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树进城的乱象早就触目惊心了。网上检索一下,会发现描述“大树进城”的关键词:一夜成林、面子工程、黑色利益链、腐败重灾区、水土不服、扭曲的政绩观等等,很多媒体多次报道了“大树进城”的弊端及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大树进城”之风形成的背景,对“大树进城”的弊端与危害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大树进城”之风难以遏止的原因,提出了“控两头、掐中间”、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哈尔滨市“大树进城”的移植实践过程 ;阐明城市从栽植小树苗 ,缓慢地发挥生态效益到移植大树加快生态效益 ,是尽快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大树进城”的作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绿化在保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市貌等方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于我市人口密集、地价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地价昂贵的现状,如何在有限的绿地面积创造出既多又快的最佳绿化生态环境效益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大树引入城市”的举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效果。2000年,在新建的中华恐龙园、荆川园(二期)、新区中心公园、小营前广场和延东路、新区长江路、黄山路等绿带中以及一居住小区中都种植了胸径在15左右的樟、榉树、桂花、广玉兰和银杏等大规格苗,为迅速提高城市绿量,尽快形成绿化氛,丰富景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到了好作用。然而在“大树进城”活动中也出现一些倾向性问题需研讨,笔者想就此发表孔之见,供领导和城建工作者参考。一、“大树进城”的作用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归根到底是绿量决定的。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叶面积的大小。1株大树的绿量是相同种的1株小树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生长才能达到的。据科学测定,1株种在地上的大乔木,其叶面积总和可以达到其树投影覆盖面积的14倍。乔、灌、草合理配植绿地,不仅能丰富植物层次感,构成美观的体图画,其生...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城市绿化中“大树进城”的现象,分析了大苗绿化在城市绿化中的必要性,以及大苗绿化演变成“大树进城”热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应对“大树进城”热的措施和建议,探讨了“大树进城”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效益。  相似文献   

6.
大树引入城市是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绿化绿地质量、生态效益和景观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进城大树成活率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树成活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树进城移植活动加快了城市的绿化,美化了家园,是快速改善人居环境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昆明、南京、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已经搞了多年。但大树进城移植的成活率普遍较低,从它们提供的数据分析,成活率仅在50%左右,重庆30%~40%,哈尔滨不足30%,上海达到92%以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各地的城市绿化中,大树进城之风屡禁不止。大树进城,尽管一些学者专家强烈反对,但大树移栽后多用于市政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承认和支持。1大树进城,维护和发展了生态平衡为了改善城市的生存、生态环境,需要开发、建设大面积的绿地来弥补。如果栽植小苗、幼树,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绿化、防护效果,只有移栽大树才能立竿见影,这是不争的事实。眼下的农村与以前大不一样,随着生活居住条件的提高,农民的房屋不仅越盖越好,而且越盖越向外延伸。村庄内的老院大都人走房空、无人居住,只是院内的大树依旧,荒草成片。农民为了占…  相似文献   

9.
“大树进城”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一些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纷纷兴起了大树移植进城热 ,现正越演越烈。如何正确看待“大树进城”热这一现象 ?本文作了有益的探索 ,对“大树进城”热的利弊、产生原因等作了详细分析阐述 ,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提出了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讨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浅谈新疆城市绿化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洁 《新疆林业》2005,(4):33-34
许多城市在绿化工作中很重视移栽大树,人们在不少步行街、住宅小区、景观带都可看见一些被移植来的大树,它们既营造出古典之美,又能快速产生绿化、美化功效,对土地资源也能产生一定的增值效应。但有关专家提出,城市绿化中的这一捷径无疑是一种“绿色泡沫”。大规模的大树进城,对于城市和农村来说,都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大树"进城可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和观赏效果。但超过一定限度,容易引发生态环境不平衡等弊病。分析了"大树"进城带来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大树"进城的应对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树进城在我国产生已有20余年历史,目前在许多地区仍呈蔓延之势。大树进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破坏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移栽大树死亡、催生助长形象工程、带来生物入侵问题、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几个方面,治理大树进城,主要从转变城市绿化意识、严格执行法律规范、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利用城市大树资源、加强城市苗圃建设、提高大树移植技术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园林大树移植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 ,为快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城市绿化质量 ,改善城市绿地景观 ,“大树进城”、“大树移植”形成热潮 ,由于绿化工程大树大苗移植过多过滥、移植技术和养护管理水平低等原因 ,导致大树移植成活率不高 ,不但达不到立竿见影的目的 ,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将园林大树移植的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 大树的标准园林绿化用的大树是指胸径在 2 0cm以上的落叶乔木和胸径在 1 5cm的常绿乔木。2 移植季节大树移植的较好季节为春秋两季 ,但是秋季移植后很快进入休眠期 ,并要经过一个冬季 ,容易遭受不利气候、环境以及人为影…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在苏州召开的亚欧林业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林业、绿化和生态专家对国内许多大中城市搞轰轰烈烈的“大树进城”运动深表忧虑,指出这种“速成绿化”会带来很大的生态风险,呼吁国家出台相应措施和法规紧急叫停。笔者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到专家的这种呼吁,可近年来随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口号越叫越响,“大树进城”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演越烈,许多地方不仅从郊区农村大量移树进城,甚至不惜重金从深山老林中购买有着百年以上树龄的名贵树种,然后再千里迢迢的把大树运到城市“安家落户”。从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审视“大树进城”现象,其弊端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适应城市景观美化的需要,“大树进城”渐成一种时尚。许多大树被截锯捆绑,长途运输,由南而北,或从深山迁植城市。其中不乏名树古木,也难逃其厄。它们大多非“青春”盛年,要么已超“中年”,要么就进入衰弱老龄。往往是徒耗人、财、物力,绿化效果却难尽人意。这其中颇有不少弊端,主要概说如下:首先,大树移植破坏了原产地的生态平衡。每一个地方,无论大小,都存在一个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生物群落,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稳衡的生物链,在动态中循环。如果一棵大树被挖走,就不是留下一个坑那么简单,而是生物链由此断开,平衡破坏,此后引发一…  相似文献   

16.
谈谈大树进城的原则和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市从1999年起 ,已连续二年实施了大树进城绿化项目 ,每年移栽大树都在500株以上。从这2年的实施情况来看 ,总体效果不错 ,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十分紧缺的无锡来说 ,大树进城不失为一个加快城市绿化的好方法。它不但可以迅速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增加城市的绿量 ,而且可以提高绿地的品位 ,增强绿地的多项功能 ,缩小绿化建设与城市建筑 ,道、桥建设的差异。然而 ,在大树进城项目实施过程中 ,需要掌握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要做好规划。要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总…  相似文献   

17.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这是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法则,而每一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以形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生态环境并形成其生态学特性,这是园林工作者应了解和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对广东一些地方在公园、广场及住宅区出现营造大片草地和种大树老树问题谈点一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些地方为打造绿色城市,纷纷花大价钱,引进古树名木、珍贵树种进城,建造“城市森林”。这些“背井离乡”的大树,或因“水土不服”,或因养护不到位,过不了多久,有相当一部分就会悄然“离开人世”。现针对古树名木进城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10a来,银杏栽植在如皋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银杏大树逐年增加。受“大树进城”大气候的影响,如皋建立了大树市场,以销售银杏大树为主,但管理没有跟上。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栽植大树成本高,原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因此不宜提倡栽植大树,主张以大径级健壮苗木为主绿化、美化城市。  相似文献   

20.
正9月25日,广东省林业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关于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促进城乡绿化和生态建设健康发展。《通知》指出,天然大树是指非人工培育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年龄和径级的树木。采挖移植天然大树弊病多、害处大,既违背树木生长规律,难于保证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又破坏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撕裂历史和文化传承,也浪费了财力物力,滋生绿化腐败,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