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贵州省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和碳足迹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贵州省2006—2016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2006—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趋势。2)碳排放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3)碳吸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林地、草地的碳吸收总量趋于上升,但保持相对稳定趋势。4)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2.65t/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1.23t/万元。而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远小于GDP增长率,远远不能实现碳排放的绝对减排。5)生态承载力呈增加趋势,但远远不及总碳足迹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随着总碳足迹的增加逐年增加,说明贵州省自身的生态系统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从不同能源消费碳足迹来看,煤炭能源碳足迹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碳足迹,说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会带来更大的总碳足迹。6)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人均碳排放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净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均呈增加趋势,以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为主。  相似文献   

2.
基于RS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于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哈尔滨市三期遥感影像分类结果,结合土壤碳密度以及地表植被碳密度,并通过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20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进而估算区域碳储量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十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使得本地区碳储量增加5×10~6t;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20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为2.79×10~4km~2,耕地为1.95×10~4km~2,水域为0.14×10~4km~2,建设用地为0.42×10~4km~2,综合土地变化情况估算出2020年哈尔滨市碳储量为8.9×10~8t。研究表明基于RS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CC)区域碳储量估算和转移研究对于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给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各地类碳密度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对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估算,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0、2005、2010、2015、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569.87×107、573.22×107、573.69×107、572.42×107、573.14×107 t,呈增加趋势,累计增加3.27×107 t;(2)碳储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西部、南部、东南角和东部小区域;(3)林地是研究区最重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占研究区固碳总量的93.31%,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是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促使大兴安岭林地面积保持稳定并且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提高了大...  相似文献   

4.
崔杨  张瑜  何冬晓  田青 《绿色科技》2022,(7):154-158,162
旅游碳足迹是定量测算旅游业碳排放量的有效方法,为实现低碳旅游和探索节能减排优化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基于碳足迹理论,利用旅游碳足迹综合模型和行业模型对日照市2010~2019年旅游碳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①2010~2019年日照市总旅游碳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3.03%;②10 a间国内旅游碳足迹连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森林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以2002年和2012年武隆县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为基础,运用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关系为基础植物碳估量方法和生态经济计量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武隆县林地结构性森林资源的储碳效应。结果表明:2002年—2012年期间,(1)全县林地(未包含灌木林地)的森林储碳总量由663078t上升到1089993t,平均每年上升426915t的碳储量;相应地森林固碳价值由59667×10~4元增加到98099×10~4元,平均每年增加38422×10~4元,这些主要归结于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保护林工程的实施;(2)全县林地(未包含灌木林地)的单位面积森林植被储碳量由7.76t/hm~2下降到7.64t/hm~2,平均每年下降0.013t/hm~2。这表明疏林地、中龄林和用材林在碳储量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区域保护森林资源和政策制定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和经济生态位。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中,耕地数量生态位最高,其次是草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最低;2000—2009年期间,耕地、草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下降趋势,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上升趋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差值较大,近几年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加剧了这种差值的进一步拉大。最后,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从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根据临淄区2008年、2012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对2008-2018年这10年间临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2018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0年间,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减小,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多。草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耕地和水域为生态高敏感类型,林地为中敏感,草地低敏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不敏感。2008~201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临淄区中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面积不断减少,临淄区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增加;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下降,2008~2012年,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耕地转换为草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2012~2018年,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竹山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省竹山县1999年、2005年、2011年及2017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 GIS,ENVI和Fragstats等软件,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8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2)土地转移主要以耕地和裸地转出,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转入为典型特征,土地利用总体趋势与状态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3)景观结构上,林地一直是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面积占比顺序并未发生改变,斑块总数量呈下降趋势;4)景观异质性上,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蔓延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对整体景观格局控制力增加,各类景观类型空间连通性增强;5)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6-2011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景观指数模型对湖区近15 a来土地利用特征和景观效应进行了动态变化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1年期间,湖区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用地过快增长,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程度较大,建设用地增加程度达78%,耕地的增幅仅6.2%,但耕地面积变化总量大,达36 km2;湖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均降低,而水体破碎化增加,湖区总体上的蔓延度、分维度增加,反映出近年来湖区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较为活跃,但景观多样性有所降低,且有集中连片趋势;快速城市化和GDP增长是湖区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重视中心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湖区湿地保护有助于提升湖区土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福州市仓山区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方法提取了10年间的仓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仓山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测算了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仓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提出了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保护水域、林地、耕地和园地等生态价值系数高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建议,以提升仓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对土地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土地利用年变化率(R)、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量(S),得出以下结论:(1)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增大的趋势;林地和其他土地总体呈减小趋势;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以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日趋集约化,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单一化;(3)成都市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土地处于发展期;而在2010—2015年,土地处于衰退期;并简要分析得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影响为人口变动、自然因素、产业调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土地利用演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过程,探究了生态系统敏感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从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的角度,以贵州省松桃县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为例,融合遥感影像解译和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出县域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生态敏感性指数评价了松桃县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5年由于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耕地面积下降,导致松桃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价值量由2010年的5022.01×10~4元下降至2015年的5000.08×10~4元,下降幅度达38.43×10~4元。(2)县域生态价值量集中于森林覆盖广的寨英镇、乌罗镇、盘信镇3个乡镇,三者价值量分别为4.12×104元、3.83×10~4元、3.06×104元,占全县价值量的21.97%。(3)植被覆盖率越高,生态服务价值密度越大,则生态服务价值的敏感性就越低。且林地面积对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起决定性作用(相关系数为0.99)。因此,及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即可实现定量化的敏感性评价过程,也为区域绿色GDP核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滇池流域1998年、2002年及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流域22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沿滇池分布,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598%、2.698%和9.021%;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晋江市土地利用演变规律与未来土地利用状况,以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程度;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因子构建土地利用预测模型(LCM),对晋江市2020,2030年的土地利用数量以及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LCM模型2010年模拟结果各项Kappa指数均大于80%;2)预测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将会在晋江中北部增加,耕地的减少则分布在晋江未来区划的中心城区,裸地在LCM模型预测中出现减少,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园地在LCM模型中呈减少趋势,而林地虽然在2020年有所减少,但2020年以后则呈增长趋势,且集中在沿海乡镇。LCM模型对预测结果精确度以及可信度较高,预测结果能为晋江市未来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研究了2000~2010年间贵州省杉木林分生物量及有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2000、2005和2010年杉木林生物量及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4.6334×10~6 t、35.7368×10~6 t和46.9948×10~6t,以及13.0481×10~6 t、18.9401×10~6 t和24.7912×10~6 t。生物量及有机碳储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杉木林样地数量持续10年保持444个,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表明杉木林得到有效保护。0~10cm、10~22cm和≥22cm径级的样地数量分别增加-19.59%、20.72%和-1.13%,绝对纯林、相对纯林和混交林样地数量分别增加-8.54%、15.38%和7.50%,杉木林分质量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林业资源管理》2016,(5):118-123
为探究滦河下游典型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1985—2015年每隔5年的遥感影像及其他辅助数据,采用监督分类的最大似然法提取不同时间段各土地类型,分析了滦河下游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近30年呈高速率下降的趋势,但仍是滦河下游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2)总体上,从1985—2015年林地与草地变化表现上升趋势,林地上升速率为15.78km2/5 a;草地上升速率为9.23 km2/5 a。3)耕地面积变化呈持续高速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03.8 km2/5 a。建筑用地呈上升趋势,2015年建筑用地面积为1985年的3倍多,其近30年来的整体增加速率为83.00km2/5 a;研究区水域面积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变化率为-4.11km2/5 a。4)城镇扩张是影响滦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深远。参照前人提出的陆地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表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计算出研究区2005~2013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VESV。结果表明:莲花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林地占主要部分,达到75%以上,其次是水域。研究区总VESV由2005年的45.73×107元减少到2013年的44.81×107元,林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对开展"综合土地整理"项目的五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华村和立马村的单位面积ESV较高,说明两村生态效益较高,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合理;桐木村的单位面积ESV最小,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增加林地面积,保护耕地,减少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研究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8.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表征,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研究长时序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演变规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构建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近12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ArcGIS结合InVEST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赫章县2010~2022年生境质量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赫章县的主要地类为林地,其次为耕地;建设用地扩张迅速,研究期内增长了27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间的流转,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主要流向了林地和建设用地;(2)研究期内赫章县整体生境质量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生境质量等级以中级、较低级为主,生境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密切;(3)生境退化度呈现减小后增大趋势。生境高度退化区向外蔓延主要是由于赫章县土地利用强度逐渐提升,建设用地面积向外扩张,距离城区较近的耕地、水域易受到建设用地扩张等因素影响向高度退化发展;(4)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2010年主要呈现出生境质量“高—高”聚集,2016年和2022年主要呈现“高—低”聚集,中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生境质量差异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长时间序列洱海上游的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分析其与城镇化进程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洱海上游1975,1985,1995,2005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提取了各时期土地利用斑块信息,计算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信息熵模型和分形模型,定量描述和分析了洱海上游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近40年间,洱海上游以林地、农田和灌草丛为优势地类,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整体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处于中等水平;2)转移变化方面,主要以灌草丛的转出和建设用地的转入为典型特征,单一类型的动态度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的动态度变化较为明显,其面积处于增加趋势;3)洱海上游1975—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斑块信息熵、均衡度及稳定性亦发生了相应变化。分析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洱海上游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对于提升土地集约化程度,合理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土地的科学与可持续利用,加快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麦草造纸业碳足迹及碳汇率计算方法;进而辅以国内典型规模与技术水平企业麦草产文化用纸生产线(40 t/d)为例,计算其碳汇率;最后提出提高我国麦草造纸碳汇率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造纸业碳足迹计算适用于生命周期法;我国典型的企业麦草产漂白文化用纸生产线(40 t/d)的吨纸碳排放量为2 072.5 kg,碳汇率为0.78;企业须加大生产规模至80 t/d以上、采用节能高效先进生产工艺与装备降低碳排量,可实现麦草造纸碳汇率大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