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喜峰 《绿色科技》2021,(7):267-268,271
指出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在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对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论述《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树立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意识和责任感、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渗透课程思政三个方面的论述重点提出了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为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政品质协同发展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教学中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将思政教育渗透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继而对学生思想观念的确立发挥出积极作用。概述了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教学情况,分析了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分析化学》和思政理论同行可以构成协同效应,探索了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各专业课要积极发挥立德树人的思政育人功效。《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提出了变革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团队建设、完善育人评价体系等途径方法,阐述了该课程实施思政融合的教学探索,使得该课程成功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课程改革效果明显,为这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育德智兼备的接班人,实现全面育人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从高职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入手,详细分析了高职工科学生的特点、课程思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迫切需要加强高职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研究,建立完整的课程思政机制,并以《低压运行维修》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及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为对象,分析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并从国家认同、责任担当,统筹兼顾、大局意识,团结协作、互惠共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等几个方面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探索和挖掘,总结了做法和经验,为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相近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对于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相关举措,并以高职《机械系统设计与实践》示范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4个方面介绍了示范课建设的方法,以期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喜峰 《绿色科技》2021,(5):234-236
指出了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以此将高职学子培养成为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进行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重要意义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继而进行了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最后实施了开展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反思。希望通过探索与反思,能够为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就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探讨,针对高职院校的现状,分析了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心里障碍成因,并提出分层次教学、概念教学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途径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林学专业部分学生对林业地位的认识不足、专业认同感不强,"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在"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建设思政案例、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思政育人环境、改进思政考核方法等途径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和实践。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贯穿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在家国情怀、时代使命、专业认同、科学精神、个人素养等方面提升的思政育人效果,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一、缘起2018年“三全育人”(全元素、全过程、全面化协同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开创了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崭新局面。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推进教学革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公安专业课程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灵活、多元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在每门课程中构建特色化的课程思政体系,为我国公安队伍培养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过硬的预备警官提供保障。“侦查学”是公安高等教育中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相似文献   

11.
以"课程思政"为指引,以高校旅游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文化》为案例,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思政问题,从微观领域出发,将《旅游文化》课程知识点与思政要素相互融合,提出了具体教学实施步骤,以期达到思政效果,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相互结合,为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学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始终坚持"育人"先"育德",注重实现传道授业释疑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整合和统一,在课程教学全程中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心智模式的德智融合,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课程思政德智融和要素、实施路径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对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答疑等教学环节进行了课程思政融入的探索,深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理念,对实现多元路径的德智融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德育、智育、美育和价值观教育为基本元素的课程思政融合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了课程教学综合维度,从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方面综合分析了思政元素融合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标准,提出了以育人、解惑、引领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与思政育人的良性循环策略和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现状问题与实践路径”为研究主题,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剖析了现状、问题及成因,着力解决学院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内涵价值认识、实践路径策略、保障条件机制、特色与创新等问题,为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实效等,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及理性认知与实践策略指导,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使命,要求知识传授结合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习效果差的现状,《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团队积极展开教学探索,以该课程为平台,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提高信息化手段,课程成功入选"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推动了专业基础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同向同行,提升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路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办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教学中,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模块入手,展开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究,提出了主要从"选、用、激、育、留"等五个纬度的进行核心专业知识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相结合,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民办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建筑设备》作为建筑类专业的平台课程,其课程性质和定位决定了其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理想载体,从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切入点和加强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各环节相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筑设备》课程思政的建设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斌  张晗 《绿色科技》2021,(7):269-271
针对石油化工产业特点及新形势下课程思政育人要求,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的必要性、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新途径,为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为例,从课程思政意义、专业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4个方面展开了探讨。通过研究,针对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契合点”这一最为核心和最难解决的部分,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预期思政目标,为《旅游学概论》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课程思政是实现育人与育才并重的重要途径。对《风险管理》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开设思政板块能够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学生会更加重视;故事会形式能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会提高;多元化主讲人所带来的不同授课风格能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新鲜感,对学生的注意力的抓取具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