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花生田蛴螬病虫害爆发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蛴螬,鞘翅目金龟科(Scarabaeiudea)幼虫的总称,有40余种,是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特别是近几年,在本地区花生田爆发成灾,一般地块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现状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商品性,对花生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构成严重威胁。根据对蛴螬近几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笔者较为详细的掌握了该虫发生规律和特点,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花生蛴螬在闽南地区为常发性害虫,为害程度逐年严重。结合闽南地区的环境气候特点,对花生蛴螬的发生为害和防治技术进行浅析,以挽回每年10%~80%的虫害损失,实现"虫口夺粮"的丰产目标。  相似文献   

3.
陇东旱塬区种植冬油菜和冬小麦后,土地闲置期可复种马铃薯,但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对马铃薯为害严重,科学合理防治蛴螬、金针虫对保证马铃薯产量非常重要。为筛选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防治蛴螬、金针虫危害的低毒高效的适宜药剂,以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指示品种,蛴螬、金针虫为防治对象,选用3种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各药剂的拌种或喷沟处理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调查各处理蛴螬、金针虫虫口基数,出苗期的出苗率、受害率、安全性和成熟期的受害率、安全性。结果表明,35%噻虫嗪种衣剂、60%帮巧时种衣剂防效均达85%以上,且拌种处理和喷沟处理无显著差异。60%帮巧时悬浮种衣剂拌种和喷沟防效均好,分别为88.44%、90.36%;折合产量高,分别为16 407.41、17 066.14 kg/hm2,较空白对照分别增产16.71%、21.40%,较常规药剂对照分别增产12.07%、16.57%;保产效果好,分别为95.39%、96.20%。见于此,60%帮巧时悬浮种衣剂可作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蛴螬、金针虫防治的候选杀虫剂;并建议用48.00 mL的药量稀释10倍液后拌种薯100 kg,将525.00 mL的药量稀释250倍液,按225 L/hm2喷沟。  相似文献   

4.
山西晋南麦区蛴螬种群动态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对蛴螬种群进行准确预测和适时防治,本试验于1982~2002年在山西晋南麦区8个市(县)选择代表性地块,采用棋盘式取样法调查分析了正茬和回茬麦田蛴螬的发生规律。筛选出4个蛴螬发生的预测因子,即发生程度(Y)与虫口密度基数(X1)、8月份降雨量(X2)、9月下旬降雨量(X3)和9月下旬5cm地温(X4)相关。运用通径分析,确证了对蛴螬发生程度而言虫口基数是首要影响因素,气象因子居次要地位。同时研究了不同茬口下气象因子对麦田蛴螬发生动态的影响差异,并采用多元统计预测法,建立了预测回归方程,正茬小麦田为Y=0.0379+0.5969X1+0.0019X2-0.0098X3+0.0460X4,回茬田为Y=1.7655+0.6348X1-0.0052X2-0.0037X3-0.0035X4。经回归检验,两个预测模型在1982~2006年间历史拟合率分别高达88%和92%,可用于预测未来蛴螬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5.
文水县是吕梁市的农业大县,总耕地面积4.07万hm2,其中水地3.73万hm2,占91.65%.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改革创新,吸引社会资金办水利,大力推广大田管灌、林果田涌泉灌和经济作物微喷灌,发展节水农业.全县铺设地下塑料管道2 815 km,涌泉灌面积1 333.33 hm2,微喷灌面积2 666.67 hm2,节水面积达到2.73万hm2,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的稳定发展.200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8亿kg,单产7050 kg/hm2.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地膜残留及典型覆膜作物残膜系数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13  
为阐明华北地区残膜污染现状及当年地膜残留系数,2008-2011年采用问卷调查及样方检测方法对华北地区主要作物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2011-2014年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强度分布范围为0.2~82.2 kg/hm2,其平均值为26.8 kg/hm2。区域内不同作物和不同省份间地膜残留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生和棉花地膜残留强度较高,分别为32.0和31.8 kg/hm2;华北地区所有省份中,河北省农田地膜残留强度最高,为36.8 kg/hm2。2011年,华北地区农田地膜残留总量为14.8万t,其中地膜残留总量居前3位的作物是蔬菜(5.5万t)、棉花(3.9万t)、花生(3.0万t),占残膜总量的83.8%。3 a的地膜残留系数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和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9.7%和14.3%,如果一直沿用目前的地膜使用模式,预计到2021年,花生地和棉田的地膜残留强度将会达到69.1和70.4 kg/hm2,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研究可为华北地区残膜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铜仁地区的花生平衡施肥试验证明 ,花生的合理施肥有极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其中施氮 ( N) 2 8kg/ hm2 可增产花生 4 0 .7%~ 4 2 .3% ,施磷 ( P2 O5) 12 0 kg/ hm2 可增产花生34 .7%~ 61.5% ,施钾 ( K2 O) 75kg/ hm2可增产花生 2 3.0 %~ 2 3.2 %。施微肥 (硼、锌、钼、铜、铁 )可增产花生 7.0 7%~ 15.2 %。平均每投入一元氮磷钾微肥可分别增收 2 8.6~ 2 9.6,15.6~2 2 .3,9.1~ 9.5,3.8~ 7.4元。建议花生的 N∶ P2 O5∶K2 O配比为 10 0∶ 4 30∶ 2 60并添加微肥适量。平衡施肥在贵州的增产潜力很大 ,在贵州铜仁地区及其他相应地区有很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缙云县标准农田质量状况与提升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缙云县标准农田279个样点野外调查与土壤肥力指标检测,按照《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进行分等定级,代表面积8 543 hm2,其中一等田220.6 hm2,占2.6%;二等田6 024.7 hm2,占70.5%;三等田2297.7 hm2,占26.9%。根据标准农田质量现状,提出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9.
花生-甘薯轮作制平衡施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花生、甘薯是南安市重要的旱地作物,年种植面积都在1.67万hm2以上,随着作物结构调整,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而花生、甘薯轮作是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昆虫病原线虫与根瘤菌配合使用的可行性,在室内测试了根瘤菌对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s bacteriophora,Taishan strain H06)存活及侵染率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在大田条件下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根瘤菌和昆虫病原线虫配合使用对花生植株性状、荚果产量及防治花生蛴螬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根瘤菌剂对线虫的存活均无亚致死作用,对线虫的致死率无明显影响;在结荚期,播种时接种根瘤菌的叶片厚度、重量及面积比对照分别提高了38.53%、16.75%和26.22%。结荚期施用H06线虫对蛴螬的防治效果达80.7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防治效果(38.78%)。播种期接种根瘤菌+结荚期施用线虫的处理使花生总荚数、荚果重和百粒重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41.51%、220.66%和9.88%。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将播种期接种根瘤菌与结荚期施用H06线虫配合使用,可起到防虫固氮双重效果,进而提高花生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日照市地处鲁东南沿海,是山东省花生主产区。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花生产区优势,花生种植面积从"十五"初期的4.3万hm2,发展到近几年的5.5万hm2,总产连续10年超过20万t大关,2011年最高达到25.1万t,促进了日照市花生加工出口,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花生多年的传统种植栽培一般采用每穴双粒播种,用种量大,存在个体发育受影响,整齐度较差,大苗欺小苗问题,难以充分挖掘单株和群体的增产潜力。实行花生单粒精播,不仅节种、省肥,大幅度提高工效,且能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全苗、匀苗,有效克服花生高产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提高花生群体质量.对进一步提高花生高产栽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建立了该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并将该流域分为177个地块,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为:宜农地总面积为185.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34%;宜林地总面积为192.4hm2,占20.08%;宜牧地总面积为563.63hm2,占58.83%;其它地总面积为16.67hm2,占1.74%。  相似文献   

13.
在灵台县对11个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运旱115综合性状优良,折合产量5 974.51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增产562.22 kg/hm2,增产率10.39%,适合在灵台县推广种植。京冬17折合产量5 719.64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增产307.35 kg/hm2,增产率5.68%,适合灵台县高肥力地块种植。百旱207、甘冬sp折合产量分别为5 472.26、5 457.2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分别增产1.11%、0.83%,适合灵台县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14.
宽幅麦田套种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以纯作花生田(PP)为对照,观测分析了麦套花生田(IP)的小气候效应及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套种田地表和花生冠层顶部的光照强度均小于纯作田,分别为纯作田的50%和75%,其差值随花生的生育进程减小。(2)套种田的10 cm地温平均值高于纯作田,冠层顶部的平均温度低于纯作田。(3)套种田表层土壤容重高于纯作田,各层土壤含水量均低于纯作田。(4)套种花生的LAI(叶面积指数)高峰期和峰值分别比纯作花生晚和小,后期仍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5)花生不同器官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存在一定差异,套种花生的生殖生长延迟,生物产量较纯作田低。(6)套种花生的CGR(作物生长率)高峰期和峰值晚于和大于纯作花生,而NAR(净同化率)变化趋势与纯作基本相同,呈持续下降趋势,饱果期的LAD(光合势)高于纯作花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825个典型户地块、面积134.84hm2农作物施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种植模式地块投入肥料(折纯)平均为600kg.hm-2,其中化肥投入526.5kg.hm-2,有机肥投入73.5kg.hm-2,分别占总施肥量的87.8%和12.2%;农作物过量使用化肥,有机肥投入偏少,且化肥投入N、P、K结构比例不合理,典型户地块施肥水平不平衡;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残膜回收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内蒙古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约束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1年以后全区地膜覆盖总面积达到133万hm2以上,农用地膜年使用量超过了4.9万t,并且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区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在0.006~0.008 mm之间,回收率仅为60%左右,全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84 kg/hm2,回收率较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低20%左右,而地膜残留量较公报数据高40.5%。地膜残留主要分布在0~20 cm耕层土壤中,并且近年刚开始实行地膜覆盖的地块年平均地膜残留量增长速度显著高于覆膜年限较长的地块。针对内蒙古地区地膜污染现状,从地膜的标准化生产、节约使用、高效回收以及未来需要研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政策等机制体制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途径,达到地膜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农作物增产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稻超高产栽培措施实现了连片100hm2水稻平均单产超1.275万kg/hm2,最高达1.434万kg/hm2的目标.其主要技术要点是选用优质高产新品种、培育软盘旱育壮苗、宽窄行移栽、平衡施肥、科学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GIS支持下的福建省春花生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省耕地为评价对象,以250 m×2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根据春花生生长的立地要求,建立由气候条件、立地环境、土壤理化性状、社会经济条件等组成的18项评价因子体系,借助GIS与修正的加权指数和、动态聚类等模型评价福建省春花生适宜用地数量、质量及分布.结果表明,福建省宜春花生用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4.74%,全省宜春花生用地质量总体良好.春花生最适宜区用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平、三明、漳州、福州和泉州5市,合计面积23.39万hm2,占最适宜区总面积的80.93%.针对福建省春花生用地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春花生用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花生都是极其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在世界油脂的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每到花生的播种期或者是成长期,都会受到蛴螬的一定损坏。蛴螬是一种对花生生长产生严重损害的害虫,其会咬食花生的种子,使花生的根苗不能得到充分地养分进行生长。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主要结合广西北流市的花生种植模式来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讨如何在不同的春夏季种植花生中有效防止蛴螬危害,并对药剂效果进行科学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对春播豌豆安全高效的除草剂种类及其剂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5种茎叶除草剂进行防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除草剂均可用于豌豆田。其中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450~600 mL/hm2总防效最好,480 g/L灭草松水剂3 000~4 500 mL/hm2、10%精喹禾灵乳油900 mL/hm2、80%阔草清水分散粒剂45 g/hm2和24%烯草酮乳油675 mL/hm2均可有效防除豌豆田杂草。10%精喹禾灵乳油900 mL/hm2和80%阔草清水分散粒剂30~45 g/hm2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均较对照增产10%以上。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450 mL/hm2处理较对照增产9.59%。综合考虑除草效果和安全性,推荐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450 mL/hm2、480 g/L灭草松水剂3 000 mL/hm2、10%精喹禾灵乳油900 mL/hm2和80%阔草清水分散粒剂45 g/hm2用于豌豆田杂草防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