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2年中国化肥行业形势严峻,企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形势、预判政策走向。9月18日,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传媒将在青岛举办"2012年中国化肥市场研讨会暨中国钾肥产业形势分析会",聚焦当前行业形势和市场走势,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研讨。会议邀请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中国磷肥工  相似文献   

2.
在4月25—26日举行的中国化肥价格指数首发式暨中国农资市场形势分析会上,随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团管理部部长李殿平等领导共同触动启动球,中国化肥价格指数第一次向全行业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3.
<正>6月7日,由中国资讯网、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浙农爱普贸易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黄河商品交易市场协办的"2012中国化肥行业峰会"在杭州召开。业界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化肥生产、销售企业代表200余人参会。会上,针对化肥行业政策、当前国际国内肥料市场情况、我国粮食现状及发展对化肥行业的影响、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对肥料品种发展趋势的影响、新时期肥料发展方向、行业如何谋求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资》2009,(8):21-22
<正>上半年,我国农资经销商因为化肥价格一路下滑而备受煎熬,不少经销商坦言对化肥市场"摸不着头脑"。目前,整个化肥市场的形势让人并不轻松。展望下半年的化肥市场,广大的经销商信心如何?记者分别采访了南方、北方、西北和西  相似文献   

5.
<正>9月18日,由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传媒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化肥市场研讨会暨钾肥产业形势分析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代表聚集山东,共同研讨行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局势和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业内人士称化肥行业为"癫狂之年"。化肥市场旺季不旺,淡季反而持续涨价。今年初,德州市农资协会组织人员深入化肥生产企业及部分县市经销网点,就当前化肥市场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肥价上涨的原因及今后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涛 《中国农资》2012,(40):6-7
随着我国化肥行业快速发展,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化肥市场的重要因素,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了平衡产业的有序发展,政府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淡旺季关税、淡储等相关政策,化肥市场也随之进行调整。临近年底,各项政策的结果和进一步计划又将浮现,企业对政策调整的呼声渐高。对此,《中国农资》特推出"供需矛盾下的化肥产业系列报道",旨在为行业理清发展思路,以理性应对现状。  相似文献   

8.
<正> 中农集团公司于2月19~21日、2月24~26日在山东和广西分别召开了由各省(区、市)农资公司参加的一九九八年中央调控化肥北、南片订货会。会议座谈和分析了一九九八年化肥市场形势,各有关省(区、市)分别介绍了各地化肥市场的供需情况,以及今年各地在化肥供应管理上的一些政策,同时对中央调控化肥分进口和国产进行了协商衔接。中农集团公司副总裁任德平同志在订货会上作了总结讲话。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资》2006,(12):4-8
2006年是中国化肥工业“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国家更多的延续了2005年以来淡储、限价、关税等政策,在经历了年初的价格寒冬和年中时的涨价疯狂,不管是流通还是生产企业,都似乎没有了2005年的盆满钵溢喜悦,倒是多了冷静和思考。但当我们已经适应了国内农资市场的风云变化时,12月11日,化肥分销市场的放开,让中国农资行业将真正登上国际经济贸易的战车。当我们梳理起2006年度影响中国农资行业关键词时,我们发现每一个细节都构成了中国农资今天的故事,同时也将影响到我们整个农资行业的明天。  相似文献   

10.
<正>11月21-22日,(阿康中国)北京永盛丰农资有限公司2012年度南方市场高峰论坛在广西北海召开,这是永盛丰继潍坊北方经销商年会之后的又一场经销商会议,会议的核心主题是"风雨同舟、携手共赢",这也是参会代表共同的心声。会议对今明年的市场形势作了明确的分析和判断。在今年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中国化肥市场也未能幸免,从市场各个方面发出的信息都表明,化肥行业也  相似文献   

11.
张番 《中国农资》2009,(12):12-12
<正>2009年,在国际经济形势萧条的大背景下,化肥行业经历着重重困难。中国化肥企业面临着国内外低迷的需求,却仍在增加产能,期待情况有所好转。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中国一方面努力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同样期待其他氮肥、磷肥进口大国能增加"胃口",消化大量产能。因此,印度化肥市场、农业生产情况以及耕种环境都成为国际进口商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11月8日,主题为"风雨同舟,携手共赢"的俄罗斯阿康集团所属北京永盛丰农资有限公司2012北方区年度会议在山东潍坊隆重召开,俄罗斯阿康集团公司代表吉玛先生、俄罗斯阿康集团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崔兴魁,北京永盛丰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珠建等出席了此次会议,来自中国北方区域的200余位经销商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对2012市场做了总结,对2013年市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农业及行业趋势,对农资流通格局做了独特分析。俄罗斯阿康集团公司代表吉玛先生、俄罗斯阿康集团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崔兴魁,针对阿康集团发展战略以及国际化肥市场发表演讲,他们认为,在全球粮食安全压力背景下,化肥市场仍然存在着刚性需求,机遇远大于挑战。化肥市场的低迷与起伏,正是行业整合的良好机遇,只要加强企业自身的优势建设,增强产品及营销竞争力,才能变挑战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2010年的低迷与煎熬,2011年的化肥市场将会呈现如何景象,成为行业关注的第一热点。《中国农资》记者与业内专家、企业家进行了广泛交流,对于2011年的化肥市场,从宏观政策到行业内因,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化肥市场已经走过艰难时刻,2011年的中国化肥市场将趋向理性平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资》2008,(12):40-40
<正>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局长李占海表示,2008年对于中国整个化肥行业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家出口关税较高,资源总体也有多有少,春季供应紧张,尤其是价格跌宕起伏大起大落,这些都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农资流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全行业齐心协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全力保障农资供应,企业实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传统肥料产品在市场竞争时似乎只剩下"血拼"和"恶战",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时候,市场的规律似乎显得苍白而薄弱。"很难分析市场"成为一些几乎从事了一辈子农资经营的老农资人挂在嘴边的话。然而,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在供需矛盾凸现、竞争日趋激烈的残酷市场面前,在市场压力倒逼下,化肥产业在逆势中飞扬、进步,得到了快速发展,无疑让企业看到了农资行业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正> 从国发39号文件进行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农资市场特别是化肥市场逐渐从混乱走向有序、从动荡走向平稳。营销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化肥生产厂家和农资流通企业所接受。几乎所有的农资企业都在致力于拓展市场,将市场做大,而管理工作却往往滞后,以致于留下许多隐患。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化肥市场出了件新鲜事,据报道,1月12日,在广西南宁推出了中国首个化肥农资电子交易市场,包括氮肥、磷酸二铵、钙镁磷肥、氯化钾、复合肥等在内的化肥品种正式在南宁(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英文简称"NCCE")上市交易,当日总共成交化肥224手(1120吨,每手5吨),成交金额227.56万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资》2009,(2):22-22
<正>化肥行业"国六条"之三:完善农资综合直补调整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为了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国家完善了农资综合直补调整机制,首次实行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联动,即通过定时测算市场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及时按相应的幅度给予农户农资综合直补。此项机制不仅使农民的种粮收益得到保障,而且有利于化肥厂商化解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9.
<正>1月13日,由中国农资传媒、中国化肥网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国化肥市场高峰论坛在哈尔滨召开。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党组副书记张永埔、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处长高祥照、中国腐植酸协会理事长曾宪成、中国钾盐(肥)行业分会副秘书长亓昭英、黑龙江北大荒农资公司副总经理田丽红等嘉宾在论坛上为来自东北地区的农资经销商们就危机下的春季化肥销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资》2011,(46):5-6
从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开始到2009年化肥市场彻底放开,农资.经销商群体在经历市场竞争洗礼的同时也获得了快速的成长,接受采访的经销商也不再仅仅是谈产品价格,而是开始向记者谈论理念、模式和创新。经销商的发展状态在根本上决定着我国农资流通行业的发展方向:为此,中国农资传媒基于多年的报道经验,借“第四届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评选”.活动之机,对200位行业的优秀经销商的发展状态遗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的个案访谈,从而推出《2011年度中国农资经销商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让行业对经销商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