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筱芃  陈慧英 《南方农机》2023,(11):87-91+95
【目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乡村旅游业提质升级的关键转型期。尽管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仍面临着规划雷同滞后、服务水平参差、附加价值低下等问题,亟需一种切实有效的乡旅融合创新方法。【方法】课题组通过诠释乡村旅游相关理论,结合乡村旅游产业现状,以微观案例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乡村振兴优秀案例——袁家村的乡村旅游机制创新,聚焦其对“乡土性”本质的内植与外化,详细阐述了其规划机制、运营机制、融合机制的创新途径,综合分析了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村镇如何凭借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村内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将乡村旅游的核心——“乡土性”进行有效的内植与外化,辅以领导班子的智慧与全体村民的积极配合,可以打造合理有效的乡村旅游创新机制。【结论】袁家村精神是值得发扬的,袁家村智慧是值得借鉴的,袁家村模式是可复制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袁家村能够为其他乡村旅游地提供规划借鉴与启发思考。  相似文献   

2.
马骞  吕妮 《农业工程》2018,8(12):124-126
以“农家乐”旅游运营模式的弊端及创新为主题,比较分析了3种“农家乐”旅游运营模式,提出了“农家乐”旅游的创新模式,即在适应网络发展背景下,遵循当前旅游市场消费者注重体验感的趋势,选择“政府+公司+社区+农户”的创新性的运用模式,旨在为“农家乐”旅游的运营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将文化创意植入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以滇西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滇西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任务,并从政府对滇西北企业的旅游与文化融合力度、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了促进滇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融合的途径,以期为促进滇西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展不仅促进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前提条件。下文就对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对产业融合的含义、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条件以及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金凤 《南方农机》2023,(7):112-114+143
康养旅游是旅游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乡村康养旅游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笔者通过分析重庆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挑战以及乡村康养旅游的多元融合,提出“乡村景观+康养旅游”“乡村空气+康养旅游”“乡村农耕+康养旅游”“乡村人文+康养旅游”“乡村食品+康养旅游”“乡村环境+康养旅游”六大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乡村科技含量等保障重庆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的措施,以促进重庆乡村康养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晓波  孙秀娟 《南方农机》2023,(13):103-105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要求。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应加强文化产业及旅游经济之间的互动,深入挖掘其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文化产业及旅游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此,课题组建议从以文化为内核发展旅游经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入手,以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完善。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路径,可实现高效率传播文化、高质量发展旅游业,既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又加强了文化的保护,同时还发展了旅游经济。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优势,可以助推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和谐发展,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7.
【目的】稻渔综合种养对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中国人多地少问题、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课题组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走访贵池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当地农业部门与政府机关等,以当地农村新业态的经济发展、居(渔)民增收为主要调研方向,结合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稻渔+机械化”“稻渔+旅游”“稻渔+互联网”三方面分析贵池区稻渔业综合性种养产业发展现状。【结果】1)贵池区的农业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对于水稻渔业综合种养非常重视,以水稻栽种和稻田水产品养殖为主,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链竞争能力不足、品牌效应不够突出、模式单一等问题。【结论】“稻渔+N”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向着绿色、优质、安全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缪小玲 《南方农机》2023,(1):108-1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民宿的质量和特色对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民宿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归纳,对乡村民宿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思路。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民宿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部分,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农村居民要重视民宿建设工作,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挖掘当地农村的旅游潜力,吸引潜在旅游爱好者,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新世纪,作为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不仅肩负着保护森林资源与发展林业经济的双重历史使命,而且在实现新一轮的绿色产业革命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为此,将循环经济思想引入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构建了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并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升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为提升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竞争力给予一定方向引导.  相似文献   

10.
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将分散杂乱的景点旅游转变为全域旅游,以此推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灵山县经济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产业相融、抓住机遇、吸引投资将灵山县大芦村主推的旅游产业与灵山的农业经济支柱特色荔枝产业相结合,增加农业与旅游业——特色第一产业与特色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增强经济效益,推动全域旅游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王淀坤 《南方农机》2023,(7):99-103
要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就要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找准并大力扶持广大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激发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笔者以双峰县为例,分析其特色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及提升乡村产业韧性的机制。研究发现双峰县基地农旅发展存在五大发展模式,农旅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融合、产业关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是提升乡村产业韧性的内在机制。探究县域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理论机制,有利于识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为县域特色产业长久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是亳州比较重要的经济产业。虽然亳州市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其旅游业的发展却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而不断进步。归根结底,是因为亳州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缺乏有效的突破口,而这也是文章着重探讨的内容。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为亳州市选择一个真正有效的突破口,让亳州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苏 《湖南农机》2016,(12):70-71
县区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直接关系到旅游发展的长久型和规模型,例如泰宁在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发展旅游业,以资源型产品创新为导向,构建服务性政府,进而树立当地旅游品牌形象.文章对县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总结了县区旅游发展的模式以及它背后的动力机制,希望能够为县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的重要指示,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决策部署,创新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拓市场、育主体全产业链融合机制,全力打造川菜、川果、川茶、川药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四川经济作物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了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改善旅游环境,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生态农产品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极大地拓展了产品营销的信息渠道,释放了农业经济的潜在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笔者以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产品营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意识,衍生拓展生态农产品信息渠道,重点聚焦专业人才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公共服务的力度。笔者以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农产品营销机制等内容为落脚点,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农产品营销途径,旨在为生态农产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红  栗小丹 《农业工程》2019,9(9):144-146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任何产业都能够实现与互联网之间的相互结合,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局面。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必然会思考与实践,将互联网与农业结合起来,促成“互联网+农业”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对于我国未来新型国际化农业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与政策、技术指导作用的。通过提出“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类型,提出业界创新模式质疑问题,并再次给出未来该创新模式的若干发展建议,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真正走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循环经济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周至县的猕猴桃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周至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从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废弃物循环处置以及生态产业园区构建几方面为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循环经理发展模式提供思路,希望能够进一步帮助周至县的猕猴桃产业的大循环发展,构造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背景下叠加消费升级及疫情,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体现出优质、便利、高效等新消费特点,并深刻影响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及模式的发展。本文梳理了“互联网+”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类型,一方面以农贸批发市场、超市等为核心的传统生鲜产品供应链不断触网焕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涌现出以平台电商、县域电商、休闲旅游+、直播带货、短视频+电商、社区拼购团购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新业态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对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意义重大。针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农业经济创新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理论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的视角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