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许云飞 《国土绿化》2018,(11):53-53
10月22日—2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办公室、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办了"美丽中国·生态民勤"摄影展。此次摄影展共分"治理荒漠·中国生态奇迹""昔日民勤·风沙肆虐家园""战风斗沙·众志成城治沙患""绿进沙退·书写绿色篇章"4个部分,通过百余幅摄影作品,生动展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及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防沙治沙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述了民勤人民抗风斗沙、顽强拼搏的感人故事,弘扬了沙区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6月17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沙区和岩溶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007万公顷。长期以来,我国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优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加强监督考核,实施重点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3.
正10月22日,"美丽中国·生态民勤"摄影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开幕。此次摄影展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办公室、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摄影展共分"治理荒漠·中国生态奇迹""昔日民勤·风沙肆虐家园""战风斗沙·众志成城治沙患""绿进沙退·书写绿色篇章" 4个部分,通过百余幅摄影作品,生动展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及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防沙治沙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述了民勤人民抗风斗沙、顽强拼搏的感人故事,弘扬沙区人民  相似文献   

4.
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这是乌审旗几十年来治沙理念和模式转变、生态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正>辽宁省多年来持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沙化荒漠化土地治理,以三北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2019年沙化土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04年分别减少151万亩、288万亩,降幅分别为18%、28%。  相似文献   

6.
治沙事业是祖国豪迈的社会主义事业,沙地造林是林业和治沙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才可能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沙地造林工作,旧社会沙逼人退悲惨又凄凉,新社会人进沙退旧貌换新颜。我国沙漠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相当全国现有耕地面积。其中内蒙沙漠、沙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9%。沙漠的存在是历代反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防沙治沙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改变“沙进人退”,实现“绿进沙退”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科学推进沙化土地保护与综合治理及适度发展绿色沙产业等对策,以期为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一组组喜人数据的跳动,彰显出新疆林草"十三五"发展的韧性和活力,留下了深深印迹。——5年来,大规模国土绿化染绿天山南北,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及各生态空间之间的绿色廊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生态屏障建设等,累计造林披绿95.93万hm~2,年均义务植树超过5 000万株。——5年来,人进沙退、绿进沙退成为新景象,全区治理沙化土地189.17万hm~2,生态环境面貌大改。防沙治沙经验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经过近7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被称为"人类贪欲儿子"的毛乌素沙漠是否还会卷土重来,取决于当地人的行为模式。二次沙化的可能,是所有人必须直面的潜在风险,也是陕西省榆林林业人苦心孤诣,试图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进入新世纪,全  相似文献   

10.
造林大户张金宝李吉人建国以来,哲盟林业建设特别是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昔日沙埋房屋、道路,侵吞农田草牧场的悲惨景象,如今被人进沙退,林茂粮丰富旺和人们安居乐业所代替。全盟人民在防沙治沙,绿化家乡中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造...  相似文献   

11.
中央宣传部29日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逬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在1746万亩土地中,风蚀沙化面积占到95%,强度沙化面积达40%。这里风大沙多,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着全旗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饱受风沙之害的乌审旗人民经过40余年改天换地,筑起了一条生生不息的“绿色长城”,变“沙逼人退”为“人逼沙退”,从“人定胜天”到实现“天人合一”是乌审旗人民的新愿望。 一、治沙历史——“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相似文献   

13.
赤峰市红山区城郊林场是红山区唯一的国有林场,也是全国闻名的治沙造林先进单位。城郊林场在建场初期的主要任务是防风固沙,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把围绕在城区东、北、西三个方向的近千个流动半流动沙丘全部变成了森林,实现了人进沙退,为城区群众安居乐业及工农业生  相似文献   

14.
<正>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7月29日在内蒙古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开幕式,宣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论坛的贺信并致辞。马凯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万多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00多平方公里,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牧远 《国土绿化》2018,(7):18-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战略任务,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着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深入实施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启动公路、城镇、村屯、矿区园区、黄河两岸、大青山前坡等重点区域绿化,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促进了城市绿色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持续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6.
正从空中看,黄河在宁夏绕了一个弯,依偎着腾格里的沙丘,拐出了一个大大的"几"字。黄河两岸,一边是黄沙漫漫的中国第四大沙漠,另一边却是绿洲田园的"塞上江南"。面对土地荒漠化这一"地球癌症",宁夏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担当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一代代治沙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奇迹接连在这片土  相似文献   

17.
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工作将全面开展根据国务院1993年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我国沙漠化土地的蔓延、逆转及消长变化情况,为科学治沙,依法治沙,准确评价治沙成效,开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新局面,林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沙...  相似文献   

18.
绿色的接力     
茫茫沙海,新疆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深处,神话般地伸出去一个绿色半岛,它就是1958年党的生日那天建立起来的素有“沙海半岛”之称的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青团农场,现在的兵团农八师一五0团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五0团场伸入沙漠腹地60余公里,为一块狭长的三角地带,三面环沙,年年月月沙飞沙落。建场36年来,团场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坚持治沙造林始终没变。36年累计造林50938亩,植树1538万株,使人进沙退,沙漠变绿洲的神话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一)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地区,长期以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坚持不懈地种树种草、治沙造林,现已收到了阻沙南移、生态环境改善的明显效果,从而呈现了沙退人进的可喜局面。在这场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沙区的27个国营林场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给予正确、公允的评价。1.据榆林地区林业局的材料:到1985年,沙区累计造林保存面积为1053万亩,其  相似文献   

20.
正一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记者,手背上夹杂着明显的伤疤,黑色的指缝里残留着沙土,左手的食指脱了皮,还粘着来不及擦净的血迹,这是王银吉的手。2021年6月9日上午,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见到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得主王银吉和他78岁的父亲王天昌。他们父子俩,两代治沙人已在这片土地上战沙、治沙22年。今年52岁的王银吉与城市里的同龄人相比,看上去更有岁月感,黝黑的皮肤,分明的皱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