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文鸿 《绿色科技》2015,(2):169-170
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了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上种植南酸枣,造林成活率为97%,3年保存率为94%,3年树高达6.2m,胸径达7.2cm,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南酸枣可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的速生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程长 《安徽林业科技》2009,(2):45-45,19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杉木是主要的用材造林树种,随着林龄增长,部分杉木进入了主伐期,这些林分林木老化,生产力下降,急需更新采伐。上世纪,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树种主要以马尾松为主,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其林分生长不好,效益不佳。如何营造人工杉木二代林的问题是我们林业急于解决的课题。2001年,笔者对30公顷杉木采伐迹地,进行不同更新模型试验,并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进行了定期测定比较。  相似文献   

3.
杉木是我区主要造林树种,山区群众素有经营习惯和丰富经验。50年代以来,各国有林场一直以杉木为主进行造林,至80年代,杉木人工林陆续进入主伐。第一代人工杉木纯林主成后,第二代林分如何经营,成为森林经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提高迹地更新成效,对全区8个国有林场1988~1996年期间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成效进行了调查总结,本着适地适树、速生丰产、经济效益高的原则,对人工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出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经营二代林分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1自然条件池州地处皖西南、长…  相似文献   

4.
方军 《安徽林业》2010,(1):51-51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由于其萌生能力强,其采伐迹地更新时的树种选择成了当前林业生产上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杉木采伐迹地栽植南酸枣形成针阔混交林是戴公山林场在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树种选择的实践中进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杉木林采伐迹地在留养部分杉木萌条的同时,栽种毛竹形成杉竹混交林,比单一营造毛竹林节约造林成本,又可使采伐迹地提前恢复森林环境.皖南山区杉木商品林采伐迹地面积较大的地区,采用杉竹混交,迹地更新,在生产上是较为适用的营林方式.  相似文献   

6.
冯骥 《中国林业》2009,(1):56-56
安徽省旌德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营造的杉木林,现多数已经进入成熟采伐期,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林业发展形式,增加林农经济收入,选用何种树种对杉木迹地进行更新,以营造高效速生丰产林,是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考虑的课题。2004年3月,在安徽省黄山市林科所林业专家的指导下,笔者选择了杉木采伐迹地进行了4种速生阔叶树种造林更新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屏边县杉木采伐迹地秃杉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杉木采伐迹地秃杉造林试验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上种植秃杉,生长良好,且造林成活率为96%,保存率为(3年)94%,3年生树高达2.6m,胸径达5.2cm,没有病虫害,秃杉可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换代的骨干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枫香杉木(萌芽)混交造林的主要方法是:在第一代实生杉木纯林的采代迹地上,栽植适当密度的枫香,抚育过程中保留部分伐蔸上的萌芽条,使之形成枫香杉木针阔混交林。这是我们在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特定的更新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杉木采伐迹地秃杉造林试验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上种植秃杉,生长良好,且造林成活率为96%,保存率为(3年)94%,3年生树高达2.6m,胸径达5.2cm,没有病虫害,秃杉可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换代的骨干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 湖北省自五十年代开始即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杉木人工林建设,六十年代以后更有较大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省国营林场和乡镇林场的主要财源,杉木林地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单位的兴衰。当前,这些杉木林,都已接连进入主伐年龄,急待采伐利用更新造林。但是,杉木林采伐后,在迹地上重新营造下一代杉木林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特对罗田天堂寨林场,红安天台山林场在杉木采伐迹地上重荐杉木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从中找出把杉木二代林建设好的有效途径。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国有林场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关系着国有森林资源储备的增长和资源质量。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辽市对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通过招商引资、职工承包、合作造林、转让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各方面造林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元化、多种资金投入的营林体系,在保证更新造林质量的同时,林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改革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经营管理方式的同时,通辽市林业局出台了新的国有林场森林采伐管理办法,即:采伐作业设计的编制、初审和批复,办理采伐证,分块管理,各负其责。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经营管理方式和采伐管理办法的改革,已初见成效,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严德文 《中国林业》2009,(20):49-49
安徽省旌德地区上世纪80年代营造的杉木林,现已多数进入成熟采伐期,为了适应林业发展形势,降低成本投入,增加林农经济收入,选用何种树种对迹地进行更新,以营造高效速生丰产林,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考虑的课题。2002年以来,在黄山市林科所林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选取了毛竹实生苗作为迹地更新树种。经造林实验分析,毛竹实生苗造林成本相对于大竹母造林成本每亩可节约150元,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几次大造林绿化,杉木作为长江以南的造林当家树种,出现大面积二代或三代连作经营,导致人工林地力衰退。为了解决地力衰退问题,文章主要以杉木二代迹地更新营建秃杉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例,从种苗、林地准备、造林、幼林抚育和成林抚育等各个环节进行阐述,总结秃杉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培育技术,为南方地区二代或三代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不同立地条件下引种秃杉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杉木采伐迹地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开展秃杉与杉木、柳杉、福建柏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9年生秃杉在Ⅰ、Ⅱ、Ⅲ立地级的生长与Ⅳ立地级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秃杉在Ⅰ、Ⅱ、Ⅲ立地级的生长好于杉木、柳杉、福建柏,其差异达显著水平;秃杉的单株材积增幅达26.0%~49.3%。表明秃杉可作为福建省杉木采伐迹地的优良更新树种,宜在Ⅰ、Ⅱ、Ⅲ立地级造林,其生长量大,效益好。  相似文献   

15.
磐安县黄檀林场杉木迹地更新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采伐迹地用日本细叶花柏进行补到促进萌芽更新,其林分生长比杉木纯萌芽更新林分要提前1-2年都闭,且生长快,是杉木成熟林进行采伐迹地更新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杉木迹地更新造林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山区的国有林场大多建于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早期营造的杉木用材林已进行皆伐利用。因此杉木采伐迹地的更新造林将是营林上的一大课题。旌德县庙首林场于1983年进行杉木皆伐作业以来,便进行了不同更新造林方式的对比试验。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或在不同更新方式的林分中,选择立地条件相近地段。随机抽样设标准地调查。现将试验结果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次生阔叶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分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南方林区的采伐迹地大都采用人工造林方式更新 ,砍阔造针是营造杉木马尾松等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方法。随着大量采伐天然阔叶林 ,导致阔叶林面积锐减 ,原始阔叶林已极少 ,大部分阔叶林已被人工针叶林取代 ,而营造的人工林树种单一 ,针叶化明显 ,导致林分抗逆性差 ,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 ,物种多样性降低 ,极易发生病虫害 ,并出现多氏经营导致林地退化 ,特别是杉木连栽造成的弊端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4)~ 6 ) 。如何保护和发展阔叶树资源是当今林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根据作者1 6a的研究 ,探讨了次生阔叶林采伐迹地不同更新方式对…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市滨海盐土区与杉木中心产区的气候因子比较接近,基本适宜杉木的生长,杉木造林选择地下一在1.5m以下,排水良好的采伐更新迹地并采用 栽植法效果较好。新造幼林套种作物以棉花最好。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陆续对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了阔叶树混交造林改造。选取3个林龄为10 a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作为样地,包括1个未改造的对照林分和2个已改造的林分,比较其植物多样性差异。无论是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Simpson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还是秩多度曲线都表明,已改造林分植物多样性远高于未改造林分;人工引入的本地树种藜蒴、阴香能自我更新。采用乡土阔叶树种及其合理混交模式,对针叶人工纯林进行改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林。  相似文献   

20.
杉木林迹地不同树种更新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连栽容易引起产量下降和地力衰退等问题,对杉木林采伐迹地采用火力楠、湿地松和马尾松进行更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火力楠为更新树种形成的人工林生长快、蓄积量大,林下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较大的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快。火力楠是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较为理想的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