稻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范围涵盖南、北方.  相似文献   

5.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引言 稻谷作为优良的栽培作物。曾对亚洲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关于其起源与发展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农史和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对于其传播路线及其过程的研究,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农业历史和古文化发展与变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稻作农业从中国大陆向朝鲜和日本等地区的传播路线。目前有华南说、华中说和华北说几种主要观点,然而,上述观点都需要科学的材料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应用植硅石分析鉴定我国史前的稻作农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植硅石分析鉴定我国史前的稻作农业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姜钦华一、前言水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关于栽培水稻的起源问题,即在何时何地人类开始驯化野生水稻,目前的意见尚不一致。水稻的野生种分布于从喜马拉雅南麓横贯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而进入一国南...  相似文献   

7.
1概述 黑龙江省稻作区域的水稻栽培全部隶属于寒地水稻栽培。水稻育秧栽培是为寒地水稻增产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为了育好秧,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为稻作区配备了大型的浸种催芽设备。在配备设备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贺词     
贺词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组委会:值此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之际,中国农史学会谨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这次学术讨论会是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的国际学术盛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也是稻作的起源地之一,最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因此...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极其丰富、世上无以伦比的栽培经验。但作为现代栽培的科学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经历半个世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大体经过三个发展过程:(1)上世纪50~60年代,通过陈永康高产栽培经验的理论总结研究,初步形成了以水稻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的主线,"水稻—环境—调控"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的理论体系框架;(2)上世纪70~80年代水稻叶龄模式的建立和80~90年代水稻群体质量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使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的诊断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并向模式化、指标化发展,栽培技术向规范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又一创新发展;(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可以通过水稻高产群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诊断指标的定量化、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主要是技术定量的原理和参数求取的方法),设计高产栽培方案,使水稻群体按预定的设计目标发展,高产频频重演,并不断创造新的高产记录。表明了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程度,是对世界稻作理论的新贡献。最后,本文对中国特色水稻栽培科学今后的深化研究的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水稻硅酸体的鉴定及在稻作起源与传播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报章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目前意见尚不一致。以前,在我国的考古遗址上鉴定水稻的存在是通过发现稻粒遗存或稻壳印痕而实现的。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大植物遗存(水稻叶、茎、种子等)在考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水稻人工撒直播发展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盐城市盐都区水稻生产今后重点向机械化发展的方向,以减轻劳动强度,轻简栽培,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实现稻作全程机械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水稻钵形塑盘育苗机械摆栽技术是现代稻作生产的一次重要技术革新。该文简述了五图河农场麦茬钵苗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农机农艺结合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分析制约水稻钵苗机插存在的问题,为推广麦茬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明代农业生产经过初期的恢复,得到进一步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明代诗词乃至明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代诗词涉农题材较多,其中有许多关于稻作文化的诗句。明代诗词中涵盖稻作术语和品种资源、栽培耕作和稻谷加工、病虫害和水旱灾害以及其他人文知识等不同方面的稻作知识。明代稻作诗词内含丰富的科技、人文知识,是珍贵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稻作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完善的保护,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东水稻生产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广东省各稻作区的光、温、土壤等资料,推算出水稻光能利用率、土壤生产潜力影响系数、栽培技术影响系数.逐级建立了水稻光温潜力.土壤生产潜力,栽培生产技术潜力等模型;广东各稻作区的光温潜力为20.07-23.77t/hm^1,土壤生产潜力为9.78-15.94t/h^2;广东省水稻大田高产栽培实验结果只达到光温潜力的1/3-1/2.进一步讨论了数学建模方法.水稻栽培技术作用,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文章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稻作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的水稻生产经历4个阶段的特点,良种良法配套对水稻增产的贡献,不同阶段创新的稻作技术;简述了全球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特点;回顾了中国矮秆品种、杂交稻及超级稻品种更替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创新;剖析了水稻高产栽培存在的新问题;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创新与品种生育特性配套的水稻种植制度、生产模式和环境协调的栽培技术,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和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促进水稻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6.
南通市稻作方式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江苏省南通市水稻栽培方式正在由传统的手栽方式向直播稻、机插秧、抛秧等轻简栽培方式过渡这一发展现状,分析了不同稻作方式的应用效益和优缺点,并指出了今后南通市水稻栽培方式的发展趋势以及推进机插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理念,其栽培理念与我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该理念,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组织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试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四川稻作生态区及类似生态区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具有增产幅度大、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二个问题《中原文物》编辑部张锴生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处不可否认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稻谷是原始农作物中发现最多、食用最久的一种,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农业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持...  相似文献   

19.
水稻栽培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其发展同气候之间的联系是研究稻作起源和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该文利用搜集到的全新世早中期(12 000~5 500 aBP)中国的栽培水稻出土遗址点数据,对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水稻栽培同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具有"边缘效应",即分布于野生稻分布的边缘地带;而其早期的发展和分布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即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全新世早中期栽培水稻的分布范围的变化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该时期环境变化受气候"主导"。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我国主要栽培粮食作物,其初级产品大米又是南方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粮,稻作生产关乎全国的粮食生产安全。近年来由于灌溉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水稻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诸多因素,很多地方出现水改旱的现象,造成水稻面积下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稳定稻作生产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抗旱节水、优质稻米品牌创建等工作,带动全县杂交水稻旱地种植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杂交水稻旱地种植整体水平,杂交稻旱种是稳定稻作生产面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