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975年,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我们在延安地区开展了飞播造林种草试验。飞播造林作业的特点是将种子直接撒播在播区,依赖天然降水发芽出苗。如播后降水不及时,种子则易遭受地表高温和鸟兽的危害,影响出苗效果。因此,飞播后种子发芽的快慢、出苗的迟早会直接影响飞播造林成效。据国内外试验资料,用 Co~(60)γ射线处理林木种子有提高发芽和促进生长的作用。为此,我们从1976~1979年对飞播种子进行了试验,以  相似文献   

2.
飞机播种造林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省劳力、效果好的特点,它是快速实现荒山绿化,调节生态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飞播造林效果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要保证飞播造林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研究各种自然因素对其各个环节影响的规律,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飞播造林的各项技术措施。本文主要从植被条件对飞播造林出苗效果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1 不同植被盖度对飞播造林出苗效果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植被盖度的大小对飞播造林的出苗情况有很大的影响。从总的来看,植被盖度超过0.8时,出苗效果就差,有苗样方也少,仅达50%,平均每样…  相似文献   

3.
淅川县侧柏飞播造林效果分析①邢惠民(河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为了提高飞播造林成效,更好地解决低海拔、多阳坡的石质山区出苗保苗的问题,我们分别于1989—1990年在淅川县进行了飞播侧柏造林试验,现将调查情况初报如下。1自然条件淅川县位于南阳盆地鄂、豫、...  相似文献   

4.
1975—1979年,在延安地区吴旗县进行的飞播、人工撒播造林种草试验表明,不同树、草种飞播后,出苗、成苗效果显然不同(见表1)。产生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 1988年7月下旬,我们按照《河南省飞播造林工作细则》要求,在中站区龙洞乡的桑园、赵庄两个行政村开展了油松飞播造林作业。1989年4月初对播区进行了出苗调查。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桑赵播区是我市自1984年开展飞播工作以来飞播效果最好的播区之一。现仅对该播区种子在不同植被盖度、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出苗情况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探索自然规律,为今后油松飞播造林在播区选择、植被处理和补植补播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飞播造林是延安绿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延安市南部飞播区造林用种质量对出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了解了种子质量与成苗之间的关系,对今后在延安地区开展飞播造林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飞播造林中,在适当减少播种量的情况下,通过与对照区落种、出苗等情况对比,以及不同植被盖度、不同坡度、坡位等因素对出苗影响的调查,认为适当减少播种量,出苗量能够达到飞播造林的规程要求,且可降低飞播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8.
<正> 飞机播种造林具有投资少、速度快、祝动性强、效果好等显著特点。信阳地区从1983年开始飞机播种造林,几年来虽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对也有不少失败教训。为了探索信阳地区飞播造林规律,不断提高飞播造林成效,我们对新县、商城县1985年以前的6个飞播作业区进行了出苗和成苗生长调查,并对其影响的主要自然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石质山地飞播造林药剂拌种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多效复合剂拌种,在石质山地进行飞播造林,调查结果表明,采用药剂拌种可以明显提高有苗率、降低种子损失率、缩短出苗时间、促进苗木生长、降低飞播成本,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种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飞播造林首先从种子发芽开始,继之出苗进入幼苗时期,进而长成幼树郁闭成林,从而完成飞播人工更新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种苗是否具有适应飞播造林的特性,是影响飞播造林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凡是飞播造林成功的树种,均有适应飞播造林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而不同的树种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不同,播后出苗、成苗效果则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 我省历年飞播造林后,常常由于种子发芽出苗阶段水分不足和鸟兽危害,严重影响飞播造林成果。在比较干旱缺雨的予北太行山区和予西崤山黄土复盖石质山地,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扩大飞播范围,加速我省荒山绿化,今年,我们在予北太行山的汲县飞播试验大粒化(泥丸)  相似文献   

12.
石蒙沂 《林业科学》2006,42(9):39-43
在黄河龙羊峡段左岸沙地采用沙蒿、柠条、沙棘、芨芨草4种植物,沙障整地、沟整地、穴整地和不整地4个整地类型,7.5、15、20 g·kg-1 3个吸水剂含量种子处理,进行复因子设计模拟飞播试验,秋后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模拟飞播的植物平均出苗量为2 811株·hm-2,其中沙棘6.6%、柠条0.1%、沙蒿91.2%、芨芨草1.2%,表明沙蒿种子最适宜本区飞播,芨芨草可做搭配品种,沙棘、柠条应直播造林;2)随吸水剂含量增加,单位面积出苗量也随之增加;3)人工整地为飞播种子的萌发创造了条件,但是大面积整地也提高了飞播成本,沙蒿、芨芨草都是千粒质量极低的耐旱植物种,采用超低量飞播是非常经济的.  相似文献   

13.
汉中市2004—2006三年连续完成飞播造林53.4万亩。汉中市飞播站分别在播后第二年10月组织进行了成苗调查,成苗面积183328亩,成苗面积率34.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飞播造林成苗调查方法调查依据国家GB/T15162—2005(飞播造林技术规程),以播区为总体,参照出苗观察情况,估测播区有苗面积成数(精度80%、可靠性95%)计算出样方总数和间距,  相似文献   

14.
在对安徽省岳西、金寨、责池等11个县(市、区)1991—1992年马尾松飞播造林播区,开展飞播当年出苗调查和飞播3a后成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集飞播造林当年至成效调查前气象实况数据,就飞播造林成效与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飞播造林成效的主导因子,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飞机播种造林出苗后的成效检查和效果评定,是飞播造林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效检查要达到下面三个目的:一及时掌握播区的幼苗数量、生长情况及分布状况;二为评定飞播效果等级和飞播质量提供可靠依据;三为今后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确定补植补播计划提供可靠依据。为此,在调查评定前,飞播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情况,播区地形地势,幼苗分布特点和技术力量强弱,来选择合理的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提高延安地区油松飞播造林效果的技术措施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地区油松飞播造林,经过1975~1978年的人工撒播和飞播试验,基本成功,于1979年10月正式鉴定。1980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两年飞播面积30余万亩,出苗亦较好。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播区幼苗分布不均匀,有苗面积比例不高,部分地类生长受压,以及管护不够完善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地区油松飞播效果,加快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17.
调查结果:飞播造林的马尾松种子经过R-8复合忌食剂药物处理,对防止鼠、鸟取食种子的效果显著,出苗数大大提高,拌药区平均每亩出苗数比对照区多607株,为对照区的3.88倍。如每亩出苗数为200株以上作为飞播造林的合格标准,拌药区的成功率为100%,而对照区仅为45%。本文还对R-8复合忌食剂的优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油松林用保水剂包衣种子飞播造林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松林用保水剂包衣种子飞播造林试验结果表明:SA-105型林用保水剂不仅具有超高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而且可反复吸收释放水分有效保墒蓄水。在小超林场,667m^2内包衣种子出苗21株,未包衣种子出苗9株,前者为后者的2.34倍;在西李背村,120m^2内包衣种子出苗12株,未包衣种了出苗8株,前者为后者的1.5倍。均有显著提高出苗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库伦旗前协力花,大坝,上养畜牧3个主要播区飞播造林(人工模拟,气力喷播)的出苗,保存,治沙综合效益的调查结果,分析论证了飞播治沙的有关技术指施,为该地区今后飞播造林治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干旱山区大面积飞播造林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探讨飞播造林出苗成苗的规律及特点,准确掌握飞播造林的技术措施,我们在1982—1985年进行了播区不同地面处理与飞播造林出苗成苗关系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播区自然条件北票市飞播试验区位于辽宁西部,东经120°9′—11′。北纬40°45′—50′。海拔高度340—606m,山势比较平缓,土层厚度一般为20—40cm,植被盖度0.4—0.8,播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36mm,而量多集中在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