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农民们只有接受法制观念启蒙,并通过合法途径争得自己的权益,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本文根据在线农民权益保护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权威性、规范性、合法性、稳定性及功用,将中国在线农民维权信息资源收集、分析、整合、分类,将其分为五大类,选择有代表性的在线资源做一浅析。在重要网站的介绍上略有侧重,为公众传递农民维权最新在线信息,并提供一些本人在实践中积累的关于网络信忠资源检索利用的策略与技巧。以期能为广大农民朋友以及关注、关心农民朋友的各界人士提供有益资讯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行为现状及成因,为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在省域范围内,以各县的农技推广信息员为调查对象,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效用3个角度,对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揭示出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行为的如下情况:(1)发达地区农民对信息有强烈需求,但需求并未被很好满足;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信息类型依次是市场供求、生产科技、气象灾害等有助于增产增收的信息;(2)农民获取信息以传统的电视、亲朋好友、广播等途径为主,对互联网途径利用不足;(3)农民认为农业信息效用较低。上述情况的成因在于:(1)农民的信息素养较低;(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3)信息资源质量差。对此,该文提出了3条政策建议:(1)充分利用传统信息获取(传播)途径提高农民信息素养;(2)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民的信息获取途径;(3)将政府推广与互联网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对于农民致富乃至农业和农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不同地区350个农民的问卷调查,得知其信息获取的现状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陕西省农民信息获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陕西农民信息获取效果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海南为例,通过对海南农民科技信息意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海南农民科技信息意识普遍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不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几个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海南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省什邡市为例,通过实地访谈,对农民农业信息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调研地区存在农民收入情况影响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农民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信息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为满足农民信息需求、提高农民种植收入,应该通过加强农民信息意识、培育信息服务人才等措施,提升农民信息服务质量,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6):871-873
农业信息是重要的商品资源,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需要多种多样的农业信息。详细分析了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方向及购买愿望、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以及渠道,并指出当前影响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民的信息素养不仅对自身的生活生产有影响,也事关农业农村的发展,事关国家信息化的进程。该文介绍了农民信息素养的概念,调查总结了湖南省农民信息素养现状,提出湖南省提升农民信息素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信息意识决定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采纳行为。文章通过对江苏省仪征市11个乡镇的实地调查结果,将农民信息意识划分为信息认知、信息情感、信息行为倾向三个发展阶段,总结概括出弱信息意识被动型、弱信息意识主导型以及强信息意识主导型三种农民信息意识对农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从农民信息意识出发引导农民行为改变的模式:科技培训模式、行为诱导模式、专业化服务模式以及市场化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试点村选择的基本条件 一是网络信息优势;二是突出当地产品、劳务、加工等方面的特色;三是信息员有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选择的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了解更多、更好的政策和项目,尤其是关于化肥和种子的价格变动、天气变化等适时的生产及生活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一、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对农民行为的影响(一)对农民生产行为的影响如今农民通过电话、电视、网络等途径可方便地获取更多的农业生产信息及农业的方针、政策、措施,并掌握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信息,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气象变化和疾病防治信息。不少农民不再局限于种植、养殖传统品种,名、优、特新品种占有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具体接受者和最终使用者。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而且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农民经济实力不足,故投资能力有限。我国农民现有的经营规模普遍在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的“规模起点”以下,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减小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科研、培训、教育、信息、咨询等分户经营难以解决的技术领域为农民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激励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7):1484-1488
对现有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缺陷进行剖析,再从成本、收益分析角度探讨农户在退耕还林中的行为动因,最后经过实例予以佐证.结果表明,农户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并不关注生态建设,现有机制对农户参与退耕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而对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缺乏激励或者没有激励.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国民待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农民从城乡分割的制度中解放出来 ,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真正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既是解决农民国民待遇的直接措施 ,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和特征 ,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国民待遇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被中国的广大人民普遍接受。在当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农民所认同和接受。因此,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在农民中大众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制定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农民中大众化的对策提供依据,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笔者1984年对江苏、上海等四省、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兴办,迅速改变着农民的智力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其共同特点是:多层次,适应性强;多专业,因需设班;多规格,易形成人才梯队;多形式,灵活性大;多渠道,筹建较易,在我国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育才快、效益高的农民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农村职业教育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流砥柱,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资金投入不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与培养新型农民的标准相脱节、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有限等问题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进程。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必要从强化宣传、宏观调控、统筹经费、深化改革、微博求职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为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就业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日,中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国家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它是中国首部规整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法规,是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影响力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是普通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更与竞争情报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文章基于竞争情报的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素养不仅会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将影响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当成为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新课题.文章从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行性、必要性、教育内容进行论述,尝试提出培养信息素养的相关想法.  相似文献   

19.
土地征用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其中以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最为激烈.基层政府占据制度优势,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驱动下进行征地;农民受资源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征地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基层政府与农民的行动目标出发,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在博弈论视角下分析了两者在征地中的关系和行为,从土地制度、政府、农民3个角度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2002—2006年间中国资源总库中的129篇农民教育研究论文为统计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民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发文量、合作度、地区和机构分布、年龄和职称情况进行计量分析,透视我国农民教育研究队伍的现状,对我国农民教育研究做出客观评价,为农民教育研究和作者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