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结合无锡市梁清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工程,阐述了其改造方案的设计、板底压浆技术和玻纤格栅的应用、改性沥青的应用、SMA配合比设计及加铺过程中的施工控制等。  相似文献   

2.
喷射混凝土作为洞挖工程的重要支护措施,在全国很多大型水利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与TBM隧洞掘进机配合应用却极少。通过对配合TBM法施工支护的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的研究,提出喷射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方法和具体的施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混凝土工程不断增多以及规模的日益扩大,泵送混凝土技术及施工方法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是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混凝土可泵性要求进行确定。文章通过临夏市供水工程高趾墙C3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实例,简单阐述了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细集料含量对二灰碎石无侧限强度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程实际常用的二灰和集料比例为20:80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在不同石灰剂量时,细集料含量对无侧限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2.36mm以下细集料含量在10%左右时,二灰碎石无侧限强度取得最大值,即二灰材料替代细集料可以得到理想强度的二灰混合料,并可有效提高其抗水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5-20mm 的钢渣集料制备混凝土,分析钢渣集料体积分数对C20、C50和C80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增强效应.结果表明:粗颗粒钢渣集料的孔隙率较大,孔径大,少量颗粒呈蜂窝状,其压碎指标为8.5%,但仍可配制混凝土.钢渣集料能提高高低水灰比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冲磨强度,随着钢渣集料体积分数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耐磨强度与钢渣集料的体积分数呈线性增长关系.强度越低,其强度增强效应度越大,体积分数为30%时,粗钢渣集料对C20、C50和C80混凝土的增强效应度分别为12.9%,15.0%,9.9%,C80抗冲磨强度的增强效应度约为C50的94.8%.  相似文献   

6.
赵雷  郭玉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358-4359
混凝土配合比是影响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的主要因素。针对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较低的问题,采用均匀设计法,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和砂率4因素进行分析,用均匀设计软件计算出最佳混凝土配合比,经验证试验证明,用均匀设计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实际施工中也表现出很好的效果,可以在施工中采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面板混凝土原材料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及性能试验,制备用于面板的高性能混凝土,达到了减少混凝土面板裂缝发生的目的。这对国内在建或未建同类工程面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混凝土材料的重复循环使用 ,将石灰石作基体混凝土粗细集料制备了多种强度等级的原生混凝土 ,经破碎、筛分即得可循环粗细集料。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可循环集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造成混凝土表面"起粉"、"起砂"的原因,从混凝土强度、水泥、砂石等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养护等角度提出了预防或减少混凝土表面"起粉"、"起砂"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试验并结合以往的施工实践,进行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配合比设计。试验通过多次调配.根据各项试验结果,按照满足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经济性的原则,找出最佳配比,为生产配合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自密实再生大骨料混凝土的配制试验,研究了水胶比、高效减水剂对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强度及和易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水胶比W/B=0.55,高效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0.6%时,混凝土拌合物整体和易性良好,且无泌水现象发生,其抗压强度为18.1~20.5 Mpa。对于低强度混凝土建筑物,其承载力方面可以满足要求,具有一定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凤尾河水电站混凝土骨料为碳质灰岩,其坚固性差,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本文基于超细微粒填充技术,采用硅粉,结合凤尾河水电站混凝土设计的要求,研究了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最佳配比,通过实际施工,取得了较好技术与经济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硅粉掺量在20%时,混凝土强度增长35%;在相同冻融次数与水压下,硅粉掺量为15%的混凝土失重率与平均渗水高度仅为普通混凝土的1/2与1/4。说明混凝土掺入硅粉能有效改善孔隙结构,获得密实的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3.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再生混凝土和透水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集中二者优点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应运而生,其在公园道路、绿化工程及护坡护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水灰比和粒径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28d抗压强度、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影响程度和趋势。结果表明:透水系数和孔隙率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规律;随着粒径的增大透水系数和孔隙率增加,抗压强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水灰比则要与骨料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才能在骨料表面形成薄厚均匀的砂浆层,这样才可以同时满足强度和透水系数的要求。通过设计的正交试验,研究透水混凝土在不同水灰比和不同粒径下的性能指标变化情况,得出了透水系数和28d抗压强度较好时所对应的粒径和水灰比。。  相似文献   

14.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的灌浆加固与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近两年的应用研究与工程实践,提出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的判断准则.在灌浆加固修复时,应力争钻孔在脱空区深度最大的地方,以提高灌浆效果.根据灌浆材料早强、高强、大流动、微膨胀等性能的要求,对灌浆材料配合比进行对比试验,提出了最适浆体材料的配合比.该修补浆体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工程项目中.同时,提出修补施工控制要点,可供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尾矿等废弃物制成的凝石胶凝材料制作供试体,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抗压强度和浸泡海水的pH值,并与水泥供试体进行比较,探讨用凝石胶凝材料作为人工鱼礁造礁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在淡水中养护28d后,随着水灰比的增加,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水泥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水灰比为0.60、0.55、0.49、0.44的凝石供试体(S1、S2、S3、S4)和水泥供试体(C1、C2、C3、C4)的抗压强度,除S4组显著低于C4组外(P〈0.05),其余同水灰比的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均显著高于水泥供试体(P〈0.05)。2)在海水中浸泡30d后,除S4组与C4组的抗压强度相等之外,其余同水灰比的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均显著高于水泥供试体(P〈0.05);在海水中浸泡60d后,同水灰比的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均显著高于水泥供试体(P〈0.05)。3)浸泡4种凝石供试体的海水平均pH值分别为8.84、8.87、9.10、8.95,浸泡4种水泥供试体的海水平均pH值分别为10.42、10.44、10.80、10.72,凝石组海水的pH值均显著低于水泥组(P〈0.05)。试验表明,以凝石胶凝材料作为人工鱼礁材料在抗压强度和对海水pH的影响方面均优于水泥材料。  相似文献   

16.
水泥掺量对水泥稳定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力学和干缩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其影响效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制备3%~8%的5种不同水泥掺量水泥稳定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及干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提高,试件的各项强度指标相应增加,说明水泥是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试件干缩系数也随水泥掺量的提高而增加,说明水泥掺量较高的再生混合料,其干缩开裂敏感性也较高,即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应在保证一定强度前提下,减少水泥掺量以防后期干缩开裂。  相似文献   

17.
用“绝对体积法”进行砼的配合比设计是国内外主要方法之一,而材料的视比重是计算的关键.由于重量取值及计算体积取值状态组合有三,所以视比重值有三个,这一点在我国规范及书籍中定义不清,影响砼配合比设计,而且取值不当,增加了水泥的用量.本文作者通过对骨料及砼拌和物的大量试验与分析,提出了对视比重概念的见解和砼配合比设计的合理状态,对明确计算及节省水泥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地方原材料,在自密实混凝土初步配合比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粉煤灰掺量、砂率、高效减水剂掺量和增稠剂掺量等主要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优化配制出满足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要求的C30芯柱自密实混凝土,并与Cb30灌孔混凝土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道路透水路面建设选址与选型不当的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剖析了各类透水路面的水流路径与铺面材料,从透水路面与路基相匹配的角度,探究了我国透水路面建设的工程选址与类型选择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水流路径的透水路面功能及对地基要求不同,透水路面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合料等3类透水路面材料在孔隙率、强度、常见病害、维护与维修方法上存在差异;地质条件决定地基建设透水路面的适宜性与排水路径选型;降雨、温度等气候条件影响透水路面的工程选址与类型选择;人文、交通条件决定不同城市功能区域与透水路面类型的关联性;工程条件影响透水路面选型等;提出了从地质、气候、人文、交通、工程等5方面综合考察的透水路面工程选址与类型选择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