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品种抗性对虫体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品种的褐稻虱若虫三种酶的活力介于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的若虫之间。这一结果与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平上水稻品种的存活率和发育进度是一致的。表明抗虫品种对褐稻虱具有抗生机制,从而抑制了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取食不同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的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差异,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差异极显著。取食感虫品种的 Vmax 值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这表明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羧酸酯酶性质相同,差异主要是由于酶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研发基于植物精油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驱避剂和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引诱剂,利用嗅觉仪测试了6种植物精油在不同浓度下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6种植物精油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影响具有种类差异性,不同植物精油对昆虫的行为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对植物精油的嗅觉反应还与精油浓度有关,精油浓度范围在100~5 000 mg/L时,山楂油、白木香油、金银花油、肉桂油和鱼腥草油对褐飞虱雌成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效果,其中山楂油和金银花油的驱避效果最好,二者在100、500、1 000和5 000 mg/L这4个浓度下均能显著驱避褐飞虱。0.1 mg/L和1 mg/L浓度的山楂油、0.1 mg/L浓度的白木香油和1 mg/L浓度的丁香花蕾油对稻虱缨小蜂雌成虫有较强的吸引力。较高浓度10 mg/L的鱼腥草油对稻虱缨小蜂有明显的驱避性。表明植物精油可以明显地影响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可作为行为调控物在"推-拉"策略中防控褐飞虱。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分析了8169-22和丙88122两个水稻品种的抗虱性能。结果表明,二代褐稻虱短翅型、长翅型成虫在丙88122的产卵量只相当于8169-22上产卵量的45.02%和40.98%;其卵孵化串分别比8169-22上的孵化率低17.44%,19.76%;短、长翅型成虫处理的若虫存活率分别比8169-22品种低25.86%,18.61%。大田普查,丙88122品种上的褐稻虱数量比8169-22降低6.31~12.32倍。此品种对褐稻虱表现较好的抗性,在当地一般年份可不予防治。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在有机耕作稻田放鸭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放鸭5只/667m2,对褐稻虱种群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可降低褐稻虱种群数量的49.13%,对褐稻虱1~2龄若虫、3~5龄若虫的排除控制作用EIPC分别为2.376 3,1.698 1,即如果排除放鸭因子,褐稻虱1~2龄若虫、3~5龄若虫将分别增长2.376 3倍,1.698 1倍。同时,稻田放鸭对蜘蛛类、寄生性天敌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粳“丙620”对飞虱抗性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发现晚粳“丙620”为抗褐稻虱及白背稻虱的新品种。褐稻虱及白背稻虱迁入时呈随机降落,对水稻品种无选择性,定居后,由于该品种不适宜其产卵和取食,才与非抗性品种的虫量差距不断扩大。但该品种对灰稻虱不具抗性。“丙620”品种分蘖力强,结实率及千粒重均高,但该品种植株偏高、不耐肥、易倒伏,大面积推广时,必须辅以相应的栽培技术加以调节,在合理的配套栽培措施下,亩产均能超千斤。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三个问题,即褐稻虱的发生现况及猖撅原因分析;白背飞虱的发生现状及种群增长原因和两种飞虱今后的发生趋势。在亚洲热带国家,褐稻虱的猖獗时期为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猖撅原因,多数人认为与1966年以后广泛推广不抗虫的,矮杆高产品种密切相关;另有部分人认为,改良品种的推广,预计螟虫、叶蝉将会大发生,施用六六六、二嗪农等农药,破坏了天敌的调节作用,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等。在这些国家,白背飞虱是在褐稻虱发生程度减轻的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种群数量增加,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分析原因主要是大面积种植抗褐稻飞虱而不抗白背飞虱的品种所致。  相似文献   

7.
CO2浓度倍增对水稻和褐飞虱蜜露中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CO2浓度倍增对水稻植株和褐飞虱蜜露中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对稻茎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没有影响,不同CO2浓度处理间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大小排序基本相同;CO2浓度倍增显著增加稻茎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游离氨基酸浓度在CO2浓度处理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CO2浓度倍增对稻茎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甚微,对褐飞虱取食后稻茎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存在明显影响,从而不利于褐飞虱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福建褐稻虱迁飞降落大气环流类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据福建省农业厅1975~1992年19个植保站峰迁资料配合大气环流形势,分析褐稻虱迁飞运行和降落的气象特征。春季该省850hpa高空常受切变线南侧和副热带高压(下简称副高)脊线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影响,中南亚和海南岛等地褐稻虱主要是伴随降雨和下沉气流降落,表现为北迁。夏季850hpa高空常受副高脊线西北部的西南气流影响,夏末又有高压东侧的东北气流影响,褐稻虱主要亦是伴随降雨和下沉气流降落,此季北迁仍为主流,夏末也有部分南迁。秋季850hpa高空常受高压东或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影响,褐稻虱主要是伴随下沉气流和降雨降落,南迁为主流,但也偶有部分褐稻虱随西南风迁入该省,表现为北迁。  相似文献   

9.
罗海 《广西植保》2007,20(3):14-15
试验结果表明:25%扑虱葳乳油600倍防治稻褐飞虱,药后3d、7d、14d防效分别达90.0%、97.95%、95.82%,是防治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防效也分别达91.80%、95.16%、91.57%,鉴于毒死蜱乳油成本较高,可将其作为防治稻褐飞虱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0.
稻虱缨小蜂对吡虫啉处理的水稻植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稻虱缨小蜂对吡虫啉处理的水稻植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GC-MS对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施用了吡虫啉的不同水稻品种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行为无明显影响.稻虱缨小蜂在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的水稻植株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嗅觉偏好.当褐飞虱密度为10头/苗时,与高浓度吡虫啉处理相比,低浓度吡虫啉处理植株释放的挥发物引诱到了更多的稻虱缨小蜂(施药5天除外).GC-MS分析发现:与对照植株释放的挥发物相比,吡虫啉处理的稻株挥发物组分种类不变;吡虫啉浓度不同导致水杨酸甲酯等8种组分的相对含量明显不同;同时一些组分的相对含量因吡虫啉浓度与水稻品种、褐飞虱密度及施药天数等因子的互作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