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多源数据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及村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村庄是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单元,厘清村庄发展潜力、合理划分村庄类型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本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并结合潜力评价结果、POI(兴趣点)数据核密度分析、引力模型划分村庄类型。结果表明:从化区村庄发展潜力整体上较好,但发展潜力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南强、东北弱的空间格局,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从化区村庄可划分为经济核心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相对稳定类村庄、规模控制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5类,数量占比分别为14.23%、12.69%、23.08%、25.38%、24.62%。研究表明,基于多源数据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具有时效性和普适性,结合发展潜力、POI数据、村庄竞争力划分村庄类型,可为村庄发展规划精细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常态化背景下,乡村地域系统内外部差异发生深刻变革,客观评价村庄发展潜力,识别村庄发展类型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为探索镇域范围内村庄分类及其发展策略,文章以蓟州区穿芳峪镇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建立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对村庄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运用聚类分析及村庄分类模型将26个村庄进行发展类型识别。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及村庄用地情况对村庄的发展潜力影响较大;镇域范围内村庄发展潜力呈现由中心地区向边缘区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将穿芳峪镇村庄分为集聚提升发展型、改善提升发展型、保留整治发展型、特色保护发展型及扶持保育发展型五大类型,再根据其村庄特征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县域空间区划体系,配之适宜的空间管制措施是实现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县域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与乡村发展、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规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多尺度、多角度和多类型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空间区划体系。研究表明,县域空间区划体系可以从县域功能分区、村域振兴分类和村庄发展分型三个层次构建。针对县域范围内各区域功能差异,划分为牵引区、本体区、保障区和协同区;基于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和区位条件等,将本体区划分为工业发展类、种养发展类、旅游发展类、林业发展类和渔业发展类等村域发展类型;基于村庄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和景观特征等,将村庄的发展型态划分为极核发展型、乡城转换型、特色发展型和转移发展型。结合各分区分类分型模式提出产业带动、生态保护、区域协调、多元发展和分型优化的管制措施与发展路径。将该区划体系应用于依兰县,可以较好地反映依兰县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规范县域空间发展秩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4.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然而,当前首都乡村振兴普遍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各类型村庄产业发展面临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困境。通过对北京市 13个涉农区 48个乡镇 116个村的 1 272个农户的调查,具体分析了首都乡村三无村、拆迁村、倒挂村、空心村和传统村五类村庄产业振兴存在问题及原因,针对五类村庄,围绕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机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分类推进首都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村庄分类是编制村庄规划和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玉龙县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三评价”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到初始村庄分类结果;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法计算村庄承载力,对初始村庄分类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村庄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村庄具有显著的高原山区空间分布异质性,其“三评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253、0.110;60%以上村庄处于可承载状态,承载力较高区域集中于研究区的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经综合承载力测算修正后,特色保护类占 23%,城郊融合类占4%,搬迁撤并类占15%,集聚提升类占40%,暂不明确类占18%。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结合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提出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提供方法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及村庄发展状况,科学划分乡村类型,是编制村庄国土空间规划、指导乡村发展和振兴的基础。本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从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村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模型,从人口、土地、产业3个方面构建乡村发展状况评价模型,系统分析村庄土地多功能性和乡村发展水平及两者的耦合状况,识别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各类型乡村发展路径,为村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乡村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环境多样,其村庄更是具有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的异质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很难"一刀切",必须分类推进.大都市农业区的农业农村特征不同于一般农业区,本研究以典型的大都市农业区上海金山区为例,基于覆盖所有行政村的问卷调查,以产业发展为标准,构建乡村类型分类矩阵,划分乡村类型,并结合不同类型村庄自身发展特色,识别共性和个性需求,探索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表明,上海市金山区乡村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第一产业较强与第二、三产业较弱型(Ⅰ类),一、二、三产业均较强型(Ⅱ类),一、二、三产业均较弱型(Ⅲ类),第一产业较弱与第二、三产业较强型(Ⅳ类).Ⅰ类村庄乡村振兴路径主要从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强化实用人才支撑、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实施;Ⅱ类村庄则从加速农产品产销对接、持续引进复合型人才、创新融合发展用地机制等方面实施;Ⅲ类村庄和Ⅳ类村庄分别从平安乡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实施.本研究为全国其他农业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典型平原农区曹县为例,分别构建村庄布局适宜性和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村庄适宜性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乡村空间重构类型。结果表明:曹县村庄综合适宜性指数和综合集约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5和0.568,适宜性较高,集约性一般,中心城区、县域西北和镇驻地村庄为高值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平均为0.806,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村庄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提出城乡融合、集聚扩展、保留优化、集约缩减和迁建引导5种乡村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和发展电商产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综合土地利用、DEM、POI、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探索南方低山丘陵区乡村类型定量识别方法,为编制区域乡村振兴规划、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提供参考.在简要归纳乡村发展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2018年江西省万年县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并借助灰色星座聚类模型和质性归纳法识别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而提出不同类型乡村差异化振兴策略.结果表明,万年县乡村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区域差异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万年县乡村发展类型可识别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传统农业类、综合发展类和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和传统农业类是其主要乡村类型.万年县不同类型乡村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具有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组合特征的黑龙江省村庄用地整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用地整理分区研究是村庄土地整治和科学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对指导村庄用地合理有序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规模、结构、形态三个维度构建村庄用地组合特征,运用指数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测算76个县(市)平均规模、结构信息熵、平均形状指数,叠加分析确定村庄用地组合类型与整理适宜性,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村庄用地整理潜力与分区。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村庄用地规模、结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平均规模普遍较大,整体规模西高东低;仅油煤工矿区与农林区结构较丰富,其他地区普遍单一;分布形态与地形联系紧密,平原区较山地丘陵区更为规整。2) 12种村庄用地规模-结构-形态组合特征,以大规模-较单一-较规整、中规模-较丰富-较规整、大规模-较丰富-较规整三类为主,占比高达57.24%;3)依据用地适宜性与整理潜力,全省村庄用地划分为四个整理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以及优化调整区。提出了规模、结构、形态特征导向下的省域村庄用地区域差别化的整理策略,从而实现乡村地域要素集聚、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可为推进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2020年唐山市开平区越河镇南部示范区村庄景观绿化为例,论述了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村庄景观绿化设计思路和主要技术措施,并进行了工程实践。按照村庄部位的不同设计了7类景观节点,科学配置园林树种,制定相应的栽植、养护技术标准,打造绿色美丽乡村示范区,对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景观绿化提升和新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云扬  李倩  宁嘉翔 《安徽农业科学》2023,(13):186-191+209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村庄布点规划是当下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江西省浮梁县为例,通过对村庄现状调研与村民意愿调查发现,现阶段村庄存在建筑布局混乱、居住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选取了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水平5个关键因子,重点从村庄发展条件评价、等级结构划分、村庄撤并标准3个方面对浮梁县域村庄进行布点规划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分析村庄现有发展条件及其今后发展趋势,科学划分村庄类型,有效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采用文献梳理、AHP层次分析法在系统分析村庄现状的基础上对村庄类型进行划分以及村庄规划与村庄分类和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村庄分类工作应当进行精细化分类,突出自身地域特色功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适宜性评价与村庄类型判识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的要点与难点.以滁州市为例,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水平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各项村庄的适宜值,通过村庄分类识别体系,采用筛选法进行农村居民点的类型判识.结果表明:滁州市的1250个村庄可分为特色保护类83个、集聚提升类796个、搬迁撤并类284个、城郊融合类87个;农村居民点的适宜程度沿公路呈条带状分布,围绕乡镇政府发散,同时公路通达度的分布对村庄的适宜程度影响较大.对村庄进行适宜性评价与类型判识有助于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为滁州市村庄的规划与发展以及差别化整治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小龙 《乡村科技》2023,(21):38-41
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35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法,从村庄区位条件、人口资源条件、对外交通条件、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经济发展状况5方面,选取7个评价因子,构建烈山区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淮北市烈山区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35个村庄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其他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判村庄发展状态,为村庄发展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本研究由“个性”到“共性”构建了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村庄综合效能评价体系,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进行应用。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法,进一步分析了新泰市村庄综合效能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新泰市村庄生产效能均值为0.756 1,生活效能均值为0.623 0,生态效能均值为0.572 3,综合效能均值为0.689 5,各维度效能整体较低,提升空间较大。生产效能较高的村庄分布在新泰市中心城区及两个城市副中心,生活效能较高的村庄分布在新泰市两个副中心,生态效能较高的村庄则主要集中在东部丘陵地区。根据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可知,较协调区域分布在新泰市中心城区、楼禹城市副中心以及放城镇和龙廷镇,失衡区域分布在羊流镇和汶南镇,这些地区是主要的农林产业区。障碍因子测算结果表明,新泰市村庄障碍因子主要为从业人员数量、人均产业产值、村庄环境治理费用和村庄新增生态用地面积,即集中在生产和生态效能维度。本研究梳理了村庄综合效能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应用,为制定村庄综合效能提升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村庄要素科学配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本研究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三生”空间综合阻力值分布差异性特征显著,总体呈东高西低趋势,按照综合阻力值大小分为最小、较小、中度、较大、最大5个阻力区。基于综合阻力分区结果与聚类结果划分出4种村庄组团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47个,总面积为1.243×107 m2;城郊融合类村庄35个,总面积为7.169×106 m2;特色保护类村庄41个,总面积为1.252×107 m2;稳定改善类村庄18个,总面积为4.201×106 m2。根据村庄组团内部相对引力值关系和每个农村居民点实际的功能辐射范围,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重点建设型、一般建设型、迁移合并型3种农村居民点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出相应的整治策略。研究表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外界因素组合对辉南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划分村庄组团及其内部组合特征,能够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从而对不同农村居民点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景区村庄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建设与发展对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目前浙江省湖州市乡村旅游与景区村庄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景区村庄特色体验项目主要有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健身、研学旅行4种类型,并存在着同质化、档次低、参与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应从村庄特色魅力乡村文化、社区村民参与、融入文化创意3个方面开发与设置体验项目,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层次与品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兴安县乐群村村庄规划为例,从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空间肌理的角度分析目前村庄普遍存在的 村庄空心化、路网未完全连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庄风貌不统一、村内景观同质化及忽视村庄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问题,本文从乡愁的角度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和空间肌理理念,在村庄规划中通过合理规划村庄布 局、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乡村建筑风貌统一、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营造乡村特色景观, 进行能够承载“乡愁”的现代化美丽乡村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乡村振兴视角下,重点研究了特色保护型村庄的规划思路,以淮安市桃园村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特色保护型村庄村庄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实际出发,从文化、产业、生态、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桃园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